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康熙的小故事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與曹家 康熙南巡,對所過之地吏治多有關注,號稱為百姓選清官。
某年,南巡出畿南,至河北固安地方,當地百姓夾道跪地,挽留當地一個小縣令。這縣令名楊馝,算是個骨鯁之士。
作為縣令,楊參與了修治永定河的工程。按例,河工應于秋汛一過就開工,這年,河道黃某拖延工期,到冬天還在趕工。
老百姓冬日涉水,寒冷不堪。楊馝可憐百姓,同意大家等太陽出來暖和一點再開工。
河道黃某巡查,發現有百姓來遲,就下令鞭打。楊苦勸不聽,一時怒,牽著這位河道大員的馬說,如此寒冷的天氣,你穿著厚厚的裘皮還冷得打戰,卻硬要這些赤足露腿的百姓天不亮就來上工。
來來,你能去,百姓就能去。黃某大憤,準備上章彈劾楊馝,幸得巡撫從中調和,才沒把事情鬧大。
而楊馝心疼百姓的事做了不少,名聲也傳揚開來。這時康熙南巡時,正逢楊馝調任宛平,老百姓夾道跪迎,也是為了挽留楊馝。
康熙聽了百姓的要求,大聲說:“我另外給你們這里選一個好官來,怎么樣?”這時,道旁有一婦女大聲回應:“那你不如另外選個好官給宛平?”康熙大笑,覺得這女子說的也是實話,下令楊馝食知州俸,仍舊做固安縣令。 儀封人張伯行因治河有功從山東濟寧道員遷任江寧按察使,康熙南巡中了解到他的事跡,遍問當地官員,異口同聲地表示稱贊。
康熙帝大喜,稱之為江南第一清官:“你們不要保舉,還是朕來保舉他。將來他當官好,天下都以朕為明君。
如果貪贓枉法,天下人笑朕不識人。”康熙到江南,升張伯行為福建巡撫,后來果然官聲極佳,論者皆以康熙帝有知人之明。
南巡之際,優禮老人和高齡官員之事不少,題詞、題匾則數不勝數。 康熙三十八年回鑾時,曾駐于江寧織造曹寅府中。
這個曹寅,根據現代中國紅學界的研究,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康熙時曾顯赫一時,“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曹寅請出老母謁見康熙,康熙見之大喜,說“此吾家老人也”,賞賜甚厚,并御書“萱瑞堂”匾額以賜,時稱為罕見的恩賞。
對于年老的大臣,也多有恩賞,老臣陳廷敬,特準游西湖一日,見宮眷車不需避路。隨行大臣及當地官員得到御賜食品外,對于高齡老者,格外加賞,如老臣宋犖,御賜豆腐,并命御廚教以制作之法。
宋犖請康熙為自家庭園題寫匾額,康熙說,你這園子叫“西陂”,這兩字不好寫,宋說也請了許多高手來寫這二字,但多不工,只好請皇上賜予了。大臣們見康熙這日興致很高,紛紛求他為自家題匾,宋倚老賣老,說,論年齡應該先給我家寫。
康熙當場書寫了匾額,事后又收回,重寫了一幅換了回來。此類優禮與題詞之事,在六次南巡中極多,如致仕大學士張英于淮南迎駕,御書“篤素堂”、“謙益堂”等匾額賜之。
不僅對舊臣,對于一般見到的老者,賞賜也會多于一般官員,如康熙四十六年第六次南巡,在虎丘賜圣恩寺僧人際志人參二斤,哈密瓜、松子、榛子、頻婆果、葡萄等12盤,并解釋說“吾見和尚年老也”。 乾隆帝處處模仿他的祖父康熙,所過之處,優禮老人,如乾隆四十五年,賞福建來迎駕的百歲舉人郭鐘岳為進士,同時賞賜老儒生陳應騰等御書、緞匹、荷包等。
至于題匾、題詞等,則過于康熙。今天各地留下來的清代諸帝書法中,以乾隆和康熙的字最多,與南巡時處處題寫不無關系。
康、乾間雖稱盛世,每次南巡也特別給沿途各地實施了田糧的蠲免,但過分的鋪張,還是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影響。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時,“凡駐蹕之所,皆建錦亭,聯以畫廊,架以燈彩,結以綺羅,備極壯麗”,“又于諸山及城中名剎,普設祝圣道場”,與第一次南巡時比“已逾十倍矣”。
自此之后,康、乾每有南巡之舉,供應愈益奢華,有增無減。按制,出巡前,要先行派遣大臣率領將校,勘查沿途道路,停留處所,修治道路橋梁等,這些出京的將校,沿途“肆意征索”,稍不如意,就以修路為名,破壞人家墳墓田地,地方官民畏不敢言。
乾隆南巡時,各地供應愈益奢華,地方官員及紳縉、商人為博皇帝一樂,不惜人力物力,大肆浪費。其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時,鎮江商人曾制作碩大無朋的桃子,顏色鮮艷,待皇帝大船漸近,突然焰火齊發,光耀天際,巨桃裂開,上有數百人,一齊上演“壽山福海”新戲。
兩淮各地鹽商,爭奇斗艷,各呈奇巧,曾有商人雇請數十人在極短時間內寫成《雷峰塔傳奇》劇本,怕優伶們一時記不熟,就套用舊曲,在乾隆到來時演唱。有時戲臺就搭在御舟前的兩舟之間,邊行邊唱。
有人聽說乾隆喜歡與人談禪理,而各地僧寺中并沒有多少懂得禪的僧人,于是就把一些士子拉來剃發充數,約定,如果蒙皇上恩旨,就永為僧人,酬以白銀萬兩,否則日后聽其還俗,也有數千兩的報酬。一時稍通禪理的士人,可無貧困之憂了。
南巡之時,于供億鋪張之外,護衛甚嚴,也發生過草菅人命之事。前面講清代稱謂時曾提到,南巡時圍觀的百姓,有人稱乾隆為“皇帝老爺”,衛士就想抓人,若不是尹繼善對答得體,險些釀成獄案。
但乾隆至揚州時,還是發生了衛士射死當地百姓的事件。這年,御舟過揚州,運河兩岸市肆人家鱗次櫛比,有一婦女。
2.康熙大帝的故事
電視劇《康熙王朝》有許多虛構的地方,史實并非完全如此。現代人用自己變異后的觀念衡量古人,那是不行的。康熙皇帝是一位很偉大的君主。他的言行、道德行為也是高于普通人的。
我們都知道要做到“慎獨”這是很難的。康熙皇帝卻嚴格要求自己。在屋里看書時,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在身邊沒有大臣的情況下,他還是盤著腿,端坐著。他對身邊的臣工很和藹,即使是對太監,康熙皇上也時常與他們說一些新鮮的事,說說笑話。此外,康熙皇帝生活也很儉樸,有一夏天,有人看見他竟穿著一件舊了的打著補丁的襯衣…
康熙皇帝與他的愛妃關系一直很好。那電視劇居然把康熙描述成一個冷待皇妃,把其打入后宮刷廁所的一個皇帝。怎么可能呢?康熙皇帝前后立過三個皇后。可惜,紅顏命不濟,在后位上都不長。康熙皇帝平時很細心。即使他出差在外,也會記得把當地好的特產捎些回來給妻子。康熙帝也很多情,在他的皇后去世后,久久不能去除心中的失鸞之痛。
康熙為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所作的悼念詩
月掩椒宮嘆別離,傷懷始覺夜蟲悲。
淚添雨點千行下,情割秋光百慮隨。
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
