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簡短一點
賞析: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了全篇。
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
“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了懷遠之思。
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
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原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釋義: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作者簡介: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擴展資料: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
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
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
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
這和李煜《烏夜啼》“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
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2.一剪梅簡析 要簡短的
詞牌名
簡介
一剪梅,雙調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葉韻則有上、下片各三平韻、四平韻、五平韻、六平韻數種,聲情低抑。亦有句句葉韻者。[1]
[編輯本段]來源
此調因周邦彥詞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乃取前三字為調名。又韓淲詞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臘梅香》,李清照詞有“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2]
原詞
(一)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二)宋 蔣捷
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也飄飄,雨也蕭蕭。
何時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巴蕉。
3.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有3個,自己選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一】 以靈巧之筆抒寫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
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于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
“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
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鐘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
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詞的開頭是: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
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
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
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
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
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
“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
這里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
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于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
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
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里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
“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里指情書。作者這么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e5a48de588b6e79fa5e9。
4.【李清照《一剪梅》賞析簡短一點不要太多就行】
一剪梅,雙調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葉韻則有上、下片各三平韻、四平韻、五平韻、六平韻數種,聲情低抑.亦有句句葉韻者,[1]如《一剪梅·溫州》:“人說繁華比帝鄉,館廈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麗勝蘇杭,樓外花香,樓里人香. 攘往熙來富貴商,天上機航,水上舟航.王孫到此也牽腸,欲把他鄉,落作家鄉這首詞的上闋,是寫詞人在荷花凋零、竹席清涼的秋天里,因丈夫的離家,只有一個人過著獨居的日子.詞的下闋,寫詞人由想象回到現實,進一步把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寫得有聲有色.。
5.賞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越短越好)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與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鐘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這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不少。若處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仍不失為一篇杰作。其特點是:一、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成份;既象蜜一樣甜,也象水一樣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涇渭分明。三、李詞的語言大都淺俗、清新,明白如話,這首詞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鬧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瑯瑯上口,聲韻和諧。若非鑄詞高手,難能做到。
6.《一剪梅》李清照 賞析
此詞首兩句寫紅色的荷花開始凋謝了,素白的竹席也有些涼了,作者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
作者接著寫她再次劃船去尋覓大自然的美景,這似乎同過去相似,但一個“獨'字卻暗示了她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與過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少女時代,她駕舟出游是沒有孤獨感的。
結婚以后,明誠本應同她一道去領略水光山色,卻因為外出而沒有去,她這才感到孤獨。景由情生,情由景發。
過去她泛舟見到的是萍花、汀草、鷗鷺,而現在她盼望見到的卻是相傳能送信的鴻雁從云中出現。前秦竇滔妻蘇若蘭曾寄給她丈夫一首織錦回文詩,后世錦書多指夫妻間往來的書信,清照所盼望的“錦書”顯然是明誠來信了。
遺憾的是她一直等到月滿西樓時才見到雁行掠過。征鴻是否為她帶來了錦書呢?看來沒有,于是便出現了下片的感嘆。
換頭一句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陰難駐。次兩句寫自己思念明誠,又設想明誠思念自己,自己相思難熬,又設想明誠的閑愁也不易排遣。
身處異地,兩心相通,這就使清照所抒發的相思之情深入了一層。結句八字,“才下”與“卻上”屬對,“眉頭”與“心頭”重字,這就完美地表達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頭過渡到心頭是多么迅速,短暫。
這種句式,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差可比擬。 “紅藕香殘玉簟秋”、“花自飄零水自流”,前四字與后三字皆為并列的主謂結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皆為對偶句。它們都既工巧而又明白如話,這是本詞語言運用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7.李清照的一剪梅的賞析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出自: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者: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譯文: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
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
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
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8.一剪梅中的優美句子賞析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
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
“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
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
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
這和李煜《烏夜啼》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
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