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潔小故事50字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2.廉潔小故事50字
傣族象腳鼓的來源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相傳在遠古時候的勐遮地區是一個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可湖畔卻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后來一位傣族武士帶著一群獵人來到湖邊,消滅了吞噬人畜的蟒獸,取皮蒙在空心樹和竹筒上敲擊取樂,于是便形成了鼓。幾年以后,有兩位馴象人把鼓改成象腳腿的形狀,自此以后傣族民間便有了象腳鼓 。
從前傣族有一個王國,國內有一個漂亮又高貴的王子,他是許多女孩兒的夢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衛一起去打獵,他們追一只兔子追到了湖邊,王子看到有七只孔雀從天邊飛來,它們繞著湖打著圈,舞姿優美徐徐落下。七只孔雀褪下孔雀魔法羽翼,變成七位漂亮的公主,其中第七個長的最漂亮,舞跳的最好,王子愛上了這位七公主。回到王國王子整天想著這位漂亮的公主,有一天,王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再次來到了湖邊,趁她們不注意,偷走了七公主的魔法羽翼,等到其他六位姐姐穿上她們的羽翼飛走的時候,只有這位最小的公主還在尋找自己的衣服,這時候王子走了出來把衣服還給了這位最漂亮的公主,她也立刻愛上了這位相貌英俊又高貴的王子,他們結婚后,公主教她的子民孔雀舞并教會了他們做孔雀衣,百姓們都很尊敬愛戴她,他和王子幸福的生活著,一直到最后。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傣族小伙子為了謀生,他每天都到江邊的一棵空心樹下釣魚,并且每次都能釣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從早釣到晚,連個魚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萬分奇怪。
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陣輕風刮來,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樹內。發出了"嗡嗡"聲響。這時,江邊的果樹上熟透了果了,也隨風叮叮咚咚落入江中,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就在這一瞬間,他見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見此情影,小伙子驚喜地回頭觀看,只見一對綠孔雀展開了美麗的翎羽,正隨著動聽的聲響翩翩起舞。
當時,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高聲說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丟下釣竿,驚喜地跑回村寨,活靈活現地給鄉親們講述所見到的一切。鄉親們聽后了十分驚奇,都盼望自己也能親眼看到那動人的情景。后來,小伙子帶著眾多鄉親來到江邊,把那棵空心樹砍倒,鋸婁做成長鼓,蒙上一層黃牛皮,用手一敲打,頓時發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揚聲響,然后,小伙子又找來銅盆、銅鍋蓋,讓其他青年隨著敲的節奏聲義織敲打。接著,小伙子在快樂的鼓樂聲中,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當時,觀看的群眾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厭。從那以后,鄉親們一致推選小伙子到"趕擺"的群眾集會上跳孔雀舞。在"趕擺"的日子里,小伙子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藝術地再現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贊賞。從此,這種在象腳鼓和 鑼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開了。
3.有關廉政文化的故事 短一點的快快快
廉政故事 孫中山遺囑兒女當自愛 孫中山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職,可謂官高權重。
然而,他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臨終時只留下自己用過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書籍和一所住宅。住宅還是旅居加拿大的華僑為他募捐購買的。
人留下的《家屬遺囑》中說:“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
此囑。” **留給我們的 在京參觀**的襯衣、床單和拖鞋,都補丁摞補丁;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帶頭不吃肉;讓兒子岸英入朝鮮參戰,直到犧牲等等。
看到這些,我和講解員一起流淚,內心的震撼無以倫比。**沒有錢吃穿嗎?論功勞,誰能功蓋**;論權力,中國何人至上?所以黨的領導干部是不是廉潔從業,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對親屬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向農戶道歉 抗戰勝利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難。有一次,警衛班幾個戰士湊在一起,想給**副主席弄點吃的補補身子。
警衛戰士小魏出了個主意,拿四雙舊布鞋去農戶家里換了一條狗。**知道后,嚴肅地批評小魏說:“四雙舊鞋能換到一條狗嗎?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換,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決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第二 天,**帶著小魏找到農戶家里,向農戶道歉,并親自付了錢。 **“宴”事 1958年7月,**總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
時任該縣的縣委書記黨向民同志看到**風塵仆仆,日夜操勞,感到過意不去,就在**離開新會的前夕,他悄悄安排炊事員在縣委院內的一間小屋里為總理設宴送行。宴會沒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盡管這樣,在吃喝將近結束時,**語重心長地說:“向民同志,你一月的收入,我清清楚楚。這樣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讓我出錢,算我請客吧!”總理隨即示意他的秘書,把300元人民幣交給了縣委的司務長。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石門,在廣州城之西,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門返照”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成為羊城八景之一。
