1.韋拔群的英雄事跡
1914年,右江農民運動領袖韋拔 群,為尋找改變現實的道路,開始變賣一 家產,積攢了兩百多元銀圓作路費,到 廣州、重慶、湖南、湖北、_上海等地進行社 會考察01915年,竊國大盜衷世凱復辟 稱帝。
韋拔群賣掉家里一二三十頭牛,購 靈槍械,招幕壯族青年百余人,于-1916 年初投奔討袁護國軍。7922年春,為建立 一支農民武裝隊伍,他又變賣部分家產, 聘請三位拳師,在那俄村開辦武術班, 召集一青年進行式術訓練。
1923年9月,又 賣掉九頭牛,購買槍支彈藥。是年7月 韋拔群率領農民軍三次攻打東蘭縣城. 第三次終于取得了勝利。
1924年春,由于反動派的聯合鎮壓, 農民革命運動遭受掛折,韋拔群被通緝。 為了學習革命理論,尋找一條正確的革 命道路,韋拔群又變賣家產,籌集一批經 費,于1924年8月和戰友陳伯民一同繞道一 貴州、云南、安南(越南)到廣州參加第 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1925年4月 結業,被委為農運特派員回廣西開展農運。 韋拔群回到東蘭后,在北帝宕(1930年改為列 寧巖)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沒有辦學經費,韋拔 群立即變賣家里八畝水田和牛馬、糧食,最后連 愛人的嫁壯也賣掉,同時,他還動員親戚和戰友 資助,發動群眾開設抒亭收捐稅,終于解決了辦學 經費01925年9月至1927年9月,韋撥群先后開辦了 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右江10個縣培養了近 600名農民運動骨干,使右江農民運動能夠迅速 發展,為舉行百色起義和建立紅七軍打下了堅 實的基拙。
2.有沒有韋拔群的一些生動事例
韋拔群(1894—1932),原名韋秉乾,又名韋萃,字拔群。
廣西東蘭人,壯族。1906—1911年,在家鄉讀私塾和高小。
1912年入宜山縣慶遠中學和桂林政法學校學習。 為尋求革命道路,韋拔群于1914年赴長江中下游各省考察。
1916年,韋拔群在家鄉招募了100多名志愿兵赴貴陽,投奔熊克誠護國軍,參加討伐袁世凱的戰爭。 1920年11月,韋拔群在廣州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任該會政治組副組長。
1921年9月,回到東蘭,組建“改造東蘭同志會”,動員壯、瑤、漢等族農民起來實行“社會革命”。1922年5月,他被反動當局逮捕入獄。
出獄后,將“改造東蘭同志會”改為“公民會”,廣泛吸收群眾參加革命,組織農民自衛軍,與當地的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展開激烈的斗爭。他體察民情,深入群眾,身先士卒,贏得各族農民的擁護和愛戴。
1923年10月,韋拔群率1000余名農民攻打東蘭縣城,獲得成功。 1924年秋,韋拔群來到廣州,1925年1月,進入由**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他努力鉆研革命理論,汲取各地農民運動的經驗,總結自己在斗爭中的教訓,由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1925年4月,韋拔群從廣州回到東蘭,創辦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變賣家產來籌措經費。
親自擔任教員講授革命理論,宣傳革命道理,帶領學員深入農村搞社會調查。幫助農民成立自衛軍,為東蘭、鳳山、百色等十多個縣培養了270多名農民運動骨干。
1926年,建立了農民協會。反動當局糾集部隊,血洗東蘭,捕殺群眾700余人,燒毀了韋拔群的家,抓走了他的妻兒,制造了震驚全國的“東蘭農民運動慘案”。
韋拔群在黨的領導下,憤怒討伐反動派,并于同年9月攻打并解放了東蘭縣城,建立了**的組織。自此,東蘭的農民運動波及鳳山、凌云等右江地區及左江的龍州等地。
10月,韋拔群開辦了東蘭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7年6月,又開辦了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組織農民自衛團,堅持與敵斗爭。 1928年12月,東蘭縣的農民自衛團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下轄的第三縱隊,韋拔群任司令。
1929年8月,韋拔群光榮地加入中國**。12月參加“百色起義”,他的軍事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他率領第三縱隊活動于東蘭、鳳山一帶,粉碎了恩隆縣大土豪、民團司令譚典章的反撲,擊敗東蘭縣民團司令陳子懷的破壞活動,圍殲了鳳山縣大地主豪紳羅肇修、羅肇高的反動武裝,打垮了鳳山縣縣長羅寶達的進攻。 1930年10月,紅七軍奉命北上,韋拔群任21師師長。
留守右江地區堅持斗爭。 1931年10月,韋拔群率部隊東渡紅水河,在都安、河池一帶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利用阻擊戰、游擊戰,與敵人周旋。
他們常常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穿插于敵重兵之間,相繼打垮石化龍的保安部隊、蒙元采民團兩個連,繳獲大量槍支彈藥,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圍剿”,為保衛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地,發展人民武裝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2年10月19日,韋拔群不幸被叛徒殺害于東蘭。
在右江革命根據地,有一種不朽的崇高精神,那就是**倡導的“快樂事業,莫如革命”。這種精神在韋拔群同志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韋拔群出生在廣西東蘭縣的武篆區,雖然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從小與貧苦農民的子弟生活在一起,窮人太多的苦難和地主豪紳的作威作福,使他恨透了自己的階級和黑暗的社會。16歲時,他就以“憤不平”為筆名,激揚文字抨擊時政。
為了尋找救國救民之道,他變賣家產,開始游歷中國、考察社會。1921年,韋拔群回到東蘭,廣西省長馬君武委派他出任南丹、東蘭兩縣縣長,但他不想做一個欺壓百姓的官,他要造黑暗社會的反,他要鏟除人間的不平等。
他再次變賣家產,購買武器,組織農民自治會和國民自衛軍,開始了反抗剝削壓迫的革命生涯。韋拔群先后組織了三次農民運動,都失敗了。
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們的革命,雖然有滿腔熱情,卻堅持不了多久,這到底是為什么?今后的路該怎樣走?革命的真經往哪里找?1925年初,他輾轉幾地,終于到達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并進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接受**、彭湃等人的教導。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終于找到革命的真理。
1925年4月,韋拔群由廣州回到東蘭,在列寧巖舉辦了四期農民運動講習班。農民像潮水般涌向列寧巖,一把把斧頭鐮刀閃著耀眼的光,一支支衣衫襤褸的隊伍在右江大地揭竿而起。
