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一個謝坤山的故事;還有一個羅曼羅蘭的名言
概括:謝坤山是一個頑強拼搏自學成才的例子。
他在16歲時,因一場工傷事故,他失去了雙臂、左腿,后來又失去了一只右眼。面對巨大的不幸,他從精神到肉體都沒有跨掉。
從最簡單的獨自進食、飲水、入廁、洗澡做起,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做到生活自理。然后,他用嘴咬住了筆——學寫字、學畫畫。
如今,他應付日常生活輕松自如,他每年要做四五百場的演講,他的繪畫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好評,他還在忙碌的演講、作畫之余,硬是用嘴一口一口地“咬”出了一部十余萬字的自傳《我是謝坤山》。 羅曼羅蘭名言: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樣變成弱者。
2.請告訴我謝坤山的事跡好嗎
謝坤山于1958年生于臺灣的臺東市。
1974年,謝坤山16歲。因家境貧困,小學畢業就輟學打工的他這時已經有4年工齡了。
我見過他16歲時的照片,身材勻稱、健碩,表情略帶靦腆,是個很帥的小伙。他告訴我,那時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強壯的身體,敢和任何工友比試體力,13歲時就能扛著100公斤的飼料麻包一路小跑了。
悲劇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一天,他在工廠的3樓上干活,接傳樓下工友遞上來的鋼管。
突然,鋼管觸碰到陽臺上的三根高壓電線,頓時,火花四濺,一陣爆響,謝坤山當即被電成了“碳人”。醫生告訴聞訊趕到醫院的家人:必須立即做截肢手術。
謝坤山沒有錢買任何保險,也享受不了任何社會福利,昂貴的醫藥費像大山一樣壓在一家人的心上。親朋好友都勸謝坤山的父母放棄算了,但母親堅定地說:“無論如何也要救,救活了,哪怕坤山再叫我一聲‘媽’,也就夠了!”在截肢過程中,謝坤山的頭腦十分清醒。
在麻醉劑的作用下,他感覺不到疼痛,但能聽見鋼刀切割骨頭的聲音,真切、刺耳。手術后,他渾身無力,說不出話,只覺得口干舌燥,看見床邊的桌上放著一杯水,便本能地要去抓它。
手一伸,頓時愣住了,沒有手了!就在那一刻,謝坤山真正意識到,跟隨他16年的那一雙強壯有力的手,已經緣盡而去了。出院后,回到那個破爛的家。
母親像照料新生嬰兒一般,一日三餐,先喂飽他,再去吃一點殘飯剩湯。為了減少母親的擔憂,也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謝坤山苦苦思考,終于發明一套能夠自己進食的用具。
那是一個螺旋狀的中空鐵環,在鐵環尾端纏上活動的套子,再將一把湯匙的末稍焊彎成L型的錐狀物。等到要吃飯時,他將螺旋狀的鐵環套在右手殘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湯匙插進鐵環末端的套子里,就成了他的專用的餐具。
在演講時,謝坤山風趣地將之命名為“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后,他又發明了許多這類用具,解決自己的吃喝拉撒問題。
謝坤山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路。他突然想起當作家不錯,他沒有想到自己只有小學水平的文化背景距離作家有多遠,想到的只是,要當作家最起碼得先學會寫字吧?有一天,小妹正在做功課,看著她手中的筆,謝坤山瞧了許久,思潮起伏:沒有了手,難道就真的一輩子也不能寫字了嗎?沒有了手,可我還有嘴巴呀!于是,謝坤山咬著筆費勁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三個字黏在一起,東倒西歪;而含在牙齒與舌頭之間的筆,好像是松了螺絲的老虎鉗,怎么也鉗不穩那支小小的筆,弄得口水直流。
