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有著復雜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于內向,過于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與敵人同歸于盡。
他的理想和嚴酷的現實發生尖銳的矛盾。精神的危機,理想的破滅,使他悲郁憤懣,痛苦異常,也促使他不斷思索,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他從家庭的變故看到宮墻外的社會問題,有強烈的責任感,然而只相信個人的作用,強調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動,時時感到憂郁、茫然,行動猶豫、延宕。
生活在英國新興勢力還處于幼稚階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確的途徑,最后他雖然奮然一擊,與敵人同歸于盡,但憂郁始終伴隨著他,偉大的理想并未實現,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劇結局也反映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危機和致命弱點。
擴展資料
1、其它人物形象分析
克勞狄斯:封建主和暴君的殘忍,陰謀家和野心的陰險,集封建統治者和資產階級陰謀家于一身,代表文藝復興新舊交替時期所有的罪惡。
波格涅斯:圓滑而有瑣碎,愚蠢卻又自認聰明。
喬特魯德:沒有主見,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性格軟弱,但很疼愛兒子。
奧菲利亞:年輕不諳世事的女孩,純真善良,天生麗質,但保守脆弱。
2、哈姆雷特簡介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哈姆雷特
2.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性格上:沖動。
優柔寡斷。虛榮。
粗心大意。爭強好勝。
思想上:道德感;榮譽感;宿命思想。我個人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但是得由思想決定。如果說性格造成了悲劇,那么只能說性格的不利因素占據了大的一面。
比如優柔寡斷吧。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是不好的一方面;謹慎小心也是好的一面。
粗心,粗枝大葉是不好,但是大大咧咧,不愛計較,老實忠厚也是寶貴的品質。太過心細,精明,落入算計,就走偏了。
哈姆雷特的沖動,當他看到令他道德上憎惡的人事時,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而做出不理性的事情,殺了艾菲利亞的父親。還是因為唾棄虛偽奸詐這種不合道德的惡劣的小人行徑。
所以當奧斯里克假惺惺調停時,雖然正和他心意(他有考慮過取消比劍),但他放棄了,他僅僅是不想”聽從于“小人的建議,而被迫反著干。
3.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代表劇作,創作于1601年。劇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謀殺他的父親、騙娶他的母親并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進行復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體現作者人文主義理想的典型形象。劇作通過描寫他與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他在復仇過程中的猶豫彷徨、憂傷苦悶及其慘遭失敗的悲劇結局,深刻地體現出人文主義者要求沖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揭示出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這種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人生悲劇的必然。
哈姆雷特國王剛去世未滿兩個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這個婚禮在當時引起全國人民的注意,。因為葛夫是個邪惡、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里起了一個疑心,是葛夫謀殺了前任國王。他十分不明白為何母親判作兩人,在父親去世未滿兩個月,就再婚了。他的母親及新任國王讓他快樂,但他依舊穿著喪服,不肯脫去,他懷疑叔父給他父親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實性。他一直認為母親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謀害了他的父親,這個疑慮使他心神不安。現在又有一個謠言滿天飛,有一個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現在午夜十二點時,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于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觀看,他看見了那鬼魂,于是追了去,來到一空地,鬼魂終于撫骸掂繳郾劑淀烯丟樓開口說道“兒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著我睡著時,拿著毒草汁滲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靈魂無法安睡。兒啊!你的母親不能為我守節,證明她的虛偽,你可以為我報仇,但絕不能加害于你的母親,就讓她聽天由命好了,讓她受天良發現的責備好了。”就這樣,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應為他父親報仇。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屬不準透露他遇見了鬼魂,但實際上他的精神已受到驚嚇,他有點恍惚。一方面他害怕他報仇的計畫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態,于是他決定偽裝于瘋癲之下。他們認為他一定是太思念先王而如此的或是因為愛情的緣故。因為哈姆雷特愛慕一位名叫可莉的女孩,她是大臣的女兒,在他發瘋之前,曾送過情書及戒指給她,在他發瘋之后,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因此哈姆雷特的叔父及母親都認為一定是愛情的緣故。可莉是個好女孩,并不因為哈姆雷特變成如此,
4.《哈姆雷特》故事人物性格介紹
《哈姆雷特》故事人物性格介紹: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貴的丹麥王子,從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為一個單純善良的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這種生活。然而當他的父親死亡、母親又馬上嫁給叔父,再加上父親托夢告訴哈姆雷特是克勞狄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復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重大的變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會的現實和黑暗,他開始對親情和愛情產生了疑問,變得彷徨和絕望,他開始變得偏激,離眾人越來越遠。
