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6個以上很短很短的文言文及其譯文,急
1.<石奢自刎>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縱其父,還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譯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國相,他為人剛強正直廉潔公正,既不阿諛逢迎,也不膽小避事。一次出行屬縣,恰逢途中有兇手殺人,他追捕兇犯,竟是自己的父親。
他放走父親,歸來便把自己囚禁起來。他派人告訴昭王說:“殺人兇犯,是為臣的父親。
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當死罪。”昭王說:“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不該論罪伏法,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
石奢說:“不偏袒自己父親,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責,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則是為臣的職責。”
于是石奢不聽從楚王的命令,刎頸而死。 2.<寺人披見文公>呂、卻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已丑晦,公宮火。
瑕甥、卻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譯文:呂甥、卻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
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并且拒絕接見,說:“蒲城的戰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后來我陪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
雖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樣快呢?那只袖口還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說:“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間的道理。
如果還沒有懂,又要遇到災難。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
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還是狄人,關我什么事?現在君王即位,就會沒有蒲、狄那樣的事件嗎?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君王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驅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文公接見了披,他把即將發生的災難報告了文公。
晉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宮室被燒。
瑕甥、卻芮沒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誘他們過河而殺了他們。 3.<范仲淹有志天下>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陳藩愿掃除天下>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5.<苛政猛于虎也>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譯文: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
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
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6原文。
2.最簡短的小古文
原發布者:灰機04dm
簡短文言文1、《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2、《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譯文】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3、《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3.小學生簡短的文言文
論語八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于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4.求六篇短的文言文,要經典的
1、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陳蕃愿掃除天下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w.w.w.k.s.5.u.c.o.m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榮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搜索一下,網上有很多。
5.求六篇文言文+題目+答案 越短越好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釋。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癡如此 癡(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2.翻譯句子①王冕者,諸暨人(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2.翻譯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解釋加點字。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2.翻譯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點?( )6.這寓言叫什么?他說明了什么道理?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①鄭人有欲買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 “ 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1.解釋加點字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癡如此 癡(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2.翻譯句子①王冕者,諸暨人(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1.解釋加點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2.翻譯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2.翻譯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點?( )6.這寓言叫什么?他說明了什么道理?一、1 ①鄭國有一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癡: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為什么。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
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
6.小學文言文大全(有題目,譯文,簡短)最佳答案
《楊氏之子》
選自人教版語文書五年級下冊10課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就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伯牙絕弦》
選自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課文: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課文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伯牙心中的想法,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初中要學文言文,如果從小接觸,打好基礎以后會學的很好很輕松
7.求兩篇小學六年級文言文練習(最好短一點,簡單一點),要付參考答
2012-03-15 12:39(一) 周公誡子
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守以卑者 ( )
(2)博聞強記 ( )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
3. 周公要告誡兒子的是: (用原句回答)
4. 讀了本文,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1)謙卑(2)強大
2、不謙虛謹慎而失去天下,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
3、子無以魯國驕士
4、一個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要有一種謙虛的美德
(二)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食馬者 ( )
(2)力不足 (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的畫線句。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 概括前兩個段落的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4.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參考答案】
1、(1)同“飼”,喂養(2)充足
2、拿著馬鞭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呀!”
3、第一段: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第二段: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4、世上不是沒有人才,要害在于首先要有識才之人
(三)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賬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游。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閱十余歲 ( )
(2)是非木柿 ( )
2. 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句。
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3.“以為順流下矣”表現了僧人的什么特點?
4.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1)經過(2)這
2、到河里去尋找那兩個石獸,竟然沒有找到
3、“據理臆斷”,想當然
4、凡事不可只憑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地做出判定。.. .望采納
8.十篇文言文短篇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 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
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之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
大家吟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未盡興,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
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詩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 1.陸游筑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選自《渭南文集》 譯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
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志·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
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后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里浸好幾次。后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
9.超短文言文20篇
(1)關羽刮骨療毒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
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2)王戎識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4)陸績懷橘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
術大奇之。(5)楊修啖酪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提“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
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6)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7)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8)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9)謎語一則王荊公戲作謎語:“畫時圓,寫時方;東時短,夏時長。”
吉甫解云:“東海有一魚,無頭亦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10)畫龍點睛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
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
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11)響遏行云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勿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2)蛇銜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傷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
《抱樸子》云,“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13)神針道人凌云北游太山,古廟前值病人,氣垂絕。
云嗟嘆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氣內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云針術,制病無不效。(14)楊務廉有巧思楊務廉甚有巧思,嘗于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
碗中投錢,關鍵忽發,自然作聲云:“布施。”市人競觀,余其作聲,施者日盈數千。
(15)多言何益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口千舌敝,然而莫之聽。今觀晨雞,以時而鳴,天下振動。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16)木刻鐘馗宋慶歷中,有一術士,姓李,多巧思。
嘗木刻一舞鐘馗,高三尺許,右手持鐵簡。以香餌置鐘馗左手中,鼠緣手取食,則左手扼鼠,右手以簡斃之。
(17)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轍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18)承宮拾薪苦學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收豬。
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留請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輟。
(19)以百姓為甲兵 房玄齡奏:“閱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盡力使百姓義安,此乃朕之甲兵也。”(20)權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人也。
10.小學生簡短文言文,要帶譯文和重點詞解釋
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