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御寇的簡介
列御寇 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
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文為流傳。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國使者入鄭拜訪列子時,發現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經常在餓肚皮的情況下,埋頭搞學問。
鄭國宰相子陽聽說此事,隨即派遣官吏給列御寇送糧食。列子不為所動,拜謝說:無功不受祿。
使者只得帶上糧食返回復命。列子之妻對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釋到:子陽并不了解我的“道”的偉大,只不過想沽名釣譽罷了。
列子青年時代求道十分執著認真,起初從師壺丘子,后又問道于老子親傳弟子關尹子,還曾拜商氏為師。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又加以發揚光大。
傳說當他潛心修道時,能夠“御風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風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風穴”。
這些記載雖然夸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范。 他的學說主張貴虛。
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2.列御寇的簡介
列御寇
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文為流傳。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國使者入鄭拜訪列子時,發現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經常在餓肚皮的情況下,埋頭搞學問。鄭國宰相子陽聽說此事,隨即派遣官吏給列御寇送糧食。列子不為所動,拜謝說:無功不受祿。使者只得帶上糧食返回復命。列子之妻對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釋到:子陽并不了解我的“道”的偉大,只不過想沽名釣譽罷了。
列子青年時代求道十分執著認真,起初從師壺丘子,后又問道于老子親傳弟子關尹子,還曾拜商氏為師。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又加以發揚光大。傳說當他潛心修道時,能夠“御風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風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風穴”。這些記載雖然夸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范。
他的學說主張貴虛。 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3.列御寇簡介
歷史與2113史實
列御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戰國5261早期,著名的思4102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道家著名代表。那1653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尸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而這些書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書,不像《莊子》那樣喜歡亂編故事。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
“淡薄虛靜”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文為流傳。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過分。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國使者入鄭拜訪列子時,發現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經常在餓肚皮的情況下,埋頭搞學問。鄭國宰相子陽聽說此事,隨即派遣官吏給列御寇送糧食。列子不為所動,拜謝說:無功不受祿。使者只得帶上糧食返回復命。列子之妻對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釋到:子陽并不了解我的“道”的偉大,只不過想沽名釣譽罷了。后事實正如列子所料,不久人民作亂殺了這個叫子陽的高官。列子如果當時接受了饋贈,為其所用,肯定也會不免于禍。
他的學說主張貴虛。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外而應養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的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乘風御虛”
列子青年時代求道十分執著認真,起初從師壺丘子,后又問道于老子親傳弟子關尹子,還曾拜商氏為師。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又加以發揚光大。傳說當他潛心修道時,能夠“御風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風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風穴”。這些記載雖然夸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范。
4.列子及《列子》的簡介
《列子》又名《沖虛經》、《沖虛真經》,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鄭人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于事。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憂天”、“亡斧者(亡斧意鄰)”、“歧路亡羊”等。
唐代時,《沖虛真經》與《道德經》、《莊子》、《文子》并列為道教四部經典。
列御寇,或稱列圄寇,春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的先驅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
列御寇于《史記》無傳,其名散見于《莊子》、《管子》、《晏子》、《墨子》、《韓非子》、《尸子》、《呂氏春秋》等書。列御寇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列子是鄭國人,先于莊子,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壺子對列子說:“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后來又先后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風而行。唐玄宗天寶年間詔封為“沖虛真人”,宋徽宗宣和年間封為“沖虛觀妙真君”。
一般人認為《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后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經懷疑此書的來源,姚際恒《古今偽書考》首先認定《列子》是偽書,現存的《列子》已經不是原著,而是晉人湊雜道家的思想而寫成的,葉大慶[2]、錢大昕[3]、姚鼐[4]、鈕樹玉[5]、章炳麟[6]等人都以為此書為偽。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更指出釋氏輪回之說出于《列子》,非常可笑。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提出《列子》受佛教思想影響,可知是魏晉時代的偽書,但也指出《列子》全書“竄取佛說,聲色不動”,“能脫胎換骨,不粘皮帶骨”。
《列子》一書包含了許多寓言,都帶有足以警世的教訓,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現存《列子》的注本有晉代張湛注的《沖虛至德真經》八卷
5.列御寇的成書經歷
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死后,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
2、漢人在此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訂而成八篇之數,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后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
并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
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張湛《列子注》,為玄學三大支柱之一。
盧重玄《沖虛經解》,學者向以張湛比況注莊之郭象,以盧重玄比況注莊之成玄英。(秦恩復一生立志于校勘復原盧重玄《沖虛經解》等書,于南北藏書家訪求盧《注》十余年,終得書八卷完本。
對保存華夏道家思想。貢獻極大)宋微宗《沖虛至德真經義解》江通《沖虛至德真經解》范致虛《列子注》《列子釋文》,殷敬順為《列子》做釋文,以音解字。
宋人陳景元為之補釋,但殷、陳二家之作,今已相混為一書,無法區別。高守元(《沖虛至德真經四解》其集張湛、盧重玄、宋徽宗、范致虛四家《列子》注,存張湛注原貌,盧重玄、范致虛二注賴該書流傳,宋徽宗注賴該書存全貌。
貢獻極大)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 列御寇去齊國,中途返回來,遇到伯昏督人。伯昏瞀人說:“為什么剛去就返回來呢?”列御寇說:“我很驚異。”
伯昏瞀人說:“為什么驚異?”列御寇說:“吾曾在十家漿鋪飲漿,而有五家先饋贈。”伯昏音人說:“如此,你為什么驚異?”列御寇說:“內心真誠而有癥結不化,由外表流露出來形成光采,以此鎮服人心,使人輕視權貴和老人,從而招致禍患。
賣漿人只是做些飲食買賣,殘余的贏利,得的利潤甚少,所得權勢也輕微,還要如此,何況是萬乘之軍的君主呢?身軀操勞于國事而智慧耗盡干政事,他將委任我以政事而要我達成功效,因此我感到驚異。”伯昏瞀人說:“觀察的很好呀!你在家等著吧,人們會歸附你了!”沒過幾天又到列子住處,門外的鞋擺滿了。
伯昏瞀人面北站著,手杖頓地拄著面夾,站了一會兒,沒有說話就走了。接待賓客的人告訴列子,列子提著鞋,光著腳走出來,到門口,說:“先生既然來了,卻不說點藥石之言嗎?”回答說:“算了吧,我本來告訴你說人們要歸附你,果然歸附你了。
不是你能使人歸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歸附你,你何必因為這種事感到愉快而顯出與眾不同呢!一定要使人們感動,就會動搖你的本性,又是無所謂的事。與你一起交游的人又不告訴你,他們所說的瑣碎的言論,都是害人的。
不相互提高覺悟,又怎能相互成熟呢!技巧的人操勞而智慧的人憂慮,無所能而能的人無所追求,吃飽飯的人而不受外物拘束地邀游,飄飄然象沒有拴住的船只,內心空虛而邀游。”原文:列御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曰:“惡乎驚?”曰:“吾嘗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已?”曰:“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以外鎮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其所患。夫漿人特為食羹之貨,多余之贏,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而況于萬乘之主乎!身勞于國而知盡于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
伯昏督人曰:“善哉觀乎!女處己,人將保女矣!”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屢滿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民敦杖蹩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
賓者以告列子,民列子提履,跳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曰:“己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必且有感,搖而本才,又無謂也,與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
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勞而知者優,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莊子》。
6.墨子的簡短介紹
墨子,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他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參考資料:
7.張騫的簡短介紹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