盡管如此,謝坤山為自己又跨出一步而高興。以后的日子,他不斷地練習,嘴里被鉛筆戳出一個個血泡,但他決不放棄。
終于,當字越寫越小,越寫越周正時,他大聲地對自己說,“原來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三、削出自己的路!出院后的最初7年里,謝坤山很少出門。但這2500多個日夜里,他沒有一天是在寂寞、孤獨和無聊中度過的。
從小,謝坤山對繪畫就很感興趣,經常亂涂亂畫。受傷之后,雖然災難奪走了他完好的四肢,卻也留給了他完整的時間,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貧病交困的家已經欠下一屁股債,不可能再有余力支持他學畫;文盲的父母也不可能理解他這種對于窮人來說過于奢侈的愛好。謝坤山只能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把在外做工的哥哥偶爾給他買瓶汽水的一塊半快錢積攢下來,買來鉛筆和幾張白紙,認真地畫,認真地描。
嘴里的筆,成了他最親密的知己。他只管埋著頭,一筆一筆地劃,一步一步地走。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把嘴巴變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口腔從此潰瘍不斷,沒有一天是完好的——區別只在于血泡是十多個還是五六個而已。鉛筆斷了怎么辦?謝坤山又想到了辦法:他找來一把小鋼刀,將刀柄含在大臼齒處,用力咬,為了咬穩,他把刀柄都咬得變形了。
接著,他把鉛筆推到桌邊,再用右手殘存的一點短臂按住,用嘴里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削出了筆尖。滿頭大汗之后,望著自己的“成功”,他又一次興奮起來,在心里吶喊:“這一刀一片的筆屑,片片都是信心。
謝坤山,今天你不僅把鉛筆削出,更是把自己未來的路也削了出來!”后來,他聽說臺灣著名畫家吳炫三先生在美術學院開課,就千方百計找到他,要求跟老師學畫。吳先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同意他來聽課。
謝坤山欣喜若狂。從此,他每天拖著幾公斤重的義肢花兩個多小時時間趕到學校,風雨不誤。
這還不難,最困難的是難以啟齒的小便問題無法解決。那時他還沒有發明現在每天都使用的“小便幫手”,總不好叫老師同學來幫忙吧?他就一天從早到晚不喝水,在校8小時內有尿也忍著,直到后來憋得尿血!為了補上文化基礎薄弱這一環,謝坤山24歲時選擇了去讀“國中”(相當于大陸的初中)補習學校。
報名那天,排在年齡和身高都差他一大截的報名隊伍里,謝坤山心底五味雜陳。這時,有位老師走過來,看看他空蕩蕩的衣袖,別有意味地說:“這里可是要‘寫’功課的哦!”謝坤山一聽,心中反倒輕松了。
他大聲地說:“報告老師,這張報名表就是我寫的!”謝坤山十分珍惜能再度重返課堂學習的機會,并砥勵自己終日埋首在書桌與畫架前。由于。
3.你聽說過謝坤山的事跡嗎
挑戰生命極限:奇人謝坤山的快樂支點 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會不會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條腿,你會不會悲傷?如果你失去了一雙手,你會不會痛不欲生?如果你同時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條腿、一雙手,你還活得下去嗎?即使活了下來,你還能感覺快樂嗎? 而他活了下來,不僅感覺快樂,而且他的快樂就像支點,轉動著周遭世界。
文/孫啟君 “太棒了!很長時間沒有讀到這樣感人的故事。”美國《讀者文摘》總編從書案前彈了起來,中國臺灣畫家謝坤山挑戰極限人生的故事在他心中掀起了狂瀾:一個失去雙臂,惟有一條腿、一只眼的重殘人,卻嘴銜彩筆繪制了恢弘的生命丹青。