2、克勞狄斯丹麥現任國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繼任了王位。
老國王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他正是謀殺自己的兇手。他罪有應得,最后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
克勞狄斯是莎士比亞刻畫的一個丑惡的人物形象。為了權力,他害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娶了嫂子為妻,奪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時為了隱瞞自己的罪行,他設計殺害哈姆雷特,同時還要讓輿論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也是一個陰謀家。在他認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沒有打算將哈姆雷特殺害,他只是想通過哈姆雷特父親死亡和母親改嫁的打擊使哈姆雷特變得消沉,使他離人們越來越遠,失去他的影響,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親死亡的真相后,他便開始使用各種手段來殺害哈姆雷特,一計不成便再來一計,惡人有惡報,他最后還是被哈姆雷特刺死。克勞狄斯的陰謀是一環接著一環的,他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現差錯。
他是一個十分陰險的人,但是卻從不外露,是一個隱性的暴徒。他殺害了自己的王兄,還繼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殺害哈姆雷特卻還在眾人面前褒獎哈姆雷特。克勞狄斯的性格是資產階級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
3、喬特魯德丹麥王后,王子的親生母親。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勞狄斯,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系被視為**,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她誤喝下了克勞狄斯預設給哈姆雷特的毒酒,當場身亡。喬特魯德對哈姆雷特影響甚大。
哈姆雷特剛開始的痛苦更多的不是因為父親的過世(當時他不知道父親是被謀殺),更多的是因為他敬愛的母親在他父親剛去世就改嫁給了他的叔父。喬特魯德是一個并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一個能給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
她不愛先王,缺乏女子對愛情的忠貞,經不起誘惑,她只能從外表上裝出賢淑的樣子來掩蓋她對先王的背叛。而她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她沒有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沒有什么個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虛榮,她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宮廷的生活,為了自己的欲望傷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4、雷歐提斯波洛涅斯的兒子。聽信克勞狄斯的詭計,與哈姆雷特比劍,雷歐提斯的劍是把毒劍,在激烈比賽中,他們奪去了對方的劍,哈姆雷特又在雷歐提斯身上留下了血痕,雷歐提斯因此倒地。
雷歐提斯是一個心胸狹窄但自尊心很強的人。他雖本性善良,但卻經不起教唆和激將。
他的本性善良還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從他和哈姆雷特前幾回合的交鋒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正如他經不起教唆,克勞狄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刺中了哈姆雷特。但是在臨死前他才醒悟,說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過為時已晚,他已經沒有了重新來過的機會。
5、奧菲莉婭波洛涅斯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雙雙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
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她滿身盛裝,自溺在一條鋪滿鮮花的溪流里。奧菲莉婭是莎士比亞筆下優美絕倫的女性代表之一。
她天生麗質,有著十分美麗的外表,同時她感情純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因為父親的死和母親的改嫁“發瘋”時,對奧菲莉婭進行咒罵,而單純的她真的以為哈姆雷特罵她僅僅是因為他發瘋了,因而痛心惋惜。
而哈姆雷特完全沒想到他的發泄會造成這個少女的悲痛甚至是絕望。奧菲莉婭得知父親被哈姆雷特殺害后,她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最終自殺了。
奧菲莉婭是封建貴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堅守封建主義道德,保守軟弱,以家庭為中心。她雖然愛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親和兄長的教唆下,她不敢和哈姆雷特接近,又在父兄的影響下去接觸哈姆雷特刺探消息。
封建社會的道德和她受得封建教育思想使她對父兄絕對服從。奧菲莉婭在話劇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但是卻為推動劇情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擴展資料:《哈姆雷特》創作背景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轉折。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持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
由于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5.《哈姆雷特》中所有人物的性格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中若干人物形象分析 正在威登堡大學讀書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國,夜間他遇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他去世是被叔父克勞迪斯所害。
此時,克勞迪斯即將要娶他的母親為妻。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依照王父所托,他決心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但他又猶豫不定、顧慮重重而形容憂郁。他既怕叔父識破自己的用心,于是佯裝瘋癲,又怕鬼魂所言有差,勿殺無辜。
這時國王派來了兩位朝臣,試探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未果。于是請來了一個劇團,想要分散他的注意力。
