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吐溫作者簡介簡短些
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著名作家和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馬克·吐溫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
后來他又換了不少職業,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工作。漸漸地著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
[1]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后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
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林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于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2] 。2015年1月,位于紐約州的美國文豪馬克-吐溫墓地紀念碑上的一塊銅質肖像浮雕日前被偷,警方正在調查。
[3] 中文名 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外文名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別 名 馬克·吐溫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 出生日期1835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1910年4月21日 職 業 小說家、演說家 主要成就 見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目錄1 人物生平2 個人作品3 筆名由來4 文學特點5 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編輯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中的第6個。
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據。小馬克·吐溫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
他十一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他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廠當學徒,當過送報員和排字工,后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4] 簽名。
1839年秋,馬克·吐溫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了他后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了解奴隸制,這成為了往后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馬克·吐溫是色盲,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4] 1847年3月24日馬克·吐溫的父親約翰·克萊門斯死于肺炎。
1847年,家世寒微的馬克·吐溫開始去做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記者等工作。[4] 1850年的馬克吐溫照片。
1851年,馬克·吐溫成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志》(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4] 1852年5月1日在波士頓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拓殖者大吃一驚的花花公子》。
[4] 1858年,馬克·吐溫回到密蘇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領航員。
[4] 1861年歐萊思被林肯總統派去西部內華達領地政府任秘書,他隨同前往,試圖在經1855年左右的馬克·吐溫 營木材業與礦業中發財致富,均未成功,便轉而以寫文章為生。1862年在內華達弗吉尼亞城一家報館工作。
1863年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1864年,在舊金山結識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提高了寫作的本領。
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志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使他全國聞名。此后經常為報刊撰寫幽默文章。
[4] 1866年去夏威夷島采訪。1867年,一家當地的報紙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區的輪船旅游。
在他往歐洲和中東的旅程期間,他寫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在此期間,他遇見了查爾斯·蘭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蘭登姐姐歐莉維亞(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溫對她一見鐘情。
[4] 1867年的馬克吐溫。1870年馬克·吐溫與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歐莉維亞·蘭登結婚。
婚后居住在布法羅,自己編輯發行《快報》,一年后因賠錢過多而出讓。1872年出版《艱苦歲月》一書,反映了他在西 馬克·吐溫 部新開發地區的生活經歷,其中記載了一些奇聞軼事,特別是富有美國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
1873年他同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4] 1871年馬克·吐溫舉家移居東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這時他已成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說家。
此后的幾年是他創作的豐收年代。 1875年馬克·吐溫應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之約,為《大西洋月刊》撰文。
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為題材,寫了7篇文章,后匯集成書,名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鄉,把這本書擴充成為《密西西比河上》(1883)。
[4] 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出版。它雖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鎮為。
2.馬克*吐溫的兩個小故事,和生平
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早期作品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與一位夫人對坐,他對她說:"您真漂亮!”那位夫人高傲地說:“可惜我實在無法同樣地贊美你。”而馬克吐溫則毫不介意地笑著說:“沒有關系,你可以像我一樣說句謊話。”
美國有一位百萬富翁,他的左眼壞了,花好多錢請人給裝了一只假的。這只假眼裝得真好,乍一看,誰也不會認為是假的。
