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篇關于陳寅恪的評論1000字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陳寅恪在1920年代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1953年已決定其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對科學院的答復》里,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并說:“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公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學。此事于20世紀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陳寅恪的“四不講”
著名史家陳寅恪先生先后留學于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后先后任教于清華國學研究院、嶺南大學等數所大學。陳寅恪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后來人開辟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云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 注意自然啟發,著重新的發現 此外,陳寅恪講學還注意自然啟發,著重新的發現。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沒有不及格的。他常說: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生學問的最好辦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學生寫短篇論文代替大考。但陳寅恪又強調:做論文要有新的資料或者新的見解,如果資料和見解都沒有什么可取,則做論文也沒有什么益處。 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在講授歷史研究的心得時,常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史籍或其他資料以證明史實,認識史實,對該史實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這就是史學與史識的表現。”他的學生曾經回憶道:“陳師在講歷史研究時,常說:凡前人對歷史發展所留傳下來的記載或追述,我們如果要證明它為‘有’,則比較容易,因為只要能夠發現一二種別的記錄,以作旁證,就可以證明它為‘有’了;如果要證明它為‘無’,則委實不易,千萬要小心從事。因為如你只查了一二種有關的文籍而不見其‘有’,那是還不能說定了,因為資料是很難齊全的,現有的文籍雖全查過了,安知尚有地下未發現或將發現的資料仍可證明其非‘無’呢?”陳寅恪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一斑。難怪傅斯年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2.誰記得陳寅恪,知道的說下你們對他的評價
傅斯年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長期致力于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
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
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
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
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陳寅恪對王國維的評價是什么
陳寅恪對王國維的評價是:“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
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后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擴展資料:
作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杰出學者和國際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
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王國維抓住時代的契機,找到自己的道路,也為學術界指出新路。
他青年時期走用西方的學術與中國的學術相化合的路徑,開創學術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五大發現中的三個方面,即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學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國維
4.如何評價陳寅恪的詩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馮慶
鏈接:/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這首詩寫于1940年,當時陳寅恪到重慶參加中央研究院的會議,會后蔣公設宴招待與會人員,會后陳作此詩。
這首聯無非說不經意間來到重慶,對此從無奢望,甚至還怕蜀道難。時重慶為陪都,這話自然有點文人的清高在里面了。
頷聯感慨歷史上這些征戰之用的堡壘遺跡之類尚在,只是當年的英雄們已經不見蹤跡。這當然是虛寫,并非親歷實地。大概有抗日無名將,乃至國事滄桑至此的感嘆。
頸聯寫心中所想,天下大事并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樓。大事參與不得,發點憂國之思罷了。
尾聯回到現實,看行都重慶秋冬傍晚一派燈火,有時光荏苒之嘆。
這里面有個“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應訓》:
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于蒙谷之上,見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豐上而殺下,軒軒然方迎風而舞。顧見盧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
一個小故事,說盧敖在北海遇見一個怪人,怪人見到了躲到僻靜處,自顧自剝著蛤蜊吃。后來以“食蛤”來比喻不問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鷓鴣天》:“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看來陳寅恪不過皆這個典故,以擺出不問世事、不預世事的文士之風來。
吳宓從對此做過注解,意思說陳在詩里表達了對**的蔑視,這實在的解釋得太過度了。吳的注: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會議,寓俞大維妹丈宅。已而蔣公宴請中央研究院到會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見蔣公,深覺其人不足為,有負厥職,故有此詩第六句。
5.陳寅恪資料 &學術上的造就 &別人的評價
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著作書目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非親筆所著,是學生后來根據筆記整理的)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元白詩箋證稿》 《柳如是別傳》 《金明館叢稿初編》 《金明館叢稿二編》 《寒柳堂集》 《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 《陳寅恪文集》
他人評價
完全沒有俗世的聲名,不像梁、胡、馮等成為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論語大半能背誦,且每字必求正解,卻不作經學與三代兩漢之學問。
《吳宓文集》說:“宓于民國八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得識陳寅恪。當時即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諸友謂:‘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今時閱十五、六載,行歷三洲,廣交當世之士,吾仍堅持此言,且喜眾之同于吾言。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傅斯年對陳哲三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胡適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記中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編年事輯》(略)
《石泉訪談錄》:他的家世是晚清變法思潮中的中堅產物,他本人卻被胡適稱為“遺少”。在時代思想中他是一個“落伍者”,用他的話來說,西學學歷極深,學養極厚,卻極熱愛中國文化,堅持中國文化本位論。
6.現在關于陳寅恪的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文章開頭以陳寅恪不重視自己名字的讀音談起,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引出陳寅恪是一個不求虛名,唯重學問,將生命和學術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學者。
B.第二段沒有直接寫陳寅恪的卓越才華,而是通過清華國學院三大導師的大名鼎鼎來襯托及梁啟超的高度評價從側面來表現。
C.到國外游學13年的陳寅恪回到祖國,帶回的是東方學,他認為只有“中學”介入世界學術大潮流,才能和“西學”溝通交流,這體現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
D.陳寅恪在其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表達了讀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發揚的治學理念。
E.輾轉北平、長沙、云南各地,陳寅恪的藏書悉數毀于戰火,而他做學問又習慣在書上隨讀隨記,后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盜,這為其日后的學術研究帶來了很大不便,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果。
(2)文中有幾處寫到陳寅恪的眉眼?請你找出來,結合文章分析這些描寫為我們勾勒出陳寅恪怎樣的內心世界?(6分)
(3)文中共寫了陳寅恪的幾件事情?(6分)
(4)請聯系當今現實生活,談談你對陳寅恪“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揚”這一主張的理解。(8分)
答案:
12. (1)【答案】CE(選C得3分,選E得2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C項中“這體現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不正確,文章只是說西游回來的陳寅恪很重視東方學,明確主張中國學術“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沒有提及以民族學問為本的問題;E項“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果”評價不準確,文章通過書籍燒毀丟失說明了他日后的學術研究的困難,“將主要依靠記憶了”,對其治學態度沒有批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