作為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主任,韋拔群深入到瑤寨里,與瑤族同胞同吃南瓜野菜、同睡火塘邊、同住巖洞,向他們傳授革命的道理,并且在革委會的政治綱領中明確規定了對瑤民的平等政策。真誠的溝通、溫暖的貼近,使瑤族同胞堅信蘇維埃政府就是他們的靠山,韋拔群就是他們的親人,就是他們的拔哥,他們說,有拔哥在,我們什么也不怕。
拔哥愛著瑤族人民,瑤族同胞更是不惜生命地護著拔哥。他們為拔哥送信、給紅軍送糧,曾有一位70多歲的瑤族老奶奶在給拔哥送飯時犧牲在敵人的封鎖線上。
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百色城頭,拔哥的隊伍編為紅七軍的第三縱隊,從此這支部隊在中國**領導下屢立。
3.東蘭韋拔群英雄事跡
韋拔群,1894年生,廣西東蘭人,壯族。早年就讀于廣西法政學堂。1916年初在貴州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戰爭。后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到黔軍任參謀。在五四運動影響下,1920年離開黔軍到廣州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次年回東蘭從事農民運動,先后組織“改造東蘭同志會”(后稱農民自治會)和“國民自衛軍”(后稱農民自衛軍),把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逐漸結合起來。1923年夏秋指揮農軍三打東蘭縣城,趕跑縣知事和團總。1925年初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后回東蘭繼續從事農民運動,主辦農講所,培養骨干,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把農民運動推向整個右江地區。1926年領導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國**。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仍在當地堅持武裝斗爭。
1929年12月,韋拔群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蘇區,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第3縱隊司令員。正當右江蘇區和新生的紅色政權不斷鞏固之時,紅7軍奉命開赴中央蘇區。1930年10月,紅7軍集中在廣西河池整編,把原來的3個縱隊改編為3個師,韋拔群任第21師師長,率部留守右江蘇區。他堅決服從黨的決定,并把第21師1000多名精壯官兵補充到即將遠征的兩個主力師,表現出以全局利益為重的崇高品質。
紅7軍主力離開右江蘇區后,韋拔群帶領百余人回到右江,投入到堅持蘇區的斗爭。他把東蘭、鳳山、都安等縣的地方武裝共2000多人補充到主力部隊,使第21師迅速擴充到4個團和2個獨立營,使右江地區又有了堅持武裝斗爭的骨干力量。從1931年春到11月,桂系軍閥白崇禧指揮數千國民黨軍隊,對右江蘇區進行了2次大規模“圍剿”。韋拔群指揮根據地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斗爭,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1932年8月,白崇禧坐鎮東蘭,指揮國民黨軍近萬人,在當地民團的配合下,對右江根據地的中心——東蘭縣西山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圍剿。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敵情,韋拔群毫不畏懼,從容對敵,指揮根據地軍民給進犯的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白崇禧見軍事“圍剿”沒有奏效,就一面增加兵力,一面在革命陣營內部收買意志薄弱者,企圖暗殺韋拔群。作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韋拔群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家20人,有10多人包括他的兒子韋述宗慘遭敵人殺害。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的革命意志,他堅定地說:“革命者要不怕難,不怕死,堅決為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10月19日凌晨,韋拔群被叛徒殺害于廣西東蘭賞茶洞,時年38歲。
4.簡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原發布者:三一建筑
三一文庫()〔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故事〕導語: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時代,是革命歷史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以下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英雄事跡,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永垂不朽的英雄——**多少個黑夜白晝,多少聲崇敬的贊語,多少個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滅的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你那崇高的愛國熱情,已在人們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尋你,永垂不朽的英雄——**。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無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許已化作塵土和祖國融為一體,你是她堅貞不屈的寫照,你的事跡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你壯烈犧牲的那一天,烈日當空,敵軍侵占了391高地,我軍決定奪回陣地,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我軍隱蔽在低處,而敵軍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我們潛伏的軍隊。敵軍憑著地利,占了上風,如果稍有風吹草動,我軍就會暴露目標,這樣一來,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全副武裝,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難發現。我軍的炮火接連不斷地轟擊敵方,本想在黃昏時分,潛伏的軍隊殺出去,給敵軍來個兩面夾擊。敵人顯得很膽怯,面對我軍的進攻,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覺察了他們的前沿陣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進,于是就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法寶——放燃燒彈。我軍旁邊的枯草被燒著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開了,猛然看去,**的身上著火了,他的衣服被燒著了,如果他這時采取行動,跳起來,或在地上打幾個滾,火就可以