不過,石門最出名的還是貪泉、沉香島與東晉名臣吳隱之之間的故事。吳隱之(?一413年),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人,是東晉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
他歷任輔國將軍功曹、征虜將軍參軍、衛將軍主簿、晉陵太守、秘書監、御史中丞、左衛將軍、廣州刺史、度支尚書、太常、中領軍等官職。他一生廉潔儉樸,堪為清官楷模,關于他的故事,不少都傳為千古佳話。
酌飲“貪泉”明廉志 所謂“貪泉”,原是廣州郊外二十里處石門鎮的一股涌泉。過去,人們稱之為石門水,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
據說,該泉水終年清澈見底,香氣四溢,而且十分甜潤。相傳西晉時期,廣州很多地方官都與商人勾結,貪污腐敗成風,朝廷為此大傷腦筋。
一個叫周清廉的人,長期在北方地區為官,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稱,于是朝廷決定派他到廣州擔任刺史,希望他能以身作則,整頓廣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來到廣州后,開始時確有大干一翻事業的氣勢。
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喝了石門的泉水,覺得泉水甘甜清冽,入口滑順,久久難以忘懷,從此天天派人專門到石門取泉水。結果,三年任滿,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而是變成了一位巨貪。
當他貪污行為東窗事發后,皇帝無限感慨,這么一個好官,怎么就這樣成了貪官呢?周清廉受到查處后,廣州當地人就將周清廉喝過的那眼泉水稱為“貪泉”,而喝了貪泉水將使人產生無盡的貪心、貪欲的傳聞也在當地不脛而走,傳播開來,而且越傳越玄。從此,凡是到廣州任官的人,再也不敢飲此泉之水,哪怕路過時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著,以保自己的清廉。
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過此地,也不敢造次,大都繞道而行。 因吳隱之久負清名,朝廷也想一改廣州吏治腐敗的局面,元興元年(402年),吳隱之被調任廣州刺史。
吳隱之赴任時途經石門,他聽隨從說起關于“貪泉”的故事,便對隨從說:“美好的東西容易引起人的貪欲,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決心前往一探“貪泉”的究竟。
來到泉邊,只見周圍山清水秀,一股泉水從石巖中汩汩涌出,巖下有一泉眼,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吳隱之忍不住贊嘆道:“好泉水啊好泉水!”忽見他蹲下身來,掬起一捧泉水暢飲,隨從見后大驚失色,趕緊上前阻攔:“老爺!這是貪泉水呀,千萬飲不得!”吳隱之聽后哈哈大笑起來,對隨從說道:“什么貪泉不貪泉,我就不信這個邪。
清廉的人飲了也不會變成貪濁之人,而貪濁的人飲不飲都是貪濁之人啊!”說完環顧了一下四周,隨著微微的山風,他略加思索,便賦詩一首,詩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許多年來,人們傳說喝了“貪泉”的水便會貪得無厭,欲壑難填。
我認為,假如品德高潔的伯夷、叔齊喝了它,一定不會改變初衷的!實際上,吳隱之是借賦詩的機會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無異于他的就職誓言。 吳隱之到任后,時時牢記自己在“貪泉”邊的誓言,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平時,他不沾酒肉,吃的只是蔬菜、干魚;穿的,仍是過去那些舊衣服。他還下令將前。
4.廉政故事 短一點 50字的
朱督學懸聯防后門
清朝有位姓朱的督學,清廉起正直。有一年到自己的家鄉浙江臨考。為了防止同鄉走后門,便大書一聯,懸于堂上:
鐵面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皆諒我。
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陳最峰題聯諷貪官
清代陳最峰在晉州(今河北省晉縣)為官,針對當時貪賄情形,
在衙署廳堂上自題一聯,云:
頭上有青天,作事要循天理。
眼前是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這些官員的詩句與楹聯,為后世樹立了楷模。
5.求廉潔文化小故事
廉潔小故事1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省委書記自定菜單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帶省委調查組到花垣縣進行調查時,隨身帶著一份自定菜單:一葷一素一湯。每到一地,他就親手將菜單交給負責同志,反復叮囑按菜單備餐就連元宵節那天,也不例外。他的這一舉動,極大地鞭策和鼓舞了當地的干部講廉潔。
/dy/*?NewsID=857
**廉潔從政小故事:/*?NewsID=696
6.求廉潔文化小故事
廉潔小故事1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省委書記自定菜單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帶省委調查組到花垣縣進行調查時,隨身帶著一份自定菜單:一葷一素一湯。每到一地,他就親手將菜單交給負責同志,反復叮囑按菜單備餐就連元宵節那天,也不例外。他的這一舉動,極大地鞭策和鼓舞了當地的干部講廉潔。
**廉潔從政小故事:
7.關于廉政文化的現代小故事
“四知”清官楊震 東漢年間,有一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一年,他居官荊州,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之后,他調任路過昌邑。
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于楊震的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
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一手,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擔如此重任,可你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于是輕聲輕氣地說:“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說:“你送金子與我,外人怎么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里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余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
“子弟衣食,自有余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
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后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