繁憂莫解衷腸夢,惆悵銷魂憶昔時。
交頤淚灑夕陽紅,徒把愁眉向鏡中。
露冷瑤階增寂寞,煙寒碧樹恨西東。
舊詩詠盡難回首,新月升來枉照空。
鸞影天涯無信息,斷弦聲在未央宮
康熙皇帝最尊敬的人是皇祖母。在祖母病危之際,他甚至向上蒼祈求用自己的福壽延續祖母的生命。祖母去世后,康熙帝年年都來探陵。有這樣一首悼念詩:
返照寒松影,心懸泣露霜。一生常感悼,數載幾悲涼。
恨接云峰近,思連滄海長。問安勞夢想,絕矣九回腸。
康熙皇帝的治國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這里不再為大家贅述…
在經歷了漢唐、兩宋、元明前人打下的江山基礎后,康熙皇帝進一步穩定了中國的版圖。即大家今天知道的中國的全部疆域。歷朝歷代的都有一些名門武將在保中原,拓疆域。其實這都是在為今天的大事做鋪墊。今天我們生在中國的人都應該珍惜生在此時。中原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河,都是先人向惡勢力要的,更是拿血汗換來的。也許其中就包括十多億人中的你…
3.清朝歷史故事 稍微短一點
《康熙平定三番》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
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后,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后,仗勢擴大占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
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
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
康熙帝不肯批準。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后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
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
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
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
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
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后,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
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
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云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
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后,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
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準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
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
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準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
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
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
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云南起兵。
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歷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后殺死永歷帝的,還是吳三桂。
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
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占領。康熙帝并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
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后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
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云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
清軍最后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4.康熙有什么故事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燁,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
他是清世祖順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剛剛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他的祖輩雖然騎著馬從關外打到關內,建立了清王朝,但實際上交給他的并不是一統江山。
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結黨營私、欺凌幼主的輔政大臣鰲拜。