5.韋拔群是壯族的嗎
韋拔群,壯族,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彭湃、韋拔群)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
1916年初在貴州加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運動。后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到黔軍任參謀。
在“五四運動”影響下,1920年離開黔軍到廣州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1921年開始領導農民鬧革命后,人們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拔哥”。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21師師長。
1930年11月,紅7軍主力奉命北上,他堅決服從命令,帶領百余人留在右江根據地,發動群眾,重新組建部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戰爭。一家20余人,包括他的兒子在內的10多位親人慘遭敵人殺害。
1932年10月19日,被叛徒殺害于廣西巴馬西山鄉香刷洞。
6.強渡大渡河的故事(簡短)
1935年5月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七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于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后,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擴展資料: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 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英雄壯舉: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并成功地為后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
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強渡大渡河
7.紅軍過草地的簡短故事
陳賡和小戰士: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于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饑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家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胡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準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于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么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么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8.蘇武的故事簡短
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后累及蘇武,蘇武不愿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于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范。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前81),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后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之一。
蘇武是漢朝杜陵人(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份,持符節出使匈奴,不料單于竟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又派漢降臣衛律以“榮華富貴”誘武投降,蘇武說:“屈節辱命,有何面目回大漢國土。”說罷,引出佩刀自刺,衛律急忙上前阻止不及,武氣絕很久,才醒過來。單于賞識他這種志節,更想收攬他,但終不答應,于是將武幽禁在地窖中,不給飲食,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節上的旃毛,以充饑渴,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于是遷武到冰天雪地無人煙的北海上牧羊,要他等待雄羊產乳才讓他回國,不給食物,蘇武餓時,便挖掘野鼠所聚的野草和果實充饑,在此艱難困苦的境遇下,度過五、六年。
有一次單于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愛同情,送他衣服飲食。
又經三年,單于又命李陵到北海為武設酒席歌樂,和武暢飲并勸他說:“足下虛心要等待回歸漢土,畢竟不可得,只有在此無人之地,空自挨受苦難而已,你一片忠義,誰能看到?”蘇武說:“我父子對朝廷,無功無德,而蒙皇上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此生常愿肝腦涂地報效,如今既得機會殺身報答,實在甘心樂意,為人臣事奉國君,猶如人子事父,子為父死,毫無所恨,愿勿再說了。”李陵與蘇武歡飲數日,又勸蘇武說:“但愿子卿聽陵所勸。”蘇武說:“ 我自分已死甚久,假若必定要我投降,就請結束今日的歡宴,讓我效死于當前。”李陵見武至誠堅決,喟然感嘆地說:“唉!義士,陵的罪過真是上通于天了。”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訣別而去。
后來李陵又到北海上,告訴蘇武說武帝已經駕崩,蘇武得知消息,面向南方,悲痛號哭以致嘔血,約有數月。
到了昭帝即位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假托說:“漢天子在林中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帛布書寫『蘇武被困在某澤中』請予放回。”單于驚奇承認,于是放歸蘇武。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后,授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官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地二頃,住宅一區,到了宣帝即位時,又賜爵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兄弟老友,家中不留余財,享年八十余歲才安然去世
簡短的:
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