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法治國的故事
**怒殺劉青山、張子善
1951年11月,揭發出天津地委書記、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劉青山,原天津專區專員、天津地委書記張子善的巨大貪污案。
劉青山和張子善是在1949年8月,從冀中八分區和十分區調到天津地委和天津專署分別擔任地委書記和專員的。這兩人居功自傲,貪圖享受,意志消沉,腐化墮落。經常揚言:“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享受一點還不應當嗎?”兩人于1950年春至1951年11月,假借經營機關生產的名義,勾結私商進行非法經營。他們利用職權,先后盜竊國家救災糧、治河專款、干部家屬救濟糧、地方糧,克扣民工糧、機場建筑款,騙取國家銀行貸款等,總計達170余億元(舊幣)。劉青山吸毒成癮,借口有病,長期不工作。他們把自己負責的地區視為他們個人的天下,宣揚天津地區的黨內只能有“一個領袖”、“一個頭”。
2.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
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
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擴展資料: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
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
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并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
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商鞅變法百度百科-無為而治百度百科-術治。
3.依法治國的作文50字以下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我們確立了依法治國方針;然而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更要注重以德治國。
百行孝為先,華夏子女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孝順。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孝順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漢文帝劉恒在母親臥病期間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口嘗過母親的藥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東漢黃香夏天為父驅趕蚊子,扇涼床和枕頭,冬天為父暖被;還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等。這些看似沒什么了不起的舉動在古人看來是可以稱得上孝感動天,雖說有點夸張,卻是當代青少年乃至華人應該學習典范,只可惜現狀卻是截然不同。愛劉德華成癡的楊麗娟,為了見偶像一面,不惜讓其父親賣血捐腎,其父親最終無能為力選擇了躍入江里自盡。愿意為只是陌生人的偶像付出一切,卻從來不回頭看一眼被自己逼上絕路的父親,這樣的女生連孝順都做不到,哪里還有美德可言?上海浦東機場的刺母案同樣叫人心寒,一留學生只是因為母親不能給予所需的生活費,竟拿出尖刀砍、刺母親致重傷,這樣的人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修養,也彌補不了在道德上的缺陷。
孝,貫穿千年歷史,若在我們這一代被弱化甚至丟棄,豈不是會被外國人嘲笑?讓我們撥開一點物質、資本的迷霧,拾回第一美德——孝,人人做到孟子所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構建起和諧社會,這樣的中國才能無后顧之憂地再邁向新的輝煌。
在孝的基礎上,“知節明禮”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凸顯重要。一位年輕人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眼看前幾個人的學歷都比自己高,便自覺沒什么希望了。當他走進董事長的辦公室時,順手撿起了門口的那張漬紙并扔進了垃圾桶。只因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他就被錄取了。這位年輕人就是制造了美國汽車業一時神話的福特。能夠看得見眼前的小事,懂得如何彎下腰,這一種謙卑的美德正是為當下不少年輕人所缺乏。同樣是應聘現場,北京某大公司的測試卻讓人感嘆。最后幾位優秀的面試者被請進了經理的辦公室,在經理外出的二十分鐘里面,他們百無聊賴地拿起了桌面上的文件,左掀右翻。結果可想而知——無一被錄取。隨意翻看別人的東西,連尊重他人這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的人,再優秀也難以取得成功。
人們總會忽略身邊的小事,以為它無關要緊,殊不知一個小舉止就可以反映出個人的修養美德。個人、社會乃至國家,都需要“知節明禮”,方能和平共處。日本、韓國等不少東南亞國家都在大力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因為他們知道,文化軟實力的力量比槍支炮彈來得更為驚人。而我們呢,幾年來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強調法制建設,落下了文化、道德,若再不重視以德治國,恐怕只會在無形之中一步一步喪失了最根本的內在。
當代中國,依法治國上,法律系統需要完善,但想要真正強大,屹立于世界,以德治國尤為迫切。
4.依法治國講的是什么故事
依法治國理念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
樹立依法治國理念,需要準確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
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于黨、國家和人民之上。
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么,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準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
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準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
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
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么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于人治的重要標志。對于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
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權限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
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干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
5.歷史上有什么依法治國的例子
孟子說過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師表里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向劉邦投降。劉邦進咸陽后,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并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于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6.“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
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
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后的狀況。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7.從生活中找到依法治國的例子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道,霍海音在1991年至1997年短短的6年間,侵吞公款共計人民幣7000萬元;挪用公款共計人民幣10.56億元,全部用于個人進行營利活動。
據介紹,作為信用社主任,霍海音集資金決策權、貸款發放權于一身。6年間,他多次為他人出具金融票證,多次采取支付高額利息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的手段,非法拆借、發放貸款,案發時已造成特別重大損失。
據了解,在被司法機關扣留凍結的款物清單里,有各種牌號的汽車24輛;北京市產權的房屋15套,散見全國各地的數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和房屋產權;多家企業的股權以及資金形式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