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勢,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經過8年奮戰,一舉平定了戰亂,維護了統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以來兩千年間一位偉大的君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康熙為什么能做出這么巨大的歷史功績?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他為君之道的法寶又是什么?我們要打開康熙王朝歷史之謎的那把鑰匙是什么?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帝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惟一認真學習過西方科學知識的皇帝,他通過學習,吸收了許多歐洲的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并主持了幾項大規模的科學活動,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僅在典冊中有真實記載,而且在他生活過的紫禁城中,至今仍留下了上百件他學習和從事科技活動的儀器。
勤奮學習,是康熙為君之道的一個重要法寶。他不僅精通漢族傳統文化,還認真研究西方科學技術,不愧為學習型的皇帝。
康熙為了能將大清社稷綿延萬年,對皇子皇孫的教育,更可謂望子成龍而煞費苦心。他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讓皇子皇孫接受學校教育,并定期檢查他們的功課,這些在清史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
(全文) (一) 康熙對待臣民他很重視仁愛,譬如說他蠲免賦稅,譬如說他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后來雍正又規定了“攤丁入地”。
就是說中國幾千年的人頭稅到這時候取消了。康熙的對臣民的仁愛表現在很多個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懲治貪官,表彰清官。
康熙通過清官樹立榜樣,讓他們去體現仁和愛,因為他們直接接觸臣民。康熙表彰的清官我想講個例子,就是于成龍。
清朝有兩個于成龍,同名同姓同字,這個于成龍是山西人于成龍,上集講到的治河的那個于成龍是直隸的于成龍。于成龍中了進士之后,分配他到廣西羅城縣做知縣,廣西羅城縣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人民很貧窮,一片荒涼,荒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縣的衙門,只是三間草房,這個縣城有幾戶人家呢?只有六戶人家。
于成龍做知縣的時候,和老百姓,據記載說“如同家人,親如父子”。 他鼓勵百姓墾荒種田,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鄉來安居樂業。
經過七年的努力,這個縣的情況大有改觀,因為于成龍做出了很重要的政績就有人推薦他,推薦到朝廷,就給他升官,升到一個知州。于成龍離任走的時候,縣民百姓痛哭流涕,攔著馬不讓他走,他說,朝廷任命我走,還是要走啊,他往前走一步,跪在路旁的百姓,痛哭失聲啊,一個縣官做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的的確確的清官。
這時候有一個瞎子不走,就是跟著于成龍的后頭,于成龍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啊?跟著我走一出程了。這個瞎子說,你離開羅城縣上任的時候,你沒有錢,你走到半路沒有飯錢怎么辦呢?他說,我是個瞎子,我也幫不了你的忙,但是我會算命,你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就給人算命,得來點算命錢,咱們就解決飯錢的問題了。
于成龍很感動,說那你就跟著我走吧。 果然走到半路上,于成龍就沒有飯錢了。
這個瞎子就給別人算命,得的這點算命錢,解決途中的吃飯問題。 于成龍做到知州很有成績,受到康熙的表彰,做知州官升了,仍然一分錢不貪。
后來官又升,升到兩江總督,就是江南江西總督,封疆大吏。這時候于成龍有一個綽號叫“于青菜”。
什么意思啊?就是于成龍做了這么大的官,穿素衣,吃素食,經年不知道肉味是什么,吃青菜。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頓兩頓,常年吃粗米青菜,所以當地百姓把他稱做“于青菜”。
親自訪貧問苦,懲治貪官豪強,累死在官任上。 于成龍死了之后,市民罷市,沿街聚哭,追悼于成龍。
在治理喪事的時候,將軍、都統、提督、各種大的官員到于成龍住的地方,家無一件余物,所有在場的官員感動地流下熱淚。康熙表彰說,于成龍是當今清官第一。
于成龍對百姓的仁愛的精神,就是康熙仁愛精神的體現,康熙表彰于成龍就是宣揚他對臣民要仁愛。 有一個清官叫彭鵬,這個人做官很清廉,康熙表彰他了,讓他做了順天府府尹,相當于北京市的市長。
這個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順天府鄉試考試的時候,有作弊的情形,誰作弊呢?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強作弊,怎么辦?他就上書有這個情況。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主持考試的人,有一個很嚴密的關系網,朝廷會議討論說,查無此事沒有作弊,說彭鵬誣告。
彭鵬上書說:如臣妄言,請劈臣頭,把我的頭劈兩半,半懸國門,另外一半懸掛在順天府府學。朝廷會議又討論,說是彭鵬這個。
5.黃帝的故事 簡短
黃帝降生的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黃帝是少典之子,有熊國君。母親名附寶,是位圣賢之人。因思念兒子心切,經常求神問卦。有一天在祁郊野外,向蒼天祈禱,突然雷鳴閃電,全身麻木,眼花繚亂。從此過后,就身懷有孕了。當時的巫婆也到處奔相告,揚言:“不久這里必有圣人降生!”
