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住平凡與追求名利的論據和事例
1)引言平凡中孕育著偉大,世界就是由無數平凡人依靠平凡的勞動者創造的。
應該重視平凡,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中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不斷創造,在平凡中成就傳大。平凡者以一顆平凡的心,默默地為不平凡的事業,不斷地作出貢獻,應該安于平凡,平凡光榮!(2)事實論據 平凡崗位 不平凡貢獻紡織女工郝建秀,當她還只是16歲時,就創造了優質、高產、低消耗的郝建秀工作法;廣州泮溪酒家特級點心師羅坤,可以制作一千多樣點心,響譽海內外,主編了《廣州點心》一書。
從醫學院畢業的青年學生杜德順,自愿到浴室當修腳工,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編寫了《常見腳病醫術》。全國勞動模范王崇倫當刨床工時,創造了“萬能工具胎”。
一年完成四年的工作時。 乘客的“貼心人”李素麗是北京公交總公司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
她十幾年如一日,對乘客熱情周到,處處為乘客作想,用真情架起了一座與乘客相互理解的橋梁,被乘客稱為“貼心人”。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售票員”、“全國職業道德標兵”、“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 當過童工的狄更斯狄更斯,英國著名作家,生于貧苦職員家庭,沒有條件受正規教育,當過童工。
著作有《匹克威克外傳》、《奧利弗爾?退斯特》、《美國札記》、《董貝父子》、《荒涼之屋》、《艱難世界》、《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特別是《大衛?科波菲爾》帶有自傳性,通過孤兒大衛的遭遇,揭露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和冷酷,對貧民和童工的不幸深表同情。
只有像他這樣經過平凡人的生活,才會有那樣深切的人生體驗。 平凡的人生,非凡的成就美國19世紀杰出詩人惠特曼,早年輟學,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護士。
一生中寫出了大量詩歌。其中主要詩集《草葉集》共收錄近400首詩。
其中著名詩篇有《軟骨頭之歌》、《在朋友家里受傷》、《自己的歌》、《歐羅巴》、《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哦!法蘭西的星!》、《神秘的號手》等。另有組詩《桴鼓集》等。
他的創作對美國和歐洲詩歌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3)理論論據有些無名小卒和最有名的人一樣偉大。
[美]富蘭克林《格言歷書》所有偉大的生平都含有平凡的片斷。[英]羅素《贏得幸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中國俗語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壘起來的,我們又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魯迅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俄]羅蒙諾索夫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前蘇聯]列寧最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俄]列夫?托爾斯泰不以小事為輕,而后可以做大事。[法]拿破侖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平凡的事情。
[前蘇聯]列寧一個不想淌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渡重洋。阿拉伯諺語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高尚的,但讓我們做葉的事吧,葉專心而謙遜地董護著綠蔭。
[印]泰戈爾所有偉大的生平都含有平凡的片斷。[英]羅素《贏得幸福》論點 偉人也有平凡的一面。
平凡心是幸福的源泉。 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平凡的人生充滿快樂。 平凡中孕育著偉大。
平凡和偉大是相輔相成的。 從平凡的生活中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
甘于平凡并非不思進取。 平凡的話語中往往存在著偉大的真理。
甘于平凡是一種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社會需要平凡人的默默奉獻。
平凡不是平庸。 平凡的人也應該有遠大理想。
平凡是一種人生境界。 名言 平凡人的最大缺點,是常常覺得比別人高明。
——富蘭克林 我本來就不是什么藝術家,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婦人,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生活對于我是一條平穩緩慢的河流,逐日逐月地流過。
——席慕容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爾斯泰 沒有平凡的經歷,就不能產生偉大的業績。
——左拉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愛爾維修 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張瑞敏 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寧 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雨果 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魯迅 神圣的工作在每個人的日常事務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點一滴做起。
——謝覺哉 富貴常得之于困頓;奇逸常得之于平凡;清淳常得之于幽遠。——劉墉 在平凡的事物當中,常能發現最深的哲理。
——劉墉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馬爾頓 平凡的人聽從命運,只有強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維 尼 用力去做只能達到稱職,用心去做才能達到優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做,是沒有止境的。
——李素麗 平凡的天賦加上非凡的毅力必定無往不克。——克里茲 每一個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業精神點燃執著追求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閃爍出童年般的靈光。
——佚名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平凡渺小。——佚名 典型論據一粒粒平凡的愛 ——最感人的,往往也是最平凡的 某學校評選最令人感動的學生。
結果獲選的竟然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女孩。而那些平時在學校表現。
2.名人放棄名利追求自在生活的例子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莊子·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3.淡泊名利,追求學問的名人事件
陶淵明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也同樣很有名. 陶淵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后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然而,田園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艱辛的,不勞作就沒有收獲,遇到天災人禍,即使勞作也是一無所獲.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貧困,特別是一場大火把他的全部家當毀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歲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陶淵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以自己卓越的詩歌才華,極大地豐富了農事和田園題材的創作.以前詩中罕見的桑、麻、雞、狗等平凡事物,一經他寫入詩中,無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寫大自然的親切,常常能激起人們的無限向往. 除詩之外,他還給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詩并記》等.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在那里沒有動亂,沒有朝代變更,沒有國家君臣,沒有徭役賦稅,百姓過著豐足、與世無爭的美好生活.作者以優美的語言,使這篇作品產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們一直把這種空想的社會稱作“桃花源”. 