哈姆雷特借此修改了劇情,把弒君篡位的情節編入了戲劇中,演給國王和王后看,自己從旁察言觀色。國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不等戲演完便匆匆退場,哈姆雷特據此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定替父報仇。
他潛入克勞迪斯的房間,見他正在祈禱,這本是動手的良機,他卻躊躇動搖了,錯失機會。母親昭哈姆雷特去談話,發現幕簾后有人竊聽,以為是克勞迪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卻將自己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殺死。
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勞迪斯的命令前往英國,并想借英王之手加害他。哈姆雷特中途識破此計,中途返回。
受了刺激的奧菲利婭神智不清,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歐提斯在克勞迪斯的挑唆下為替父親和妹妹報仇,決定找哈姆雷特決斗。
決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均被毒劍所傷,臨死前他用毒劍刺死了克勞迪斯為父王報了仇,而王后也誤飲下克勞迪斯為殺死哈姆雷特所準備的毒酒而亡。 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 “一顆多么高貴的心就這樣隕落了”(劇中人語)。
莎士比亞和他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總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時候,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的復仇變為了一種哲理性的思考。
在實施復仇的過程中,他反復想著“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問題,總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為艱,“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復仇,卻又遲遲不肯行動。第三幕第三場中,哈姆雷特放過了正在獨自禱告的克勞狄斯,他覺得“現在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個時候結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是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候一個更慘酷的機會吧;當他在酒醉以后,在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縱欲的時候,在賭博、咒罵或是其他邪惡的行為的中間,我就要叫他顛躓在我腳下,讓他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
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著很強的宗教觀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遲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殺人的末日審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蓋自己的這種懦弱,讓他不復仇的行為在道義上講地過去。
“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智慧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人們曾經這樣贊譽他。但在遇到切實的問題的時候,他卻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人”,只會坐思右想,發表評論,在行動上顯得極其遲緩念叨和軟弱無力,這句話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在哈姆雷特的性格中,他尤其得喜歡把個別現象一般化,從一個小點就擴充到一個面,打擊一大片人,最后更是傷害了他自己,讓他身邊的人們都或主動或不自覺得離開了他。他對他的愛人奧菲利婭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 哈姆雷特:哈哈!你貞潔嗎? 奧菲利婭:殿下! 哈姆雷特:你美麗嗎? 奧菲利婭: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雷特:要是你既貞潔又美麗,那么頂好不要讓你的貞潔跟你的美麗來往。
奧菲利婭:殿下美麗跟貞潔相交,那不是再好沒有嗎? 哈姆雷特:嗯,真的,因為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他自己的感化;這句話從前像是怪誕之談,可是現在的時世已經把它證實了。我的確曾經愛過你。
6.求《哈姆雷特》中的各人物性格特點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和他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總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時候,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的復仇變為了一種哲理性的思考。
奧菲利婭:
奧菲利婭是一個美麗,年輕,純潔,不諳世事的女孩子,她愛哈姆雷特,想接受他的愛情,卻因為父親和哥哥的勸說,對他閉而遠之。父親的死對她的打擊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愛的人殺死了父親,因此脆弱的她瘋了
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是惡,而不是狠。他的陰謀是一步步來的,小心翼翼,生怕會有錯。他是一個隱性的殘暴之徒,從不外露,因而更加陰險。
波洛涅斯:
他屬于那種典型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奸臣。
雷歐提斯:
他是一個驕傲,自尊心很強,心胸狹窄,小心防范的人。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若不是別人教唆,他本性中的善良是不會讓他起了害人之心的。
霍拉旭:
他是哈姆雷特唯一的好朋友,聽見哈姆雷特的瘋言瘋語,他也不離不棄。他這種忠厚誠實的性格特征用他在哈姆雷特臨終前的那一段對白來體現
王后葛特露:
在奸王克勞迪斯四處安插了耳目,控制了整個皇宮之后,葛特露不得不屈服于邪惡勢力,委身于他。但是又不完全如此,她還屈從于自己的情欲,所以她的脆弱是含有雙重意思的。
7.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 一、軟弱 哈姆雷特是一位養尊處優的王子,面對父親被毒殺,母親被占有,王位被竊取,國家被覬覦的家仇國恨,哈姆雷特有強烈的復仇愿望。
哈姆雷特就是用這種堅毅堅決的方式表達自己復仇的堅定信念。哈姆雷特對殺死仇人這一看似簡單而且有足夠的能力完成的舉動卻表現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憂郁、疑慮情緒。
他本來有絕好的機會動手了結克勞狄斯,但由于這種情緒使得復仇計劃功虧一簣。當他遇到克勞狄斯在為自己的罪孽祈禱時,這是個復仇的絕佳機會,然而他復仇的想法只是一閃而過,接著他就轉入了關于時機的思考。