相傳,附寶懷孕24個月,天空出現五彩祥云,百鳥朝鳳,二月二日黃帝在沮水河畔,沮源關降龍峽出生了。從此,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司馬遷寫的《史記》上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聰明。”意思說,幾個月就能說話,長到七八歲時,就有大人風度,十二三歲就有大智慧。
黃帝長大成人后,果然不出所料;既聰明又有才干。對人和善。處事公平,能團結先民。在他22歲時,部落先民就推選他當了部落族長。從此,他就帶領先民們挖洞穴,筑房屋,打魚狩獵,過著安祥的日月,誰知好景不長,神農氏第八代孫子榆罔,經常不斷前來侵犯黃帝部落。開始,黃帝一再勸讓,并多次規勸榆罔。然而,榆罔仍然不聽勸阻,反而得寸進尺,認為黃帝軟弱可欺。迫使黃帝不得不暫時帶領他的先民向北方遷移。開始了遷徙無常的游牧生活。
黃帝每到一個地方,都虛心向那里先民學習。他發現別的部落先民發明了舂,可以把谷舂成米。又叫先民學會用和甑,蒸米飯吃,熬粥喝,先民們覺得特別好吃好喝,又很少生疾病。愈加對黃帝愛戴和擁護。此外,黃帝還非常重視人才。他在海邊打魚,發現了一位名風后的漁民,交談中發現風后很有安邦治國的才能,知道很多伏羲氏時代教民養民的道理。黃帝就把風后收留在身邊,當了他的參臣。不久,又在一次狩獵中,發現一位名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準,百發百中,箭箭不落空。通過交談,黃帝發現力牧很懂得兵法知識,就收留他統帥黃帝部落的兵馬。黃帝有了這一文一武兩個人才,信心更強了。他們當時雖然過著游牧生活。但愿意跟隨黃帝的先民越來越多。黃帝的人口、兵馬就一天天壯大,其他部落再也無人敢來侵犯。
黃帝為啥取名叫軒轅
由于常年累月的遷徒游牧生活,各種笨重的東西都要人擔肩挑,每遷移一次都給先民們帶來極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連天。黃帝為此事也是經常唉聲嘆氣,但又不得不遷移。
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長期生存。他們剛剛居住下來,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卷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并不倒地。這是啥原因呢?黃帝砍了一根樹枝,扎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 ,再扎了一個圓圈 ,給兩個圓圈中間扎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扎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后、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干什么?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后,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并未倒地。
6.黃帝的故事 簡短
軒轅黃帝,五帝之首,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據傳,黃帝乃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歷史上,黃帝有“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在位期有“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政績。
據傳,黃帝創作了《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
擴展資料: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
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制作,則驚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
至黃帝時,諸圣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我們身為炎黃子孫,黃帝給我們中華民族做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對先人尊重和敬仰!小編就和你一起分享一下四地的黃帝文化和傳說!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黃帝
7.關于康熙的一個典故
康熙與“茯苓餅” 在位61載,享年69歲的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國的壽星皇帝。