他覺得謝坤山的精神不僅屬于中國、屬于亞洲,更應讓全世界共同分享。 謝坤山是誰?他的故事何以感動全世界? 藍色弧光燒焦軀體,身墜地獄心裝快樂天堂 謝坤山是臺灣島上家喻戶曉的奇人。
他的傳奇人生是從16歲開始的。那天,在一家小工廠打工的謝坤山覺得腳底一陣陣奇熱發癢,他便脫了鞋,赤腳站在3樓的陽臺上,接工人從樓下遞上來的鋼管。
萬劫不復的災難發生了,他手中的鋼管意外地碰到三米外的高壓線,一下爆出“嘭、嘭”的爆炸聲響,光著腳丫的謝坤山頓時成了暢通無阻的超強導電體。剎那之間,他便被一團藍色的電火包裹著,吞沒了,尖叫著左撲右晃,渾身冒出一縷縷青煙和刺鼻的焦糊味。
在場的人驚呆了,一個機警的工友沖上三樓,拿起靠在陽臺旁的一把木梯朝鋼管一掃,才將謝坤山與那藍色的光帶撕開。謝坤山驟然倒地,成了不堪入目的“炭人”,生命的跡象似乎已經遠去。
等工人將他抬下一樓時,他又奇跡般恢復了心跳。 翌日,躺在醫院急救室的謝坤山從昏迷中蘇醒了,凝視著自己燒成枯枝一樣的雙手,腦子“嗡”的一聲,如墜地獄,頓時空茫茫一片。
醫生提出了惟一能救謝坤山的方案:截肢。 憨厚木訥的謝父一個勁地搖頭:“不行。
這孩子沒有手腳,以后怎么生活?大夫,一定要保全他的手腳……” 但此刻,謝坤山脆弱的生命隨時都可能終結,死亡的大門半掩著,他離地獄只有一步之遙。 數日之后,搶救謝坤山的截肢手術如期施行。
他的左臂切到腋下,右臂也只剩一截殘根,右小腿也切去了,支撐這個男子漢天地的就剩下一條腿了。 靜靜地躺在病榻上,謝坤山沒有吵也沒有鬧,沒有喊也沒有哭。
寂靜的病房里,依稀傳來母親“嚶嚶”的哭聲。窗外,殘陽如血,母親的心在一點一點滴血。
望著母親滄桑的背影,墜入煉獄之中的謝坤山并沒有絕望,更沒有想過自殺。他在默默地思索著自己未來的人生:既然事故已經發生,就不要無休止地埋怨上蒼和命運不公,也不必給自己和親人帶來更多的痛苦。
出院后幾個月,謝坤山吃飯一直由母親喂,他覺得很別扭,于是決定自己試著吃。苦思冥想了幾天,他發明了一套“坤山牌”餐具,用一個螺旋狀的中空鐵環,在尾部纏上一個活動套子,然后將一根湯匙末梢焊彎成L形的錐狀,將螺旋狀的鐵環套在右臂的殘根上,再將特制的湯匙插進鐵環末端的套子。
謝坤山用這餐具將第一口飯送進嘴里細細地咀嚼,真甜啊,然后與媽媽相視而笑。 謝坤山向獨立生活邁出了第一步,可是日夜操勞的母親卻累倒了,住進了醫院。
獨自在家的謝坤山一連15天沒人幫他洗澡,他感覺渾身奇癢。不能再等了!他望著自來水管想了半天,突然靈機一動,借助衣夾、毛巾等用品,用殘存的手臂打開了水龍頭,當清涼的水花順流而下之時,謝坤山領略到了久違的快樂與清爽。
媽媽出院后問他:“沒有手,你怎么擦干身子呢?” 謝坤山嫣然一笑:“身體擠進衣服時,衣服就幫我擦干啦!” “衣服濕乎乎的,會感冒的。”媽媽心疼地說。
“沒事的,我的體溫一會兒就把衣服烘干了!”謝坤山驕傲地說。 有一天傍晚,謝坤山看著妹妹伏在桌上寫作業,手中的筆如天馬行空,他不禁叩問自己:難道自己這輩子再也沒法拿筆了嗎?謝坤山想:沒有手,我還有嘴啊!嘴可以吃飯、說話,也可以寫字啊。
他試著用嘴唇銜住筆,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大大的“謝坤山”三個字,字體東倒西歪,口水浸透了白紙。盡管如此,他還是看到了一線曙光。
以后的日子,他終日練習銜筆寫字,從散亂不整到井然有序,從大而無當到雋永娟秀。 至此,謝坤山大聲告訴自己:原來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無腿無手難行天下,口銜彩筆畫出天寬地闊 謝坤山在家里蟄伏了整整七年。 終日與他做伴的是家里那臺老舊的黑白電視機。
有一天,他從床上躍起身來,向家人宣告:“我要做油畫家!” 所有的家人和親朋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親友們甚至善意地勸他:“還是現實一點吧,上街賣彩券或到夜市行乞,才是妥當的謀生之道。”