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愿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也常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 莊子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 秋水》) 莊子此時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從容不迫的游魚,背后則是楚國的官位——兩者巨大的差距使這道選擇題看起來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莊子的脾氣,所以用了一個“累”字,只是莊子要不要這種“累”?多少人在這種“累”中體味到權力給人的充實感和成就感?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莊子持竿不顧.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無暇回頭看身后的權勢.他那么不經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他把這看成了無聊的打擾.他只問了兩位衣著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呢?兩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中活著.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這個故事,即便不是客觀的歷史事實,至少是莊子的心靈真實的反映.它體現了莊子超凡脫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莊子的這種堅持,讓我們知道精神可以達到的高度,更提醒我們:精神是有貞操的.事實上,莊子的行為,確實使一代代“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時,內心里總存有秘而不宣的羞恥感. ****的一生,是坦蕩無私,淡泊名利,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為公,淡泊名利.**到中央蘇區時,盡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薦他做紅一方面軍的總政委,但他執意不肯,而強調**的經驗、長處,堅持重新任命**為總政委.在遵義會議上,他作為 “三人團”成員之一,在全力支持**的同時,主動承擔責任,自我批評,避免會議可能出現的僵局,確保會議成功.會后,他作為“黨內委托在軍事指揮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自覺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讓**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確保**在黨內軍隊的領導地位的逐步確立.其次,是顧全大局,相忍為黨.**認為“領導者在必要時應忘記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國革命的復雜環境中,處在黨內斗爭漩渦之中的他,為了黨和人民的。
4.尋求淡泊名利的事例和不淡泊反遭迫害的事例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沒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沒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萬難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事實論據 關麟征辭官隱居 關麟征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國民黨軍隊中歷任要職。
他經過長期征戰和宦海沉浮,逐漸看透自己前半生爭名奪利的官場生活,于1949年秋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退出國民黨軍界,拒絕接受隨**飛往臺灣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隱居下來。從此,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接見任何記者采訪,斷絕一切與黨政軍故舊的聯系,整日以讀書、寫字為樂。
其間**、蔣經國你子曾數度邀請他去臺灣任職,并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婉言謝絕。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
錢鐘書終生淡泊名利 當代大學者錢鐘書,終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鐘書的防線,最后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鐘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鐘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鐘書講40分鐘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鐘書卻拒絕了。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后,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
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探測切想見他。
錢鐘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 錢鐘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1991年報11月錢鐘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鐘書一概堅辭。
居里夫婦視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婦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他們生活儉樸,不求名利。 各種勛章、獎章是榮譽的象征,或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可居里夫婦視之如廢物。
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的通知,說是將向部里提出申請,頒發給他榮譽勛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務請他不要拒絕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寫了一封覆信:“請代向部長先生,表示我的謝意。并請轉告,我對勛章沒有絲毫興趣,我只亟需一個實驗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應邀到她家做客,進屋后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驚訝地說:“這枚體現極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能得到它是極不容易的,怎么能夠讓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卻說:“就是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榮譽這東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絕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遠守著它,就不會有出息。”居里夫婦,重視事業,淡泊名利。
理論論據1、不以譽喜,不以毀怒。明.海瑞《令箴》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清.錢琦《錢公良測語.導儒》3、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漢書.揚雄傳》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蔡鍔集.序及按語》5、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這《誡子書》6、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明.薛宣《讀書錄》7、修身以寡欲為要,行已以恭儉為先。《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8、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
明.薛宣《讀書錄》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10、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宋.范促淹《岳陽樓記》11、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12、欲寡則心自誠。
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13、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格言別錄》14、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蔡鍔《南寧寓廬聯》15、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宋史.隱逸列傳》16、凡是一無所求的,什么都會有。
英國諺語17、不誘于譽,不恐于誹。《荀子.非十二子》18、貪欲之人,無有厭足。
弘一大師《修行法語》19、貪材,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臺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前蘇聯] 艾特到托夫《斷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