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天文學上說,這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的時空。“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太陽沿周天劃過,到此之際算是有了決定性的轉折。
春天的本質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發的職能必須有水,故立春之后,水行以雨水的節氣方式呈現,為春天加持壯行。
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打令槍一樣。一槍打響,那些還在冬眠狀態蟄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蟲走獸們都驚醒過來,它們聽令而努力生長壯大。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春分,中國人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對北半球的很多人來說,春分意味著真正的春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機盎然的時候,人的心情也會舒展起來。此時掃墓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崇,又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
中國先民對夏的理解是一個空間意義,夏字的本義是“面向南方”。古人觀念以南為生,以北為死;以南為陽,以北為陰;以南為前,以北為后。即正南方是中國人的基準方向。
對先民來說,在小滿節氣里迎來“麥秋至”有重大的意義。品嘗到新麥意味著身體獲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之加持。
芒種節氣催生了一種農民身份,麥客,即流動的替別人割麥子的人。他們像候鳥一樣遷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麥客走到自家門前,自家的麥子也熟了。
在東西方文明的歷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確定的時間或節氣之一。對熱的感受方面,東西方人是一致的,人們觀察到,夏天熱得狗都吐出了舌頭,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
夏至之后的幾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稱為“暑”。暑字,從日者聲。日者,此時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日者,都是為太陽照耀的人。
大暑一般是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桑拿”天。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極為盛大。
“秋”字由禾與火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著禾谷開始成熟,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濃云成塊,民間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即“出游迎秋”。
因為白露節氣,有人以為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理解秋白是來源于白露,還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
古典中國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意味著隱居、避讓,意味著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寒露時節中,有一個節日,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九”在易經中是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所以又稱“重陽”或者“重九”。
霜降日有一種鮮為人知的風俗。在這一天,各地的教場演武廳例有隆重的收兵儀式。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冬的本義是終結,是先民系繩記事的繩結。會針線活兒的人在線兩端都打上結,即是冬的形象。但它后來借用,指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
小雪意味著氣溫持續走低,不僅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降雨也變成了雪花。
人類在大雪面前變成了風雅之士,無數人的手和心靈感受過大雪。只見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紛紛揚揚地從天上飄落下來,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帳篷,大地立刻變得銀裝素裹。
調時定時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類的本領。立人身為尺度,立竿見影,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長的日子即是冬至。
小寒是春天前的嚴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艱難的,也是躁動不已的。欲望、力量、才華、正義在這里屯聚,終有噴薄而出的時候。
在大寒的日子,天地間經歷了漫長的封凍,有心人已經聽見了震動的消息。無論天上的雷震、地震、社會動蕩,都在釋放大量能量的同時,給予時空新生的機會。
2.24節氣怎么寫
具體內容如下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地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3.24節氣的意義簡短些
立春: 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雨水: 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量增多,所以叫雨水。
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
春分: 春分時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 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發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
谷雨: 谷雨就是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立夏: 太陽黃經為45度,立夏就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 芒種表明麥類作物的成熟,谷類作物的播種。“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小暑: 太陽黃經為105度,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較熱的季節,小暑是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 。
大暑: 大暑時太陽黃經為120度,暑是炎熱之意。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天氣酷熱。
立秋: 太陽黃經為135度,“秋”春華秋實,是植物快成熟之意。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清風。此后氣溫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 處是終止躲藏之意。夏季火熱已經到了頭,暑氣就要散了。處暑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 太陽黃經為160度,處暑后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秋分: 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
寒露: 太陽黃經195度,白露后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度,氣溫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所以叫霜降。
立冬: 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來。
小雪: 入冬以后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季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黃河流域開始降雪,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 太陽黃經為255度,大雪前后,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 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 小寒進入數九天,開始數九不是很冷,但寒意逼人。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氣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4.二十四節氣作文怎么寫
如果不拘泥文體和字數,可以參考以下: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
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
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征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為了便于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有人還寫成七言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掏復蘇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蟄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 清明:清潔明凈的意思。
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農作物漸將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也為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夭日影短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 大暑: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是天氣轉涼開始的意思。
秋分: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氣溫繼續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
大雪: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并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 大寒: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如果覺得缺點什么?你可以把每個節氣的對應吃食加上,然后找你最喜歡的吃食著重渲染。 如果還覺得缺點什么?你還可以把某一個節氣單提出來,對應你當天發生的一些事。
如清明祭掃的事;有個朋友叫“白露”;最難忘的春節——“立春”;等等。
如果仍不滿意?那。
就劍走偏鋒!寫一篇二十四孝古今相對論。放心,不會跑題,同樣是“二十四節氣”命題,只是每個人對題目的含義理解不同。
當然,這還要看老師是否有此胸襟,鼓勵學生拓展思維的寫作。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考慮第三個選擇,把每一個成語簡述一下,再一一列舉當下社會對應的一些反例。
要么不寫,寫就寫出風骨,文如是,人亦此。
5.二十四節氣按順序排列怎么寫
24節氣按順序排列如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歷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后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6.二十四節氣作文怎么寫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征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為了便于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有人還寫成七言詩。
7.24節氣選一個節氣作文應該怎么寫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表示春天開始。然而春天還遠著呢。游魚還在冰層下夢囈,屋檐下的冰凌長長的,閃爍著寒冷。可是,聽啊,溫暖的風在遙遠的南海上,從海鷗的翅膀上輕輕掠過,開始啟程;在千萬里之外層層疊疊的群山中有雷聲隱隱;一首有著種種我們所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絢麗的色彩,種種醉人的芳香,種種歡快的鳴唱,種種舒暢感覺的神奇的美妙的溫柔的溫暖的歡快的蓬勃的交響樂開始了序曲。遠遠的腳步,遠遠的鼓點,遠遠的氣息,分明極遠,卻仿佛又觸手可及。
山開始明亮起來。籠罩在山間的朦朦朧朧的霧氣消散了,在山坡上殘雪的映襯下,山巖和樹叢清晰可辨,深藍的山影干凈極了。遠山是淡淡的藍,似乎是隨心順手一勾,不舍得用力。
樹木還是靜悄悄地沉睡著。可是,徘徊縈繞在林間的薄煙消融,如同一團一團的墨一樣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無數條柔軟的柳枝,微微發黃,像是染上了陽光。楊樹銀色的樹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桃樹嫩嫩的枝條竟然開始發紅,凝聚到綻放該是何等的燦爛。
湖水開始清澈起來。冬天,湖面上總是彌漫著煙霧,混混沌沌的。湖水蒼蒼茫茫,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又似乎下面潛伏著無數不可知的巨大的水獸怪物。立春這一天,湖水突然清起來,綠色隨著波紋起伏蕩漾,淺淺的綠,亮亮的綠,亮光里的湖水碧綠碧綠,陰影里的湖水碧藍碧藍。原來真是“春來江水綠如藍”。白色的水鳥在水面上飛翔,時而翅膀迅疾地掠過水面,是在測量水溫嗎?野鴨痛快多了,游來游去,很是快樂。
這一切的變化及其細微,稍不留神就會被忽略。而足夠細心的話,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奇妙的感受。
你聽,你聽,那遠遠的水流的聲音,那遠遠的低吟,那遠遠的,遠遠的春天的呼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24節氣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