“不!”謝坤山搖頭,“沒有尊嚴地活,我絕對不要。” 在周遭的不屑和冷漠之中,謝坤山毅然口銜鉛筆,一筆一筆畫起了素描。
謝坤山遇到的第一道難題是鉛筆常斷。削鉛筆,對小學生是舉手之勞,可對無手的謝坤山來說,面前卻像橫著一座大山。
他找來一把小鋼刀,用牙齒咬緊刀柄,再把鉛筆推至桌邊,用右臂的殘根按住,然后咬緊小刀,一刀一刀地削起來,鉛筆屑紛紛飄落,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滾下。望著自己的小小“成功。
4.讀了謝坤山的故事想到了什么成語
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謝坤山
謝坤山,1958年出生于臺灣臺東縣,知名的口足畫家,曾出版自傳《我是謝坤山》并在慈濟大愛電視臺演出大愛劇場《謝坤山的故事》。《我是謝坤山》在臺灣一出版,立刻引起了轟動并成為暢銷書。東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大陸簡體字版,書上有余秋雨、史鐵生、陳村、葉兆言、楊飛云等著名作家、藝術家寫的推薦。平時出言謹慎的名人們給了謝坤山極高的贊美。這些贊美與其說是給謝坤山個人的,不如說是給謝坤山所代表的一種精神的。
由于家境貧寒,沒錢供他讀書,所以謝坤山很早就輟了學。不過,生活貧困也使他早熟,很小就懂得父母的勞苦與艱辛。因而從12歲起,他就到工地上打工,用他那稚嫩的肩頭支撐著這個家。然而命運偏不垂青這個懂事的孩子,總將災難一次次降臨到他的頭上。16歲那年,他因誤觸高壓電,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23歲時,一場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隨后,心愛的女友也悄然離他而去……
面對命運接踵而來的打擊,謝坤山并不抱怨,也沒有因此沉淪。但為了不拖累可憐的父母,也為了不拖垮這個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選擇了流浪。帶著一身的殘疾上路,獨自一人,與命運展開了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謝坤山一邊忙于打工,掙錢糊口;一邊忙于公益,救助社會。后來,他漸漸地迷上了繪畫,他想重新給自己灰色的人生著色。
起初,謝坤山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就去藝術學校旁聽,學習繪畫技巧。沒有手,他就用嘴作畫,先用牙齒咬住畫筆,再用舌頭攪動,嘴角時常滲出鮮血。少條腿,他就“金雞獨立”作畫,通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尤愛在風雨中作畫,捕捉那烏云密布、寒風吹襲的感覺……然而就在他人生最困頓的時候,一個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不顧她父母的強烈反對,毅然走進了他的生活。
有了一個支點,從此謝坤山更加勤奮作畫,到處舉辦畫展,作品也不斷地在繪畫大賽中獲獎。苦心人,天不負。后來,他終于贏了人生的殘局。他不僅贏得了愛情,有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而且贏得了事業,成為很有名的畫家;同時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他的傳奇故事,在臺灣早已家喻戶曉,成為無數青年的楷模。曾有人問他:“假如你有一雙健全的手,你最想用它做什么?”他笑著說:“我會左手牽著太太,右手牽著兩個女兒,一起走好人生的路。”
其實人生就是一盤棋,而與你對弈的是命運。即使命運在棋盤上占盡了優勢,即使你只剩下一炮的殘局,你也不要推盤認輸,而要笑著面對,堅持與命運對弈下去,因為人生就在堅持中轉機,沒準就能打它個“悶宮”!