于是,這百萬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們面前夸耀自己。有一次,他碰到馬克吐溫,就問道:“你猜得出來嗎?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馬克吐溫指著他的左眼說:“這只是假的。”
百萬富翁十分驚異,說:“你怎么知道的?”馬克吐溫說:“因為你這只眼睛里還有一點點慈悲。”。
3.馬克吐溫經歷哪些事情
在馬克·吐溫小的時候,有一天因為逃學,被媽媽罰去刷圍墻。
圍墻有3米高30米長,比他的頭頂還高出許多。 他把刷子蘸上灰漿,刷了幾下。
刷過的部分和沒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個球場上。他灰心喪氣地坐下來。
他的一個伙伴桑迪,提了只桶跑過來。“桑迪,你來給我刷墻,我去給你提水。”
馬克·吐溫建議。 桑迪有點動搖了。
“還有呢,你要答應,我就把我那只腫了的腳趾頭給你看。”馬克·吐溫說。
桑迪經不住誘惑了,好奇地看著馬克·吐溫解開腳上包的布。可是,桑迪到底還是提著水桶拼命跑開了他媽媽在瞧著呢。
馬克·吐溫又一個伙伴羅伯特走來,還啃著一只松脆多汁的大蘋果,引得馬克·吐溫直流口水。 突然,他十分認真地刷起墻來,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活像大畫家在修改作品。
“我要去游泳。”羅伯特說,“不過我知道你去不了。
你得干活,是吧?” “什么?你說這叫干活?”馬克·吐溫叫起來。“要說這叫干活,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個小孩能天天刷墻玩呀?”馬克·吐溫賣力地刷著,一舉一動都顯得特別快樂。
羅伯特看得入了迷,連蘋果也不那么有味道了。“嘿,讓我來刷刷看。”
“我不能把活兒交給別人。”馬克·吐溫拒絕了。
“我把蘋果核兒給你。”羅伯特開始懇求。
“我倒愿意,不過……”馬克·吐溫猶豫道。 “我把這蘋果給你!” 小馬克·吐溫終于把刷子交給了羅伯特,坐到陰涼處吃起蘋果來,看羅伯特為這得來不易的權利刷著。
一個又一個男孩子從這里經過,高高興興想去度周末,但他們個個都想留下來試試刷墻。 馬克·吐溫為此收到了不少交換物:一只獨眼的貓,一只死老鼠,一個石頭子,還有四塊桔子皮。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這樣說,領導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讓人去做不愿做的事,并喜歡做。 1872年,吐溫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學著作《艱苦歲月》作為《傻子旅行》的續集。
《艱苦歲月》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傳式描述。這書以“傻子”對歐洲和中東的很多國家的批評來諷刺美國及西方的社會。
吐溫的下一作品《艱苦歲月》把焦點放在美國社會上。之后的《鍍金時代》并不是旅行文學作品,因為這以前的兩本書都是旅行文學作品,而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
這本書亦很著名,因為這是吐溫唯一一本與人合作寫成的書;這本書是由吐溫和鄰居查爾斯·達德利·沃納寫成的。 吐溫之后的兩本著作均是關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經歷。
《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溫對浪漫主義的醒悟。吐溫在《舊日時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之后吐溫寫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描寫了他在漢尼拔的童年。吐溫模仿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出湯姆·索亞的性格來。
這書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貝利·費恩為配角。 《王子與乞丐》的故事情節雖然今天常出現于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但其實并不普遍被接納。
這是吐溫首次嘗試寫“乞丐”,其缺點是吐溫在英國社會并沒有太足夠的經歷。《王子與乞丐》寫作期間,吐溫亦開始了《頑童流浪記》的寫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記,《浪跡海外》完成掉。
《浪跡海外》是馬克·吐溫往中歐及南歐旅行的游記。 吐溫之后的出版著作為《頑童流浪記》,這本書出版以后,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
《頑童流浪記》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后者更為濃厚。這書成為了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為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為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
吐溫于1876年夏,《湯姆·索亞歷險記》發行后手寫了約400頁的《頑童流浪記》故事內容。 吐溫的妻子死于1904年,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審查員及編輯者--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出版。
這些書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這本書并未在吐溫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們找到1897至1905年之間的三種版本的手稿。這三種版本令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很混亂,而現在才可得到吐溫最先寫的版本。
吐溫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傳。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編輯者把這自傳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溫的幽默字句被刪掉了。
財務問題 馬克·吐溫及亨利·羅杰晚年時的友誼。吐溫從出版著作賺了很多錢,但他不適當的投資令他浪費了很多錢,其中大部分是投資在一些新發明上。
這包括一種新創的鐵箍、一種新的蒸汽機、珂羅版(用來給印版雕刻的機器)和一種排字機。最后,還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賣出尤里西斯·格蘭特的回憶錄,但后來還是失敗了。
吐溫的作品能寫成,功也該歸他的一個新朋友,因為他解決了吐溫的財務困難。1893年,他與財政家及標準石油公司首長亨利·羅杰開始了長達15年的友情。
羅杰首先為吐溫申請了破產。然后羅杰把吐溫著作的版權移交給吐溫妻子歐利維亞,以免債權人奪得版權。
最后羅杰把吐溫的所有錢還給了債權人。吐溫之后開始他的環球演講旅行,把債務都還光了。
4.馬克吐溫的成功經歷為題寫一篇作文
堅持+勇敢+機智=成功 ——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有感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用他的指揮刻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具有普遍性的形象——湯姆·索亞。在贊美現代小孩所擁有的機智、勇敢,富于冒險的精神背后,又諷刺了一些對孩子過于刻板的大人們。小說語言活潑生動,幽默風趣,成功刻畫了湯姆·索亞這個聰明機智、具有活潑自然的天性的孩童,又把小孩心靈深處的好奇心、好勝心與冒險精神,充分展現了出來,也因如此,作品成為了兒童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品。
讀完小說時,我對湯姆的勇敢而敬佩不已,平日里,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如做海盜),湯姆他竟做了,他能用機智讓別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有一個做海盜的目標,他就堅持到底,最終得到的一小批寶藏!
