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說敘事都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有什么作用
一、人物對話使小小說中的人物更加個性化、立體化 人物對話最容易反應對話雙方的個性特征,它能最靈活直接的體現人物性格,充分的坦露人物的內心世界,讀者聞其聲便好似睹其容。
在小小說有限的篇幅內,常常不允許過于具體的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點等,所以用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融入敘述語言的方式來讓人物更加鮮活。 李其祥的《吃“青春飯”的阿芳》描寫了一個風月場里的另類女子。
她犀利的語言中流露出對生活的無奈。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淪為靠吃“青春飯”的風塵女子,一開始讀者對她的墮落感到惋惜,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為何會干起那骯臟的勾當。
但當作者用阿芳的口講完整個故事,阿芳并不是一個靠身體吃飯的女子,在風月場里,她還是有她的底線,生活和社會逼得她無路可走。讀者看到阿芳這個形象,非常鮮活立體,一個極具個性的女子,我們可以想象她說話時的神態表情以及她的心理狀況,我想這除了作者故事的構思之外,還得益于它的敘事方式。
“我”與阿芳的對話,緊緊抓住了社會、時代和個人身份等特點,更塑造了一個吃“青春飯”的另類阿芳。 這個案例可以說明將對話轉化為小小說敘述語言可以使小小說的人物更加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不會造成作品表達的蒼白無力。
臉譜化的人物也在這樣的描寫中消失。 讓我們再來看王志偉《老子村長兒子鄉長》這一小小說的片段。
兒子鄉長帶上鋪蓋卷,住進了家里。娘宰了雞,燉上。
吃飯時,兒子鄉長從提包里取出一瓶“五糧液”,對老子村長說,爹,有好酒,咱喝點。 老子村長好酒,但他這次嘴一咧,說,受的賄吧,我不喝。
兒子鄉長啟開防偽蓋,“咚咚”倒上兩大杯,說,鄉書記送的,爹,專門送給你的。真正的“五糧液”,嘗嘗。
老子村長端起來,抿一口,說,不錯,好酒。不過,酒,我喝了,叫我領著鄉親拆大棚,我不干! 兒子鄉長望著老子村長那紫紅的臉膛,有些動情,說,爹,種大棚,我知道你受累了。
可我是鄉長,我得對上級負責。 哪??老子村長把酒杯往桌上一放,說,我是村長呀,我得為全村老少的吃飯負責。
大棚,我不拆,你要拆你拆,我不攔,但只能拆咱自家的。老子村長說著,往里屋走去,走了兩步,又回過頭來,說,村里人才往富路上邁腳,我不能往他們腳下扔石頭。
案例通過對話將父子面對面的場景勾勒出來,幾個短語就讓讀者看到了老父親對兒子的堅決態度,人物語言簡潔,人物的個性非常飽滿,作者抓住人物的特點,讓讀者看到一個倔強的老村長為了村民們的利益頂住上級的壓力,對村民負責。更有趣的是這對話不止是發生在村長與鄉長之間,而且是發生在父與子之間,將兩個形象都勾勒的鮮活個性,這就是考作者功力的時候,作者用將對話改造為敘事語言的方法,解決了其他描寫方式可能會不到位的問題。
不加修飾的人物對話,本質而又本能,不隱藏生活的原型,還原樸素的真實,除了人物獨特的語言系統帶來的親切感以外,還實現了人物的立體化。 二、人物對話巧妙的暗示了情節發展的方向 人物對話往往可以推動暗示情節的發展。
小小說的情節特征比其他文體更加明確,在這種以情節取勝的文體中,如何讓情節不露聲色的發展和繼續,悄悄給讀者一些暗示,使讀者讀到最后更加感覺到意外之喜,這是一個需要小小說作家和研究者認真考慮的問題。 當作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件事如何發展時,讀者只能通過轉述性的語言得到籠統大致的印象,很難想到具體的畫面,但如果用具體的對話語言來描述,那么就可以通過語言的情境描述出具體的環境和人物的心態,讓讀者隨著人物對話進入下面的情節。
畢淑敏的《紫色人形》就通過“我”和老大媽的對話展開,從一張舊油布引出了老大媽對幾十年前的那段真正偉大的愛情故事的回憶。 文章的開篇是這樣的: 那時我在鄉下醫院當化驗員。
一天到倉庫去,想領一塊油布。 管庫的老大媽把犄角旮旯翻了個底朝天,然后對我說,你要的那種油布多年沒人用了,庫里已經無存貨。
我失望地往外走,突然在舊物品當中,發現了一塊油布。它折疊得四四方方,從翹起的邊沿處,可以看到一角豆青色的布面。
我驚訝地說,這塊油布正合適,就給我吧。 老大媽毫不遲疑地說,那可不行。
我說,是不是有人在我之前就訂了它? 她好像陷入了回憶,有些恍惚地說,那倒也不是……我沒有想把到它給翻出來了……當時我把它刷了,很難刷凈…… 我打斷她說,就是有人用過也不要緊,反正我是用它鋪工作臺,只要油布沒有窟窿就行。 她說,小姑娘你不要急。