5.一個簡短的勵志的故事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6.請告訴我謝坤山的事跡好嗎
謝坤山(1958年—),臺灣臺東縣人,知名的口足畫家,曾出版自傳《我是謝坤山》并在慈濟大愛電視臺演出大愛劇場「謝坤山的故事」。
謝坤山雖然殘疾,但并非一出生就缺手缺腳,他出生于臺東的貧窮家庭,母親為張桂花,父親為謝鼠。從童年時就常常必須幫忙父母做生意、打工貼補家用。
因此謝坤山國小畢業之后,沒有繼續就學,而是到工廠去打工。后來舉家搬到臺北,16歲時在工廠工作時,因碰觸高壓電線而發生意外,四肢都被燒焦,經醫生搶救之后,只救回了一只腳,在全家陷入絕望之時,謝坤山的母親勇敢的站起來,告訴醫生,只要謝坤山還能活著叫她一聲媽,就足夠了,自此之后,謝坤山決定不向沮喪投降,反而自己發明了許多方法吃飯、喝水、甚至還開始學著用嘴咬筆習畫。
不幸的是,在他跌跌撞撞重新學習生活的這段期間,因意外碰瞎了一只眼睛。 藝術的世界讓謝坤山忘記了自己的殘疾,產生了相當大的鼓舞,1980年他師事陳惠蘭和畫家吳炫三、勤勞的耕耘他在繪畫上的醒思,并回到學校完成國中、和高中教育。
這段時間他與妻子林也真相戀,最后結婚成家,生了兩個女兒、并成為臺灣知名的職業畫家。 目前謝坤山也是國際口足畫會的亞洲理事。
他曾在1996年獲得第34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 謝坤山于1958年生于臺灣的臺東市。
1974年,謝坤山16歲。因家境貧困,小學畢業就輟學打工的他這時已經有4年工齡了。
我見過他16歲時的照片,身材勻稱、健碩,表情略帶靦腆,是個很帥的小伙。他告訴我,那時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強壯的身體,敢和任何工友比試體力,13歲時就能扛著100公斤的飼料麻包一路小跑了。
悲劇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 一天,他在工廠的3樓上干活,接傳樓下工友遞上來的鋼管。
突然,鋼管觸碰到陽臺上的三根高壓電線,頓時,火花四濺,一陣爆響,謝坤山當即被電成了“碳人”。 醫生告訴聞訊趕到醫院的家人:必須立即做截肢手術。
謝坤山沒有錢買任何保險,也享受不了任何社會福利,昂貴的醫藥費像大山一樣壓在一家人的心上。親朋好友都勸謝坤山的父母放棄算了,但母親堅定地說:“無論如何也要救,救活了,哪怕坤山再叫我一聲‘媽’,也就夠了!” 在截肢過程中,謝坤山的頭腦十分清醒。
在麻醉劑的作用下,他感覺不到疼痛,但能聽見鋼刀切割骨頭的聲音,真切、刺耳。手術后,他渾身無力,說不出話,只覺得口干舌燥,看見床邊的桌上放著一杯水,便本能地要去抓它。
手一伸,頓時愣住了,沒有手了! 就在那一刻,謝坤山真正意識到,跟隨他16年的那一雙強壯有力的手,已經緣盡而去了。 出院后,回到那個破爛的家。
母親像照料新生嬰兒一般,一日三餐,先喂飽他,再去吃一點殘飯剩湯。為了減少母親的擔憂,也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謝坤山苦苦思考,終于發明一套能夠自己進食的用具。
那是一個螺旋狀的中空鐵環,在鐵環尾端纏上活動的套子,再將一把湯匙的末稍焊彎成L型的錐狀物。等到要吃飯時,他將螺旋狀的鐵環套在右手殘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湯匙插進鐵環末端的套子里,就成了他的專用的餐具。
在演講時,謝坤山風趣地將之命名為“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后,他又發明了許多這類用具,解決自己的吃喝拉撒問題。
謝坤山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路。他突然想起當作家不錯,他沒有想到自己只有小學水平的文化背景距離作家有多遠,想到的只是,要當作家最起碼得先學會寫字吧? 有一天,小妹正在做功課,看著她手中的筆,謝坤山瞧了許久,思潮起伏:沒有了手,難道就真的一輩子也不能寫字了嗎?沒有了手,可我還有嘴巴呀! 于是,謝坤山咬著筆費勁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三個字黏在一起,東倒西歪;而含在牙齒與舌頭之間的筆,好像是松了螺絲的老虎鉗,怎么也鉗不穩那支小小的筆,弄得口水直流。
盡管如此,謝坤山為自己又跨出一步而高興。以后的日子,他不斷地練習,嘴里被鉛筆戳出一個個血泡,但他決不放棄。
終于,當字越寫越小,越寫越周正時,他大聲地對自己說,“原來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出院后的最初7年里,謝坤山很少出門。但這2500多個日夜里,他沒有一天是在寂寞、孤獨和無聊中度過的。
從小,謝坤山對繪畫就很感興趣,經常亂涂亂畫。受傷之后,雖然災難奪走了他完好的四肢,卻也留給了他完整的時間,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貧病交困的家已經欠下一屁股債,不可能再有余力支持他學畫;文盲的父母也不可能理解他這種對于窮人來說過于奢侈的愛好。 謝坤山只能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把在外做工的哥哥偶爾給他買瓶汽水的一塊半快錢積攢下來,買來鉛筆和幾張白紙,認真地畫,認真地描。
嘴里的筆,成了他最親密的知己。他只管埋著頭,一筆一筆地劃,一步一步地走。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把嘴巴變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口腔從此潰瘍不斷,沒有一天是完好的——區別只在于血泡是十多個還是五六個而已。 鉛筆斷了怎么辦?謝坤山又想到了辦法:他找來一把小鋼刀,將刀柄含在大臼齒處,用力咬,為了咬穩,他把刀柄都咬得變形了。
接著,他把鉛筆推到桌邊,再用右手殘存的一。
