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高的簡介,要簡短精悍,200字左右
荷蘭畫家溫森特·梵高,是19世紀末杰出的藝術家之一,為西方美術“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梵高的作品壯麗輝煌,其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塊、張揚的個性,表達著畫家強烈的主觀感受,對后代繪畫影響極大。然而,梵高一生屢遭挫折,備嘗艱辛,終因精神分裂而自殺,年僅37歲。
1934年,26歲的歐文·斯通為梵高畫作所震撼,追隨其生活蹤跡,遍訪歐洲,從尚健在的與梵高熟識的人手中,取得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并參閱了梵高致其弟的寶貴書信,后四易其稿,率先向世人介紹了這位默默無聞的畫家。作品忠實地展現了梵高非凡的才華、坎坷的生活以及獨特的心靈與藝術感受,即便在畫家已然聲振寰宇的今天,此作于同類作品中仍不失為佼佼,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研究價值。
2.凡高簡介,簡潔一點
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
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后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后,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后,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g,但最后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于探索的時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1886年凡?高隨他擔任古匹爾畫店高級職員的弟弟來到巴黎,結識了圖魯茲一勞特累克、高更、畢沙羅、修拉和塞尚,并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從而使藝術眼界大為開闊, 開始以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方法作畫,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南國的強烈陽光和陽光照耀下的市鎮、田野、花朵t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這時已經同印象主義的觀點發生分歧,卻同時對表現主義或者象征主義發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曾經有過建立“南方印象主義”或者“印象主義分離派”的打算。后來因為2人的關系惡化,高更離去,凡?高在發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漸分裂。因此,他們沒有結成任何團體。1890年,經過圣雷米的德莫索爾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治療,病勢稍有好轉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茲河畔的奧韋爾,接受伽塞醫生的專門治療,并勤奮作畫,作有《伽塞醫生肖象》、《奧韋爾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醫生發生爭吵之后,突然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從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后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但是,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
3.梵高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后印象派畫家。
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梵高終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其年輕的生命,是年他才37歲。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爾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殺身亡。
早年經商,后熱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
4.簡單介紹梵高和安徒生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通稱安徒生,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生于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一生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安徒生因為其童話作品而聞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童話故事包括《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他的作品被翻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出版。他的童話故事還激發了大量電影,舞臺劇,芭蕾舞劇以及電影動畫的創作。1875年8月4日病逝。
5.求梵高簡介,約100字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繪畫。
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并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
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同年與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后,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擴展資料:
梵高的創作特點:
1、主題
梵高的作品中充滿天然的悲憫情懷和苦難意識。例如在梵高藝術生涯的初期,繪畫最多的題材是礦區陰慘的場景和勞作的礦工。在埃頓時期,落日的翻滾、日里的農夫和農婦更多出現在他作品中。
2、題材
梵高對農民、對田野生活、對鄉村田野風光有著很高的熱情,他喜愛農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麥田、鶯尾花、豌豆花等。他經常選取這些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物象作為自己的繪畫題材,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梵高憑借著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深情地、細致地描繪著這些質樸、自然的風景、靜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稱為“畫家中最純粹的畫家”。
3、色彩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義畫家,他對色彩的偏好幾乎達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這雖然與他的精神疾病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也不能否認梵高對于色彩的創造性的發現和表現。他的畫作中的色彩都是較為奔放、夸張的,這也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繪畫。
4、造型
梵高繪畫追求的是一種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獷的筆觸帶來的是一種直率而又單純的表現方式,帶有一定的力量和強度,他們強調的是“神”的傳遞,而非“形”的表現,這與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忠實地表現自然”的繪畫理念有很大的差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梵高
6.梵高的簡介
荷蘭畫家梵高,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備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并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梵高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年輕時在畫店里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后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以此,人們稱他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畫家更徹底地學習了東方藝術中線條的表現力,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而在西方畫家中,從精神上給他更大的影響的則是倫勃郎、杜米埃和米萊(Millet)。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里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于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并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后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艷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并且多次描繪向日葵。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盛開的桃花》,并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
在歷史的角度來講,梵高的確是非常超前的畫家。
7.梵高的個人簡介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蘭人,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棄了一切后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高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正規的繪畫訓練。
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于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后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高著意于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
而這一鮮明特征在后來成了印象派區別于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舉世矚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選擇了自殺。 梵高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贊揚。
梵高死后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并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盡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在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
而梵高對于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歷之后,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并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愿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
1880年他開始學畫,后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于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里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后,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
他手中的色彩特征,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對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梵的個性。
這從來都是如此的。而這種色調與向日葵永遠朝向太陽的精神又如此吻合。
“無論多高多大,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來處”.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館》 梵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
這絕不是一個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種簡單的反應。他寫信給弟弟提奧的信,是一個藝術家寫出來的最動人的故事。
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覺力,這種知覺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應。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獲得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黃色或藍色來取得的。
雖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于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墻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家具組成的夢魘。
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
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
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準確筆觸造成的。
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于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并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
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
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準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
8.梵高生平簡介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蘭畫家梵高,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并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梵高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年輕時在畫店里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后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以此,人們稱他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畫家更徹底地學習了東方藝術中線條的表現力,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而在西方畫家中,從精神上給他更大的影響的則是倫勃郎、杜米埃和米萊(Millet)。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里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于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并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常是低沉的,可是后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艷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并且多次描繪向日葵。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盛開的桃花》,并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
在歷史的角度來講,梵高的確是非常超前的畫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于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他的作品如此美麗、有深度。。看似幼稚不規范如孩童描畫的線條可見梵高有著不老的童心和不安分的創作欲,蒼勁有力而有多變瓢潑的筆速讓人感到他內心無比瘋狂、熱烈,好像冰山下已在畫中爆發的火種。是的,梵高的畫總是充滿靈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