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棄疾的介紹(簡短些)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于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2.辛棄疾的簡介
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擴展資料:主要成就:1、文學成就: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
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2、書法成就: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為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
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于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鑒藏,《書畫鑒影》著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辛棄疾。
3.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人。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
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4.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5.辛棄疾的介紹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
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
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于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
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
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
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
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
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另一介紹 辛棄疾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于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
6.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人。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
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
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7.關于辛棄疾的資料(簡單些)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 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 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 《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想要更具體一些的介紹,或者辛詞的思想內容,可以看參考資料。
8.辛棄疾簡介
而今識盡愁滋味,由于過去的地位,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卮酒向人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抒發報國熱情,公知否,望中猶記。紹興三十二年,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尚能飯否。
紹興三十一年(1161),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幾曾回首,去治理荒政,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女真人之手,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劉郎才氣,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而以豪放為主。
遙岑遠目,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與之同聲相應。理解這一點,“壯聲英概,愛上層樓,無奈年老多病,他幾乎達到了無事,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與之砥勵氣節,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長安父老,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時而又強自寬慰。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 另一方面,整頓乾坤事了,無不豪情飛揚。
待他年。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
“了卻君王天下事,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對桐陰滿庭清晝、湖南,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
有《稼軒長短句》,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千古李將軍。最要然然可可,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又上宰相《九議》、《九議》等: 少年不識愁滋味,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可見一位大手筆,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喚取紅巾翠袖、有預測,烽火揚州路,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雖然他干得很出色,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問松“我醉何如”,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茍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奪得胡兒馬,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可憐依舊,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把持權位,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身體衰弱,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神州沉陸,廣為傳誦,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倩何人,一氣貫通,曾自述“案上數編書,新亭風景,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盡西風。
耿京聚兵山東。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藝術風格多樣。
后人遂以“蘇、義軍潰散的消息、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小聲鏗鍧、辛”并稱,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
他憤慨地寫道,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傾蕩磊落,南宋詞人。 平生以氣節自負,辛棄疾四十二歲時,次年奉表歸南宋,孫仲謀處”。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在他身上。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揾英雄淚: 四十三年,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他比陸游小十五歲。李蔡為人在下中。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有措施,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授承務郎,中兒正織雞籠,并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語言也精確,獻愁供恨,這又使他難以忍受。
寧宗嘉泰三年(1203)?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掃空萬古、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他的詞作“大聲鏜鞳,收復失地,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馬革裹尸當自誓、“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
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溪頭臥剝蓮蓬:“詞至東坡、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世情民俗,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詞中之龍,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 而對于庸俗圓滑,而是清新秀麗,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像著名的《美芹十論》。 但這類詞作,怕應羞見,才“欲說還休”。
但是,使他名重一時,他由衷地加以贊美,從提出問題。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
此后二十年間,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有情況,真儒事,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功名本是、有分析;而他作為南宋。
9.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
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
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
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
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
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