于是,哈姆雷特的復仇變成了一場思想斗爭,一方面是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及父親亡魂的聲聲追討,另一方面是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使得哈姆雷特在這二者之間苦苦徘徊。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就演繹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圍,在這個突圍的過程中,哈姆雷特不斷地看到社會的黑暗,力圖融入黑暗的社會中,用敵人同樣的手段對付敵人。
但是,道德與正義做著本能的抵抗,在這種針鋒相對的思想沖突中,哈姆雷特進行著艱難的蛻變與抉擇。對于哈姆雷特的猶豫,并不難理解,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重任又躊躇不前,是因為他本身軟弱的關系,他可以憂郁,延宕,但完全是在事情未清楚之前,真相昭告天下之后,他還是無所作為,只是選擇用語言復仇。
哈姆雷特被復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卻遲遲不行動。他陷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想復仇,要復仇,卻一再猶豫,這不得不歸于他的軟弱,無法實施行動,所以受著思想的苦苦煎熬。
二、逞強 哈姆雷特是青年王子,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也愛朋友,愛下級。他對一般人民都十分親切,和臣民的談話并不高高在上。
在他接受了父親亡魂交給他的復仇任務后,哈姆雷特明白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勢力很強大的時代,他的敵人又是一個無比奸詐、善于籠絡臣下的國王,就算消滅了克勞狄斯,也是不算報了仇的,人民還是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只有聯合人民群眾,奮起反抗,才能戰勝敵人。但是,把人民發動起來反抗,會犧牲許多無辜的生命。
哈姆雷特天生熱愛和諧、幸福、美麗,一般人民也是如此,這次不能和平建設,和平生活,必須進行流血斗爭,在善良的人民看來是不得已的,哈姆雷特在兩方面的急劇轉換里,一時脫口而出,說了一聲“真糟”或“倒霉”,他一下子感覺到天翻地覆了,自己碰上了扭轉乾坤的責任,他也意識到責任重大。他不希望臣民流血犧牲,所以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他覺得自己作為王子,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臣民,更有能力把他們拯救出來。
他雖然為人民所愛戴,而且從人民所受的那些苦難的體會里感染了一種斗爭力量,卻始終沒有像萊阿替斯一樣要人民跟他一致行動,可以說,他沒有找到達到理想的道路。 三、躊躇和延宕 哈姆雷特因其一再躊躇和延宕為父報仇而備受爭議。
作為人文主義者,他面臨著理想破滅的嚴酷事實不是要“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而是裹足不前,錯失良機,反而被克勞狄斯抓住他誤殺波洛涅斯的機會,把他遣往英格蘭。在對現實的彷徨無計中,哈姆雷特的思想中漸漸產生宿命成分。
在種種場合之中,“命運”的作用似乎越來越重要。從哈姆雷特的話中,觀眾與讀者可以感覺到哈姆雷特的變化:從當初雄心勃勃要奮力抗擊人世間的丑惡,到靜等命運的安排。
因為他認為無論人類怎樣辛苦圖謀,其結果是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這樣的消極態度一直延續到最后,以致最后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敵對勢力同歸于盡。
結語: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復雜的。他的性格中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首先,哈姆雷特只是一個小說人物,所以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個時代的縮影。哈姆雷特作為一個王公子弟,雖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仍如影隨形,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弱點,其實是這兩種思想的碰撞。
其次,作為一朵皇族的花朵,哈姆雷特的確足夠優秀,然而他還是上演了一出“青年人的悲劇”,年輕氣盛,封建勢力太過強大,單靠他一個人孤軍奮戰,是戰勝不了的。再次,他性格上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弱點:他潛在的宿命觀在最關鍵的時候暴露出來,他完全把生死托付給了上帝,導致最后悲劇的發生。
8.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300字左右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觀的文武全才,是朵舉世矚目的嬌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開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著國家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體現出資產階級對統一國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⑴ 憂郁 A.憂郁之源----理想破滅 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變突然發生,打破了他關于人生、世界、愛情、友誼、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義的幻想。 人類,并不美好,下賤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對他阿諛逢迎,"如今誠實的人,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 " 為了篡權,弟弟居然暗殺自己的哥哥 ---- "人,不過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間,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監獄,而丹麥,又是其中最壞的一間。 愛情,也不堅貞,父王死去不到兩個月,母親的孝鞋還沒有穿舊,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鉆進**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會比這悲哀得長久些吧? 友誼,也不可靠,一個個好友,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來窺視行蹤;就連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覺成為篡權者的工具。
縱目四望,奸王邪惡、群臣昏聵、朝廷腐敗、上層墮落,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 理想破滅,使他承受不了這超負荷的壓力,陷入于精神危機,產生了憂郁。 B.憂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學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現實,深揭被掩蓋著的社會罪惡,使其憂郁積重難返。