這位治國有方的皇帝,一生與醫學有不解之緣,平常注重自身醫療保健,熟諳養生之道。 康熙幼時出“天花”,大病初愈時,身體虛弱,尤其脾胃不和,積食拉稀,太醫們會診研究,認為用藥和進補皆非良策,緣于“小主子”在出天花時藥吃得多了。
康熙哭著不肯再服苦口的湯藥。太醫們一時束手無策。
康熙的阿奶孝莊皇太后愛孫心切,正要下詔責怪太醫們,侍女蘇麻喇姑走到太后身邊悄悄說,有位大臣說江南有一名醫,對小兒科有獨到醫術,何不宣來瞧瞧。太后一聽,便叫蘇麻喇姑傳話出去宣其來京。
不久,這位老醫家奉詔趕來,在太醫們的陪同下,給小康熙仔細地望、聞、問、切,退出后在藥方箋上只寫了一味藥“茯苓”,并注明一定要云南產的野生茯苓。太醫們會同御廚一起,采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制成了細巧的點心“茯苓餅”。
結果小康熙十分愛吃這種風味獨特、清香可口的點心,不久便臉色紅潤,開始讀書習武了。太后十分高興,重賞了老醫家,后又留下在宮內監制“茯苓餅”。
茯苓餅遂成為京城名點,至今不衰。 作為皇帝,膳食無疑要比一般人豐富得多,但是,康熙皇帝吃得卻比較簡單。
他說:“朕每日進膳兩次,此外不食別物,煙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他特別告誡人們“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當戒”,“高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于身有益”。
8.有關皇帝的小故事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要屬水族討封這一段。有一次乾隆皇帝乘大船沿大運河下江南,在半途中大船突然間不再行動了。乾隆皇帝就問隨身官員:“大船怎么不往南繼續前進啊?”隨身官員說:“河道被河水中很多的魚蝦蟹阻擋得無法通行。”乾隆問:“怎么會有那么多的魚蝦呢?”隨行官員腦子很靈活,他說:“這是因為皇帝您的聲威震四海,高德揚天下,也使水族受感動啊,他們是來向您討封的,也想得到您的恩寵,求個一官半職。”乾隆一聽,心想哪里會有這事。可是既然有人這樣夸獎他,也就不好謙虛推辭,他就順水推舟送個空頭人情,對下屬說:“傳朕旨意:各位水族聽了,等到燈頭朝下的時候,你們都可以弄個一官半職,耐心地等待啊。”大家想一想,當時點燈,不論是百姓還是皇宮,最好的也就是點蠟燭啊,燈火總是向上的,如果向下,怎么點呢?乾隆皇帝的這一空頭支票,還是真的起了作用,當隨身大臣們代替水族向乾隆皇帝表示謝恩后,那些擁擠不堪的魚蝦還真就很快地退下去了。河道暢通了,大船也就暢行無阻了。隨身大臣們都很佩服乾隆的聰明機智。
2一天夜里,乾隆一人在皇宮里獨自散步,忽聽后面有鈴鈴鐺鐺的盔甲相撞之聲,他心中暗想,他沒有令武士隨身相伴啊,怎么身后會有如此明顯的盔甲相撞之聲呢?回頭又沒有看到有人相隨,于是他開口問道:“后面何人?”只聽身后不遠處有一男子發出雄壯的聲音回答說:“二弟云長。”熟讀三國故事的乾隆皇帝一聽,心中暗想,只有三國中的關羽與劉備之間才會有這樣的對話啊!難道我是三國時的劉備托生轉世的嗎?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二弟關云長的隨身保護啊!那么,既然如此,三弟張飛又在何處呢?于是隨口又問:“三弟何在?”也就是在問關羽——既然你在這里,那么三弟張飛他在哪里啊?只聽后面又有人回答:“鎮守遼陽。”乾隆聽了,心中有了底。于是,在第二天一大早上朝,他就令人去遼陽請州官進京,他想看看鎮守遼陽的三弟張飛是個什么樣子,或許要多說一回話敘敘舊呢。誰知遼陽的州官一接到皇帝令他進京的圣旨以為自己犯了什么大罪,嚇得當天就自盡了,挺好的一件事就這么做罷了。
9.求一篇清朝的小故事
1、野史有記,號稱自己要“八表經營”的張之洞辦了一生的事,雖然始終被李鴻章目為書生,但自然也算是有自己的局面。
當臨終的時候,末帝溥儀的生父、時任攝政王的載灃雖然與之政見不合,但也是親臨床榻看望之。張之洞畢竟是四朝老臣,臨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
攝政王載灃揚揚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張之洞從此再無一語有關國計民生的大計獻于攝政王大人之前。
在他看來,清朝已經是完了。雖然張之洞沒有所謂現代政治思維,但他知道,但凡是統治者勒兵觀變的心態一出,這天下從此就算是無可收拾了。
10.有關雍正皇帝的小故事 100字左右 (有趣的也可以)
雍正帝批示奏折很認真,有的還很睿智幽默,讀來令人發笑。如有個官員犯了罪,在獄中給雍正寫悔過書,以期得到赦免,內有“辜負天恩,羞懼交并”兩句話。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過羞愧與否倒不一定(知汝懼死實甚,然羞則未也)。”有一次宮里傳召一個戲班子,欲在宮中搭臺唱戲,有個御史認為此舉有失體統,力諫不可以,而且還很固執地一連上了三次奏折。最后雍正不耐煩了,在奏折上批道:“你想沽名釣譽,有這三個折子就夠了,如果再敢啰嗦,要你的小命(爾欲沽名,三折足矣。若再瑣瀆,必殺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