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潔的介紹熊貓的生活習性
大熊貓生活習性 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 布 四川、陜西、甘肅局部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園之一,現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選用作會徽。
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尾長10~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量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
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
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悠蕩。常在大樹下或竹林內臥睡。
視覺較差,行動鍰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
發情期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見2仔。 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后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譽為"活化石。
"如今大熊貓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僅限于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目前,我國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后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做大量巨的工作。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是面臨瀕危的珍貴稀有動物。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
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于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
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
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面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
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分布,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
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是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十分隱蔽的動物,所以野外的確切數量較難統計。一般認為有1000-1200只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養的近100只,確實在減少。
據群眾反映: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少了;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沒了。野外所見大熊貓一般是成體多,幼體少,種群正在衰弱。
但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大熊貓在其自然棲息地里的繁殖行為所知無幾,有關它們的生殖生理過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籠統地認為當代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不景氣。
可是,最新研究證實,大熊貓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種群未表現出減少的跡象,而種群處于增長或穩定的可能性要大于種群處于減少的可能性。從大熊貓的生殖遺傳潛力來說,它是一個有希望繼續繁衍下去的種群。
從大熊貓的食物來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夠的。80年代,人們曾擔心竹子開花枯死會導致大熊貓餓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當時是杞人憂天。
因為大熊貓的分布區中通常都生長著幾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僅有一種竹子開花并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即使大熊貓分布區中只生長著一種竹子,在其大面積開花枯死之后,大熊貓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殘存的竹子以滿足對食物的需求。
如秦嶺大熊貓,其每年對竹林的消耗量實際上都不超過一種竹林當年生長量的2%。因此,竹子開花、枯死都不會威脅大熊貓的生存。
當然,大熊貓要繼續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人類的真誠愛護和精心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12個專門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加之停止對長江中上游地區天然林的采伐,絕大部分的大熊貓棲息。
2.熊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較短的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被動物學家稱為“活化石”。與它同一時期的動物如劍齒虎等,早已滅絕并成為化石。大熊貓分布在我國四川北部、陜西和甘肅南部,是我國的一類保護動物。 大熊貓也叫‘貓熊’,是哺乳動物,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 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全世界都極其關注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搶救和轉移工作。
外形特征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余即頭頸部、軀干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一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細而長。
陜西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共有四次發現白色大熊貓。據陜西人民出版社《當代陜西大事輯要(1948-1990)》725頁載,最早在秦嶺南坡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色大熊貓的時間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貓體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寶”。此后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只。最后一次是在幾年前。
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于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洼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于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于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尸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3.用幾句話概括熊貓的生活習性
)竹林隱士 大熊貓生性孤僻,常分散獨棲于茂密的竹叢中,故得雅號“竹林隱士”。
僅在春暖花開時節,為了愛,它們才各自打破鴻溝,相互追逐,熱戀成婚。 (2)善于爬樹 熊貓善于爬樹,以便逃避敵害、沐浴陽光、嬉戲玩耍、求偶婚配。
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敵害。幼年大熊貓爬樹多為玩耍。
(3)嗜好飲水 熊貓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飲的食性。有時,也不惜長途跋涉到很遠的山谷中去飲水。
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個酗酒的醉漢躺臥溪邊,沒命的暢飲,以至“醉”倒不能走動。因此有“熊貓醉水。
4.熊貓生活習性有哪些特點
大熊貓的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因而得名。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50~8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于山高、谷深、樹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場所。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敵害。大熊貓雖屬食肉類,卻喜素食,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俗稱花熊和竹熊,是中國特產。
大熊貓的食譜
食竹高手
竹子是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約占食物總量的99%,每天約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僅17%。目前大熊貓棲息地內,大熊貓主食竹類達9屬40余種。
在圈養條件下,為保證大熊貓的營養需求,還會為其提供適量的精飼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貓偶爾還會捕食竹鼠一類的小動物。