繼續探索 ---- 他在精神危機里繼續進行精神探索,又發現更新,更嚴重的社會罪惡,這些新的罪惡又帶來他憂郁的進一步升級,達到常人達不到的深度與廣度。 C.憂郁之久 憂郁 ---- 貫穿劇目的始終。
從他穿著喪服登場,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裝瘋,到戲中作戲,到后宮勸母,到海上窺奸,到墓場葬禮,到宮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毀滅,憂郁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因而, 沒有憂郁,也就沒有哈姆雷特。
⑵猶豫 A.猶豫原因 敵強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確的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過于懸殊。 整個時代已經顛倒混亂, 而拯救者只有一個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這樣,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他深知這場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危險性,導致他行動的猶豫。
任務艱巨----既要為父報仇,又要扭轉乾坤,一身二任。 這種獨扭乾坤的重任與勢孤力單的矛盾,只能產生"難扭乾坤"的哀嘆: 一個任務尚且力不從心,何況兩個?這就帶來他行動的雙重猶豫。
B.猶豫表現 拙于行動 ---- 他是哲學家而不是實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動,他在沒有切實可行、十拿九穩的辦法之前,只會冥思苦想,他從思考到行動需要一個比常人更為復雜的過程。 不知如何行動 ---- 他決心行動而又不知如何行動,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個殺掉奸王的機會,克牢狄斯在祈禱,只需抽刀一擊,就能為父報仇,然而,靈魂進入天堂還是滾入地獄的無用考慮又使他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C.猶豫結果 等待時機,而時機不來,一旦到來,又坐失良機;幻想行動,卻一拖再拖,空有報國之心,而無匡世之策,只落得個苦悶彷徨,憂郁猶豫。 結果,行動的猶豫,導致了他的毀滅。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義: 哈姆雷特的毀滅, 向我們揭示了人文主義的時代悲劇。 客觀上,階級力量對比的懸殊,敵強我弱; 主觀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憂郁、猶豫等弱點。
因而他的毀滅,不只是個人的原因,而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不可超越的歷史局限性所導致的。 主要人物:克勞狄斯、奧菲利婭 4、反映的16世紀末英國現實: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的國家;惡人當道、陰謀成風的朝庭;奸詐殘暴、荒淫奢侈的統治者。
――英國現實中存在的美好理想與丑惡現實之間的矛盾,號召人們為重整乾坤而斗爭。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
復雜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
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于內向,過于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
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與敵人同歸于盡。 6、悲劇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點,也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個性格復雜的,發展變化的形象。其次,在發展中,內外雙重矛盾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演變過程,用獨白和旁白表現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現思考、認識與自責、懷疑。
8、克勞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殘忍,陰謀家的野心和陰險,集封建統治者和資產階級陰謀家于一身,代表文藝復興新舊交替時期的所有罪惡。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認為應該有正當的名分,必須讓克的罪行得到證實并當眾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動能否起到懲罰罪惡,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的特點,性格發展的階段性,延宕問題,精神分析學解釋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藝術特點:情節的生動豐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廣闊的社會背景,多種藝術成分的融合。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英語原文是: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9.【簡答題】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義者。
復雜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類與世界新穎的看法。
目光敏銳,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過于內向,過于審慎,;加上勢單力薄的處境,造成行動上的延宕。
有行動的決心,而且不斷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與敵人同歸于盡。哈姆雷特是個具有先進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理想和嚴酷的現實發生尖銳的矛盾。精神的危機,理想的破滅,使他悲郁憤懣,痛苦異常,也促使他不斷思索,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他從家庭的變故看到宮墻外的社會問題,有強烈的責任感,然而只相信個人的作用,強調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動,時時感到憂郁、茫然,行動猶豫、延宕。生活在英國新興勢力還處于幼稚階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確的途徑,最后他雖然奮然一擊,與敵人同歸于盡,但憂郁始終伴隨著他,偉大的理想并未實現,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劇結局也反映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危機和致命弱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簡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