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
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于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住!”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擴展資料: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2.傳統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讓梨
溫公愛兄
仲由負米
孟母三遷
陶淵明歸隱
王羲之苦練書法
成語篇
百折不撓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不恥下問
東施效顰
斷章取義
分道揚鑣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赴湯蹈火
高山流水
畫蛇添足
畫龍點晴
黃粱一夢
疾風知勁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劍
濫竿充數
毛遂白薦
名落孫山
弄巧嵌拙
拋磚引王
塞翁笑馬
掩耳盜鈴
鄭人買履
一嗚驚人
白相矛盾
對牛彈琴
民俗篇
端午節與粽子
年的傳說
元宵節鬧花燈
清明節與踏青
牛郎織女初七會
中秋節的傳說
九九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龍抬頭
生肖的由來
傣族的潑水節
彝族的火把節
藏旋的望果節
神話篇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后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種子的來源
阿里山的傳說
3.中國傳統文化資料簡短一點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并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里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簡要的說就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容: 物質、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
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2、子路負米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
后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3、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黃香溫席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并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
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5、臥冰求鯉王祥,晉朝瑯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
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飯。
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后進。
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禮安葬。
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擴展資料:傳統美德是一個漢語詞匯,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參考資料:孔融讓梨 百度百科子路負米 百度百科鑿壁偷光 百度百科黃香溫席 百度百科臥冰求鯉 百度百科。
5.少兒傳統文化故事短篇6分鐘以內
都是短故事
古二十四孝:
一、孝感動天虞舜
二、親嘗湯藥西漢文帝劉恒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八、行傭供母后漢江革
九、懷橘遺親后漢陸績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十二、臥冰求鯉晉朝王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十四、扼虎救父晉朝楊香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十七、戲彩娛親周朝老萊子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十九、扇枕溫衾漢朝黃香
二十、涌泉躍鯉漢朝姜
二十一、聞雷泣墓三國王
二十二、刻木事親漢朝丁蘭
二十三、哭竹生筍三國孟宗
二十四、滌親溺器宋朝黃庭堅
具體內容百度一下就可以了,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孩子也會變得孝順
6.中國傳統文化故事
1、塞翁失馬
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2、自相矛盾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其破壞!”
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么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是我的劍從這兒掉下去的。”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4、掩耳盜鈴
范氏滅亡了,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用槌子把鐘砸碎,剛一砸,鐘锽锽的響聲很大。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緊緊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5、畫龍點睛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為很荒唐,(張)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墻壁,那一條龍乘云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00篇
7.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
01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 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 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 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 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 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 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 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 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 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 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 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 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 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 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 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虛心求教歐陽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眾,官居高位,但卻非常注重虛心向別人求教,每寫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紙上、粉于壁,興臥觀之屢思屢議”。其作品《醉翁亭記》,用字精煉,文辭優美,被人們傳誦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好友智仙和尚在瑯琊山上為其建造了一座亭子,歐陽修取名“醉翁亭”,并寫下《醉翁亭記》一文。文章寫成后,歐陽修抄寫了很多份,命人貼到外面,希望行人幫助他修改和提意見。
;虛心求教歐陽修是北宋大文豪,看到文章的人都紛紛贊賞歐陽修的文采。這時,有一個砍柴的老樵夫說他這篇文章有點太啰嗦了。
歐陽修于是為老人再次誦讀此文,虛心請老人指教失誤之處。剛開始讀:“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老樵夫認為啰嗦的地方就在這里,說道:“我砍柴時站在南天門,大豐山、烏龍山、白米山還有花山,一轉身就全都映入眼簾,四周都是山!” 歐陽修聽后忙說:“言之有理。”
隨即修改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的開頭。
8.簡短的字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好男兒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于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卻沒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于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10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故事啟迪】人無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對青少年來說,立志,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實事求是,聯系自己的實際立下實實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沒有實際的改造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同時,立志,貴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自始至終。立志不易,守恒更難。
9.中國傳統文化小故事,小常識
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有很多,查閱如下: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柜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柜”,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俗稱,多用于口頭語言。
繼室:續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男女互稱。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傳統文化的故事簡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