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 首先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后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的游覽勝地。
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 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 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 楹聯: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回答者:紫瑩 - 助理 三級 9-18 23:06
黃鶴樓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 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 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 樓運盛 ”之說。
千古佳作黃鶴樓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 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 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 多人產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豐姿令人振奮, 是很自然的事。關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一個說是有一位名 叫費偉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為懷念 費偉,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詩云: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 要雄偉多了, 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 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 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 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黃鶴樓的建筑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 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筑,交相輝映, 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筑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 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云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墻壁,是一幅表現“白云 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 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制品。2至5層的大廳 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 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 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 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筑。有一個詩碑 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 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于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2.黃鶴樓的相關資料
崔顥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 首先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后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的游覽勝地。
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 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 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 楹聯: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3.黃鶴樓相關資料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韻譯】:
從前的仙人早已駕著黃鶴飛去,
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仙人駕著黃鶴再也不會回來了,
千百年來只有白云依舊在天空中飄泊。
站在黃鶴樓上遙望著晴空下的漢陽平原,樹木郁郁蔥蔥,清楚可數,
放眼望去,鸚鵡洲上,草木長得十分茂盛。
傍晚時分,我還在遙望自己的故鄉在哪里,
江上煙霧彌漫,波濤洶涌真是讓人感到發愁 ,卻又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解詞
歷歷:分明可數。
漢陽:今屬武漢市,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鸚鵡洲:長江的沙洲,后來被淹沒。
鄉關:故鄉。
4.黃鶴樓的簡單說明
武昌城里有一座聞名古今的黃鶴樓。黃鶴樓飛檐斗拱、富麗堂皇,位于長江之濱的黃鶴磯頭。凡是來到武昌的人,都要登臨此樓,放眼眺望煙波浩渺的長江,同時,還要聽一聽有關黃鶴的故事呢。
古時候,蛇山一直伸到江水里,臨江的石壁象刀削斧砍的一樣,被稱為黃鶴磯。人們都喜歡登上黃鶴磯觀賞長江的風光,每天游人如織,十分熱鬧。
有個姓辛的寡婦,見這里好作生意,就東拼西湊借了些錢,在黃鶴磯頭開了一家酒店。盡管酒店的陳設簡單,但是坐在店里可以一邊飲酒,一邊觀賞江上風光,游人到了這里,誰不想來飲上幾杯呢。辛氏的生意日漸興隆,她常常暗中感謝神仙保佑了她。
有一天,一個老道走進酒店向她討酒喝。辛氏見他衣衫破爛,骨瘦如柴,很是可憐,就笑臉相迎,以禮相待,給他端來了好酒好菜。誰知道老道吃飽喝足以后,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揚長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找上門來,辛氏仍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從來不要他一文錢。
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對辛氏說:“我要到遠方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謝。”說著,拿起一塊桔皮,在墻壁上畫了一只黃鶴,他說:“這黃鶴送給你了,以后有客人來喝酒,你只要招招手,黃鶴就會下來跳舞。”他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說:“那水也會變成酒,怎么都打不完的。”辛氏正要拜謝,那老道卻忽然不見了。
自從出了這樣奇怪的事,誰都想到酒店來看黃鶴跳舞,嘗嘗仙酒的滋味,黃鶴磯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賺的錢像潮水般涌來,簡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財神。
天長日久,辛氏變得越來越貪心,再也不把窮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記了。
誰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來了。辛氏見到老道,始終沒提黃鶴和酒井給她帶來的好處,還要求老道再給她變出些好東西來。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聲喚下墻上的黃鶴說:“這里不宜久留,我們走吧。”黃鶴展開雙翅,馱著老道,飛向了遙遠的天邊。
黃鶴飛走了,酒井里的酒也還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決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產在黃鶴磯頭建了一座高樓,供游人登臨觀賞,也以此紀念老道和黃鶴。這樓就是著名的黃鶴樓。
關于2首詩: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5.黃鶴樓的簡介
/jingddy/hubei/wuhan/wuhan_*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 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
6.黃鶴樓的簡介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
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
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
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回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遠眺;五層為了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
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 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
由于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7.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京廣鐵路的列車從樓下呼嘯而過。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云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
8.簡介黃鶴樓的來歷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修筑了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游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云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于斯。
9.黃鶴樓簡單描述(200字左右)
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名勝,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變化的韻味和美感。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
10.誰知道黃鶴樓的傳說(簡短一點)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
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
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關于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祎,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介紹如下: 一、以為是仙人黃子安: 依《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
」指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因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黃鶴經過此地,所以命名為黃鶴樓。 二、以為是仙人費祎: 依《圖經》的記載說:「昔費祎登仙,嘗駕黃鶴還憩于此,遂以名樓。
」認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指費祎尸解為仙后,曾駕著黃鶴回來,并在這棟樓休息,所名為黃鶴樓。 《太平寰宇記》則說:「蜀費文袆登仙,嘗駕黃鶴憩此。
」此指出費祎是蜀人,而與前面的費祎多了一個「文」字,《三國志蜀傳》中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人,字文偉,尸解為仙的費祎、費文袆,是不是就是這位蜀人費文偉,因不見其它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因為都是神話傳說,年代久遠,記載會有一些出入。 三、只說是一位仙人: 這個傳說的記載比較詳細,出自《報應錄》。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于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
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后先月夜下的黃鶴樓生飄然至,辛氏謝曰,愿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云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
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并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黃色的鶴在墻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墻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里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云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這三則神話,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后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后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
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干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