7.還有哪位具有謝坤山這種精神的人物,列舉出事例
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會不會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條腿,你會不會悲傷?如果你失去了一雙手,你會不會痛不欲生?如果你同時失去一只眼睛,一條腿,一雙手,那你還活得下去嗎?你肯定會說不能活,那有能活下去的人嗎?有,他就是——謝坤山。
生命的意義在于活著,活著的意義在于奮斗。
人生在世不過匆匆數十載,數十載生涯可分為三部分。
二十載的年少求學生涯,三十載的青年奮斗生涯,十五載的未知(學無止境)生涯。
生命本就是不你公平的,有的人活的很長,有的人活的很短,有的人活的精彩萬分,有的人活的渾渾噩噩。
生命本無貴賤之分,可是生活卻有精彩之分,
那些生活不夠精彩的人生,可能僅僅是你不夠努力。年少求學生涯,我們青春懵懂,無知任性,這些都可以,但是請記住一點,我們要有涵養和學識。
青年生涯時期,我們逐漸成熟,開始追逐名利,但是還是要記住一點,我們要有責任和擔當。
年老時期,我們要學無止境,充實自己,學習養生之道,更好的面對苦難和生死。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8.謝坤山的事跡體現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朱光潛先生說過:“生命就是一種奮斗,不能奮斗,就失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能奮斗,則世間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難。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是人的特點。一個人的生命力之強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為準,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可用于“困難”“奮斗”“人生價值”等話題)
2、孔子是當時的一位大學者,門徒很多,如果他貪圖個人的舒適,大可以坐在曲阜過他安靜的學者生活。但是他畢生東奔西走,席不暇暖,頗受當時隱者的嗤笑。他為什么要這樣呢?就因為他有改革天下的抱負,非達到理想,他不肯罷休。(可用于“理想”“抱負”等話題)
《我很重要》:
3、畢淑敏的文章《我很重要》,給我很大的啟發和鼓舞。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人們常常從成就事業的角度,斷定我們是否重要。但我要說,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可以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可用于“自信”“認識自己”等話題)
《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
4、王海桐當年有一個夢——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我們每個同學,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美麗羞澀的夢,但是,要夢境成真,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靈活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享受青春的美麗……(可用于“夢”“夢想與現實”等話題)
《“布衣總統”孫中山》:
5、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后,生活還是和過去一樣簡樸。他的衣著簡樸,飲食簡樸,還喜歡走出總統府去訪問群眾,視察市政。但是,他盡量不希望打擾民眾,也不喜歡民眾喊他“萬歲”。(可用于“樸素”“廉政愛民”等話題)
《華羅庚》:
6、許多人都聽說過數學大家華羅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華羅庚在青年時代,是靠艱苦的自學而成才的。他開始自學數學時,僅有一本《代數》,一本《幾何》和一本50頁的《微積分》。有志者事竟成,通過刻苦的自學,他在19歲那年,便寫出了一篇震驚數學界的論文,從而受到前輩們的賞識,進入了數學研究的領域。(可用于“勤學”“自學成才”“環境與人”等話題)
7、人才的使用,不應被資格文憑所限制。華羅庚以自學而成才;21歲時被熊慶來教授賞識并接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助理員;四年后,他又被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破格提升為助教、教授,以及研究員。(可用于“人才”“文憑”“資格”“自學成才”等話題)
8、人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和工作,不容易;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地學習和工作,更不容易。華羅庚在古稀之年時說:“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誡之以空,誡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華老這種踏實的治學和工作態度,是我們應該效仿的。(可用于“踏實”“持之以恒”“空與實”等話題)
《羅曼?羅蘭》:
