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點和意義
征服者總是為被征服者的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北魏統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尖銳,北魏統治集團與各族人民的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青、齊、洛、豫、冀、秦、雍、徐、兗等州相繼發生起義,北方邊鎮一帶反抗逃亡頻繁。北魏統治集團與漢族地方豪強的矛盾、北魏統治集團內部,封建中央集權與舊部落顯貴的矛盾也十分尖銳。
要解決這些矛盾必須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地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擔并且實施了這樣的改革。
遷都洛陽 洛陽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和軍事重鎮。洛陽在東漢時已經成為首都及中原最大的商業中心。
東漢末年,洛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從河北等地遷居民數萬以充實洛陽,并在漢宮的基礎上重新建筑洛陽宮城和外城。
隨著北方地區的逐步統一,洛陽的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洛陽城中的絲織業、制鹽業、冶鐵業比較發達,商業已逐漸興盛。
全城有三個主要市場:金市、馬市和羊市。西晉統一后,以洛陽為國都,人口有了顯著增加,并成為全國貿易中心,全國各地的珍貴商品在洛陽市場上都有出售,從絹布、糧食、藥材、器皿到生產工具,應有盡有。
西晉八王之亂,使洛陽腹地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公元310年,匈奴劉曜攻破洛陽,縱兵劫掠,洛陽再次毀于戰火。永嘉之亂后,十六國一百余年間,幾成廢墟。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
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幺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
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
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幺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
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幺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
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
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幺。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
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幺我就不能遷呢?”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后,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幺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
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即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
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一·易鮮卑服裝為漢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
二·規定官員在朝廷上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并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故意說鮮卑語者,降爵罷。
2.孝文帝語言改革的背景及特點
改革背景 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
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腦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統治者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
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位代王,并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此后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于統一、兼并戰爭,先后滅掉了北方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涼,于439年統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在征服戰爭中也常常出現瘋狂的民族殺戮,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雖已日趨緩和,但由于統治階級過度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農民起義年年爆發,特別是公元445年在陜西杏城的盧水胡人蓋吳領導的起義,發動了十余萬群眾參加起義,北魏政府派出6萬騎兵前來鎮壓,統治者拓跋燾親臨指揮,最終蓋吳被叛徒殺害,蓋吳起義失敗了,卻使北魏統治者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后, 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斗爭。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范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
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
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
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復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整理梭倫,商鞅,王安石,孝文帝改革的整體特點
梭倫改革 公元前6世紀,隨著雅典工商業的發展,雅典出現了新興的工商業者階層。
由于奴隸占有制的發展,雅典許多平民因債務而受到氏族貴族的奴役,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壓迫和獨攬政權的斗爭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首席執政官,成為斗爭雙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實行了廣泛改革。
奴隸主階級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改革。 1、經濟上: ①廢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債務,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債,禁止把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
由國家出錢把因無力還債而被賣到異邦為奴的人贖回,并廢除了“六一漢”制度(平民無力還債,不得不為債主耕種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為地租交給債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所以白叫做“六一漢”),這一措施史稱“解負令”。 ②實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糧食出口,擴大橄欖油輸出;實行貨幣改革,以利于商業貿易;獎勵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學習手工業技術;改革度量衡,鑄造雅典新幣,制定了一些有關財產繼承、禁止厚葬、撫恤為國犧牲公民的親屬等法令。
③承認私有財產繼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殘余。 2、政治上: ①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權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等級。
按一年農產品收入的總量把公民分為4個等級(按年改入的的谷物等產品的數量分別列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級), 各等級的政治權利依其財力之大小而定。第一、二等級的公民可以擔任國家高級官職;第三等級可任低級官職;第四等級的公民不能擔任官職,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
②設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四百人會議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除了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皆可當選。
③設立陪審法庭(也譯為民眾法庭,相當于最高法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任何公民都有權上訴。陪審法庭的陪審員由所有等級的公民經抽簽方式選出。
陪審法庭受理并裁決公民投訴或上訴的案件,擴大了公民的權力。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嚴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關殺人罪的部分,使整個雅典法較有梭倫改革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級不享有擔任政府官職和參選“四百人會議”的權利。
這種中立政策未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通過這些改革,使雅典貧苦公民擺脫了遭受債務奴役的威脅,打擊了貴族統治,使城邦體制更加鞏固。同時,梭倫通過規定公民個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防止了土地的過分集中,使城邦體制得到健康發展,民主政治也發展起來。
保護和促進工商業的措施又使工商奴隸主地位迅速上升,奴隸制經濟開始走向繁榮。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助于工商業的發展,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使自身從事勞動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得以保證。
人道色彩。 商鞅變法 是指春秋時期秦國的孝公即位以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魏國入秦,并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工、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1、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
“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
此后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后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
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
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商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1.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2.國家通過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3.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將農民。
5.孝文帝改革的全面介紹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決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谷物,另外還分給桑地。
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
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風俗。
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
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
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
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
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
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
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
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
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
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
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后,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
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
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1)制定官吏俸祿制,?倮糝?br> 北魏官吏舊無俸祿,中央官吏按等級得到戰爭中獲得的財物和勞動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數量的租稅和絹帛等實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結果吏治黑暗,貪污成風,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直接威脅到北魏政權的穩定。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484年,實行俸祿制。
詔書說:“故憲章舊典,始班俸祿。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
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魏書·高祖紀》)俸祿制就是由國家征收統一的租調,籌集祿銀,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
同時將班行俸祿與嚴懲貪贓緊密地聯系起來,規定了在“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的嚴厲懲治措施。孝文帝實行的俸祿制,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整頓吏治、懲辦貪污,使北魏吏治狀況開始明顯好轉,為北魏政權進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面,成為推動北魏王朝走向興盛的重要因素。
史書曾稱頌孝文帝時代“肅明綱紀,賞罰必行,肇革舊軌,時多奉法”(《魏書·良吏傳序》)是符合當時實際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晉后期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以來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無煙”,土地大量拋荒,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為可能。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485年,馮太后、孝文帝采納大臣李安世的建議,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標準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孝文帝改革的特點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