大熊貓的手掌
大熊貓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偽拇指,這有助于靈巧而緊緊地抓住竹子。
大熊貓的牙齒
當大熊貓慢慢長到7月齡時就開始換牙齒,它的臼齒大小約是我們的七倍,具有寬闊表面,強而有力的頜骨及堅固的牙齒,有助壓碎磨碾竹子。
大熊貓特殊的消化系統
大熊貓具有典型是肉動物的消化道,單室胃,沒有盲腸。大熊貓以竹子為生,除了能夠消化,吸收竹子細胞內含物質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用一部分半纖維素,排出竹節外形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的分辨。這種獨一無二的消化營養方式,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草食類動物都很難見到。竹子是低營養食物,為了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養殖,大熊貓具備了吃得多,排泄快,選食優竹,不冬眠以及少運動、少消耗等特征。
排粘
排粘是大熊貓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大熊貓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當大熊貓的竹子采食量減少時,胃腸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會減少,多余的粘液滯留、粘附在腸壁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通過腸管的急劇運動,將連同部分壞死、脫落的腸粘膜細胞一起排出題外。粘膜能夠使竹便成形,減少消化道內的摩擦,起到保護作用。在排粘期間,大熊貓會表現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以及倦臥等現象。
疾病
在自然界生活的大熊貓因受到氣候環境條件、采食方式和營養狀況的影響,容易患很多疾病,其中寄生蟲感染列第一位,消化道疾病列第二位,呼吸道疾病第三。此外還有外科病、臟器疾病等等。比如長期咀嚼質地堅硬的竹子造成牙齒磨損較快,十多年后,大熊貓的臼齒就殘缺不全,導致體況下降;蛔蟲病、腸套疊等疾病也時有發生。由于大熊貓生存于高山峽谷地帶,每年的二三月,由于氣候寒冷,積雪深厚,食物短缺,大熊貓需要下至低海拔地區覓食,導致年老體弱大熊貓發病率增高,所以二三月是大熊貓生病死亡率最高的季節。
5.關于熊貓的習性
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Ailuropodidae 分 布 四川、陜西、甘肅局部地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園之一,現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選用作會徽。
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尾長10~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量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
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
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悠蕩。常在大樹下或竹林內臥睡。
視覺較差,行動鍰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
發情期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見2仔1)竹林隱士 大熊貓生性孤僻,常分散獨棲于茂密的竹叢中,故得雅號“竹林隱士”。僅在春暖花開時節,為了愛,它們才各自打破鴻溝,相互追逐,熱戀成婚。
(2)善于爬樹 熊貓善于爬樹,以便逃避敵害、沐浴陽光、嬉戲玩耍、求偶婚配。別看大熊貓個體肥胖,爬樹卻是能手,這是他們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敵害。
幼年大熊貓爬樹多為玩耍。 (3)嗜好飲水 熊貓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飲的食性。
有時,也不惜長途跋涉到很遠的山谷中去飲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個酗酒的醉漢躺臥溪邊,沒命的暢飲,以至“醉”倒不能走動。
因此有“熊貓醉水”之說。
6.熊貓有什么生活習性和特點請你簡要的寫下來
習性
熊貓喜獨居,每只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
熊貓的食物主要是劍竹。竹子的特點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部分的營養成分大體一致,它們吃竹子的心和竹筍,有時也吃竹葉。但熊貓的腸子很短,也沒有供發酵纖維素的共生細菌。熊貓只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鵝的食物雖然通過消化道很快,它們的利用率也有30%。這就使得熊貓每天進食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由于熊貓攝食的竹子種類很多,而它的棲息地又有很多種竹子生存。對于竹子周期性的開花死亡,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據表明熊貓會因此挨餓而危及生命。到是棲息地的人工開發,讓熊貓的生境縮小從而無法找到合適的竹林。古時候有許多關于熊貓吃鐵的記載,熊貓還因此得名食鐵獸,這多發生在熊貓闖入人的居住地,它強勁的下顎足以咬下鐵鍋,但為什么要吃這些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貓的發情期很短,一年里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后就分開,由雌性單獨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善于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里生育,它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仔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于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7.描寫大熊貓生活習性的段落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里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喂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貓最可愛的特點是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但是,正是它這種慢吞吞的動作使它能夠保存能量,以適應低能量的食物。它們有時候也會爬樹偵察情況,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貓善于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借以回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后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羊、豬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著同吃同住。
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時,總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當上了媽媽,其小寶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關懷看望,也會惹怒母親大動肝火,張牙舞爪,動手動腳。有時它們還愛作一些修飾及其他一些求適活動。可以象貓一樣把身體伸直,前是伸開,后半身抬起,讓身軀靈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濕或過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樣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沖突,特別是當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發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爭斗。在動物園,它們的爭斗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貓占據了好的地盤。
8.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和特點
lzqrhyllLV.52019-10-15關注下面介紹熊貓的外貌、生活習慣、特點等一些資料:外貌:大熊貓的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因而得名。
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50~8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
熊貓的生活習性是:大熊貓是一種喜濕性的動物。它們一般在坳溝、山腹洼地、河谷階地等20°以下的緩坡地區活動。
因為這些地方的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性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大熊貓雖肥胖卻是爬樹的能手。
大熊貓屬食肉類,但是它卻喜歡素食,偶爾也會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大熊貓是中國特產。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大熊貓的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于4月發情。
一般于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產仔,每胎多產1仔,偶爾也產2仔。幼仔隨母體一歲半后才離開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