9、熱情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法國文豪羅曼?羅蘭在讀高師的時候,他對一切領域如哲學、生物學、邏輯學、音樂、藝術史等,都感興趣,他如饑似渴,大口大口地吞飲著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清泉。沉重的學習負擔絲毫沒有阻礙他成為一位詩人,正如樹木不能阻礙自己根部的生長一樣。(可用于“學習”“熱情”“興趣”等話題)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高唱正氣之歌的英雄人物,春秋的齊太史、晉董狐,戰國的張良,漢代的蘇武,三國的嚴顏、管寧、諸葛亮,晉代的嵇紹、祖逖,唐代的張巡、顏皋卿、段秀實,還有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史可法,清代的林則徐等,都是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可用于“正氣”“報國”“貢獻”等話題)
11、縱觀世界文學史,最為悲壯、高亢的詩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慘痛的旋渦里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是生命的孤注一擲。屈原、諸葛亮、杜甫、陸游、文天祥、龔自珍、林覺民、魯迅、聞一多等人的不朽的詩文,正是印證了這一點。(可用于“苦難”“敢言”等話題)
《我的回顧》:
12、愛因斯坦認為:一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我們現在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強制子女從就學這學那的家長,是否應該考慮給自己的子女多一點自由,使他們的天性不至過早夭折?(可用于“學習” “興趣”“自由”等話題)
《我與地壇》:
13、命運許多時候是不公平的,史鐵生就因苦難而致殘。搖著輪椅,他徘徊在荒蕪的地
9.關于勵志的故事,要三篇短點的,幫幫我
名人勵志故事幾則
希拉里:有領導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齒?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們對希拉里似乎總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你無法否認,她絕對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絲毫不比老公克林頓遜色,她不僅從小成績優秀,出類拔萃,還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導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4歲時的一件事鍛煉了小希拉里堅強的意志和決斷力。當時,社區中有個霸道的小女孩總是欺負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淚流滿面地向母親訴苦。母親告訴希拉里,若遭到欺負,就一定要毫不畏懼地還擊。小希拉里的確這樣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賦的領導才能日漸顯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幫孩子。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
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盡管那時還是“玩”球多于“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
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從小就追求正義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理想。年紀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愿: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
莫扎特: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卡莉·菲奧里納:從母親那里受益匪淺
惠普前任女掌門卡莉。菲奧里納曾是男性主導的硅谷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精明強干、堅忍不拔的卡莉曾兩度榮登《財富》“最有權威的女企業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從小就受母親影響,從母親那里學到了堅強、博學和熱愛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國得州一個帶有歐洲血統的家庭。父親是聯邦法院的法官,母親則是一位藝術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親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親熱愛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卡莉童年時代隨父母游歷了不少國家,不僅開拓了眼界,更培養了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這對她成為一個有勇氣、有魄力、自信并熱愛生活的人也不無影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謝坤山的勵志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