讀完小說,我不希望自己也能當海盜,只希望自己能認認真真完成每一次的作業;我也不幻想自己有湯姆那么勇敢,只棋盤自己以后能和動物親密接觸,對動物不產生恐懼感;我更不渴望自己有湯姆那么聰明機靈,只渴望自己能負責任到做好分內的事。相信只要做到這些,我的獨木橋,就會變得更平坦!我的人生之涯,也算是成功的走過了。
5.誰能告訴我有關馬克吐溫的生活經歷,要細節
童年經歷 馬克·吐溫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的貧窮家庭。
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只有兩個兄弟姐妹可以在童年過后幸存下來,他的那兩個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奧利安·克列門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姐姐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
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據。小塞繆爾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
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所學徒,當過送報人和排字工,后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兒時生活的貧窮和長期的勞動生涯,不但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累積了素材,更鑄就了一顆正義的心。
他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在他四歲時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個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溫出生前三個月。
繼這班年齡較馬克·吐溫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溫又有一個弟弟--亨利·克列門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溫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了他后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
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了解奴隸制,這成為了往后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馬克·吐溫是色盲,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
1847年3月,當吐溫11歲時,他的父親死于肺炎。接著的那一年,他成為一名印刷學徒。
1851年,他成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志》(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在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并在紐約市、費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
22歲時,吐溫回到密蘇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領航員,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于現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于那時的輪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間亦不可以開燈。領航員需要對不斷改變的河流有豐富的認識,因而可以避開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
吐溫在他得到領航員執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絲不茍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執照前的訓練期間,吐溫說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門斯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
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輪船爆炸。吐溫為此感到極內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覺得他自己需負上責任。
可是他繼續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領航員,直到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而縮減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家庭 密蘇里州是一個奴隸州,并被大部分人視為是屬于南方的一部分,但密蘇里州并沒有加入聯邦。
當戰爭開始時,吐溫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隊聯邦的民兵部隊(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關描述),并加入了一場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有一個人被殺。吐溫發現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殺任何人,因此他離開了。
他的朋友加入了南軍;吐溫則到他的哥哥奧利安那里去,那時奧利安被任命成為內華達的州長的秘書并管理西部。 吐溫與他哥哥乘公共馬車花了2星期多橫越了大平原區和洛磯山脈。
他們到了鹽湖城摩門教的社會。這些經驗成為了《艱苦歲月》一書中的主要部分,并給《卡城名蛙》提供了資料。
吐溫的旅程結束在內華達維吉尼亞城的銀礦那里。在那里,他成為了一名礦工。
在放棄礦工一職后,吐溫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報紙《企業報》工作。 吐溫次后到加州舊金山旅行,在那里他繼續當一名記者,并開始做演講。
他見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這成為他的第一次演講。
1867年,一家當地的報紙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區的輪船旅游。 在他往歐洲和中東的旅程期間,他寫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
他亦見了查爾斯·蘭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蘭登姐姐歐麗維亞(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溫對她立即一見鐘情。
他們在1868年見面,并在一年后訂婚,1870年于紐約市艾瑪拉結婚。歐麗維亞生了兒子蘭登,但蘭登在19個月時死于白喉。
1871年,吐溫一家遷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里歐麗維亞生了3個女兒:蘇西、克拉拉和讓。
吐溫亦成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士的好朋友。 吐溫之后再度到歐洲旅游,這在1880年一部書《浪跡海外》有作描述。
1900年他回到美國,給他的舊公司償清欠款。吐溫的婚姻維持了34年,直到歐麗維亞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溫開始給《北美評論月刊》寫他自己的自傳。一年之后,牛津大學把一個文學博士學位頒給他。
吐溫比讓和蘇西都活得久。他經過了一段憂郁的時期,這是從他的愛女蘇西在1896年死于腦膜炎時開始的。
歐麗維亞在1904年的逝世及讓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溫更憂郁。
6.馬克吐溫簡介簡略些但需要清楚些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l835~1910)
作者簡介: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斗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并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經典名著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于1876年。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于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
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