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多芬戰勝困難的故事
1、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2、貝多芬28歲時,由于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再優美的歌聲他也聽不見了。他只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和別人交流,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
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響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銳的觀察力來感受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經常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反復推敲,精心錘煉。
例如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時間。3、貝多芬在給他的兄弟卡爾和約翰的信中傾訴了耳聾給他帶來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戰勝疾病的決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是何等的恥辱啊!這樣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絕望的邊緣,幾乎迫使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藝術,只有我的藝術要我活下去。”貝多芬在這種困境中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為了藝術,他犧牲了平庸的私欲,戰勝了一切不幸。
他說:“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擴展資料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2、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3、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
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后世尊稱為“樂圣”、“交響樂之王”。
2.貝多芬挫折故事短一點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于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后貝多芬獲準于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后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后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于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并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于一個雇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后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并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于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后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后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后,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并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于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志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里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一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一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處死;這一題材由于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里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一真正欣賞的歌劇)一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征.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這類音樂的最佳范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后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寫成的
3.貝多芬戰勝困難的故事
父親把這個孩子帶到一個又一個老師那里,讓他學習不同的樂器和作曲者藝術。
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好的,知道他落到宮庭琴師和波恩劇院的經理尼費(Neefe)的手里。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樂教師,友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這對于貝多芬來說實在是一個幸運。因為雖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學校,連善良的老巴赫都會高興地送他的許多孩子們去學習的那種地方,但使貝多芬的父親從來也不認為值得送貝多芬去那里學習哪怕是兩三個月,在他眼里讀書遠不如學音樂那樣能掙的錢。
年輕的貝多芬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上課是愉快的。尼費先生對他很慈愛,不僅較音樂,而且教他世界上許多別的事情。
為了付他的的學費,當尼費先生很忙或離開市鎮的時候,貝多芬就代替老師作風琴師。于是當他剛滿十四歲時,他就被任命為劇場助理宮庭風琴師和古鋼琴曲師。
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親看到他兒子的音樂終于掙了一些錢的時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4.貝多芬面對挫折自強不息的故事100字
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 “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
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寫了這段日記之后,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于1798年的夏日。
貝多芬的藝術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一大變化。以前即是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后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
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于作曲中,對于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注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
到了1801年,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 他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 “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
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實奈??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一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你。
然而我絕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
……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
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于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斗,他曾經對人說: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運。”
從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對于聾疾的苦戰了。1809年,拿破侖軍隊侵入維也納,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
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5.名人戰勝挫折事例 要簡短的50字左右
1、貝多芬的故事大作曲家貝多芬由于貧窮沒能上大學,十七歲是患了傷寒和天花病,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
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斗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
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2、華羅庚的故事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
但一有空,就借幾本數學書來看,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8歲那年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里的東西全部當光,而病情不見好轉。
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總算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終身殘疾。后來在原就學的中學老師的關懷下,到這所中學里當勤雜工。
他一有空就借書看,傷殘的左腿時常疼痛得鉆心,他仍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里劈波斬浪,將身軀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拋在腦后……3、孫康的故事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事見《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晉書·車胤傳》。
4、霍金的故事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后,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5、愛迪生的故事1914年12月深夜,愛迪生的制造設備被一場大火嚴重毀壞,他損失了約100萬美元和絕大部分難以用金錢來計算的工作記錄。第二天早晨,他在埋葬著他多年勞動成果的灰燼旁散步。
這位發明家說:“災難有災難的價值,我們的錯誤全部燒掉了,現在可以重新開始。”愛迪生的成就實在令人佩服,但更讓人佩服的是他面對挫折的勇氣。
人生旅途,難免會有困難、坎坷抑或是沉重的打擊。面對這些,你可以傷心,你可以悔恨,但重要的是不能喪失面對它的勇氣,要有勇氣戰勝自己。
6.有關戰勝困難的名人故事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侖時,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侖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并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于世。
7.關于名人挫折的故事
戰勝殘疾的巴雷尼——堅持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8.關于戰勝挫折的名人故事
戰勝挫折
1.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2.華羅庚。初中畢業后,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后,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3.1914年12月深夜,愛迪生的制造設備被一場大火嚴重毀壞,他損失了約100萬美元和絕大部分難以用金錢來計算的工作記錄。第二天早晨,他在埋葬著他多年勞動成果的灰燼旁散步。這位發明家說:“災難有災難的價值,我們的錯誤全部燒掉了,現在可以重新開始。”愛迪生的成就實在令人佩服,但更讓人佩服的是他面對挫折的勇氣。人生旅途,難免會有困難、坎坷抑或是沉重的打擊。面對這些,你可以傷心,你可以悔恨,但重要的是不能喪失面對它的勇氣,要有勇氣戰勝自己。
4.你一定久仰過著名作家——張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樣從一名殘疾人成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么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呢?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吧…….。
在五歲時,這個只能用畫筆來描繪一串串夢想的時候,厄運就無情地降臨在他身上,殘酷的剝奪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從此變成了一個殘疾兒童,她的美好人生就從此毀滅了嗎?不!我們的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圓了她的輪椅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貝多芬戰勝挫折的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