要是你聽完了我給你講的這塊油布的故事,你還要用它去鋪桌子,我就把它送給你。 于是她給我慢慢講了起來—— 就開頭“我”和老大媽的對話,簡單而真實,看似毫無技巧,平鋪直敘,但是細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人物對話巧妙的暗示了這塊普通的油布后面一定有個不普通的故事,讓讀者對油布后面的故事產生了興趣,故事將向著那一個方向發展雖然沒有點名,但是引起了我們聽故事的欲望,這便是作者想達到的目的。
試想,如果作者不采用這種將對話變作敘述語言的方法,將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這篇文章接下來的發展同樣是采用將老。
2.小說采取對話敘述的好處
第一,推進情節發展。情節的推進需要用對話的形式進行展開,對話能夠告訴讀者,角色在干嘛,下一步準備干什么。
第二,塑造人物性格。對話能夠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豐滿人物的形象。官員說話帶有獨特的方式,小人物有大量口語,教授的對話更有邏輯,這些不僅能夠讓人物更飽滿,還能讓讀者更有沉浸感。
第三,引起讀者共情。優秀的對話總是能夠挑動讀者的內心情感,讓讀者能夠輕易跟隨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行代入感的體驗,與角色或作者產生共鳴。這是小說的獨特魅力。
3.文學作品中的“對話描寫”有什么作用
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語言描寫包括人物的獨白和對話。獨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段。對話可以是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幾個人的相互交談。
描寫人物的語言,不但要求做到個性化,而且還要體現出人物說話的藝術性。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一部成功的作品,書中人物的對話應占很大比重。這樣的作品讀起來,有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感覺。記得青少年時代讀過的一些中外小說,人物之間的對話平實時而又精彩。讀者通過人物對話認識、了解了所有的人,人物的形象也通過對話顯得更加生動鮮活。
擴展資料
“言為心聲”,不同思想、不同經歷、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語言也是不同的。魯迅曾說過:“如果刪掉了不必要之點,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談話來,我想,就可以使別人從談話里推見每個說話的人物。”能夠讓讀者從“各人有特色的談話”中來“推見每個說話人”,這便是成功的語言描寫。
古今中外人物性格,刻畫最成功的作品非《紅樓夢》莫屬,上千人物性格各異,都是通過對話彰顯的,盡管有的人物只有一兩句話
也能夠在書中占一席之地,他們呼之欲出、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令人讀之難忘。
如果我們讀的書只有作者的敘述與介紹,即便語言再流暢,再洗練,也沒有那種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感覺,更沒有令人難忘的魅力。它只是讓讀者感到看到的是一場故事會,只有作家一人在講故事,這樣的作品即便再好也缺乏精彩,更不會令人難忘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語言描寫
4.對話在小說中的作用,以及動作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1.表現人物的品質
我們常說:“行動從思想中來”,就是說人物的行動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內心世界。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動作描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更加鮮明。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
(人物的動作描寫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體的事件中寫人物的動作,也就是說在敘事過程中,需要表現人物某方面的特點或品質時,可進行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使人物通過典型的、細致的動作描寫,更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考小說多用簡短對話形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