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于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里也無多余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于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
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朝廷思其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并“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
由于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仆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
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后,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么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里翻出了一匹絹。
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后解釋道:“這是我節余下來的。”
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后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后,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
晉武帝又問:“為什么?”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愿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
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
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
8.廉潔勤儉好孩子小故事50字
一個星期天,雷鋒叔叔的戰友王大力把所有戰士們的襪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鋒叔叔正在晾衣服時,發現自己的舊襪子不見了,他就到處尋找。這時,王大力說:"雷鋒,你有那么多存款,還這么舍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這雙襪子穿在腳上不嫌得難受?"雷鋒叔叔說:"只要不耽誤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說:"那你不覺得難看嗎?""咱們軍人不是把襪子穿給別人看的。"這幾句話,就已經體現出了雷鋒叔叔的節約精神。他每個月只有6元錢獎金,他卻把錢存在銀行,一年一年過去了,雷鋒把省下來的錢全都捐給災區人民,可是他自己卻舍不得買新襪子。雷鋒是多么節約啊!
有個新兵小于,入伍后工作學習都很不錯,只有一個缺點:時常愛花零錢,每月的津貼費不夠花,還寫信向家里要。雷鋒見他經常買零嘴吃,就勸他說:“小于,挺大的個子,吃零食不怕人家笑話?”小于好頂嘴,見雷鋒那艱苦樸素的樣子,雖然也很感動,想克服自己的缺點,可是別人一說到他的缺點,提醒他兩句時,他總是不肯服氣,還要說些風涼話。他對雷鋒說:“人人都象你這樣,報紙登都登不下了。” 他說他的,雷鋒該怎么做還怎么做。雷鋒的那雙襪子,補了又補,不知補了多少次了,他還是不肯扔掉。他買了一塊香皂,也只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拿出來用一用,平時就用普通肥皂洗臉。
一次,雷鋒跟張書記去下鄉,一邊走一邊聊天。走著走著,雷鋒覺得腳下被一個什么東西絆了一下。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顆生了銹的螺絲釘,便一腳踢到了路邊。張書記問:“你踢的是什么?”雷鋒說:“是一顆破螺絲釘。”張書記聽了,一聲不響,從草叢里撿起那顆螺絲釘,用手帕把螺絲釘擦干凈,裝進了上衣口袋。雷峰覺得很奇怪。過了幾天,雷鋒跟著張書記到縣機械廠開現場會。在機械廠,張書記問廠長:“如果這機床上少了一顆螺絲釘,機床還會轉動嗎?”廠長說:“那就要出毛病了!”聰明的雷鋒這時已經明白縣委書記為什么要撿那顆小小的螺絲釘了。只見張書記從口袋里掏出那顆螺絲釘鄭重其事地交給了廠長。在回來的路上,張書記說:“雷鋒,你瞧,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機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這樣,我們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絲釘,缺了誰都不行。就象你這個公務員,別看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黨把我們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時,我們國家的底子還薄,處處要艱苦奮斗,一顆螺絲釘也不能浪費,積少成多啊!”
希望可以幫到你!不過,有點兒長。
9.廉潔小故事要很短的
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官倡導簡肅,把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別的官員那樣八抬大橋,前呼后擁,鳴鑼開道,大顯威風,而是身著便服,腳踏草鞋,親臨鄉下察訪,即使在夜間出巡,也只讓一個差役,提著寫有“橋”字樣的燈籠引路,從不打“回避”、“肅靜”之類的牌子。
一次,山東巡撫包括向板橋索求字畫,板橋畫竹并題詩以贈: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般詩情畫意,生動表述了板橋身在官位,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濰縣遇到天災。
板橋關心民瘼,呈請,賑濟。然后,他的請賑惹怒了上司,遭到打擊報復,被加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板橋遂憤然辭官,卸職返鄉。鄭板橋回到楊州,生活仍很貧寒,他在女兒嫁奩詩中寫道: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陷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一生歷盡坎坷,廉潔愛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筆,與世長辭。
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畫日詩日書三絕”,更是留下了一個兩袖清風的清風楷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廉政文化小故事簡短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