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四個簡短的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名人事例
華羅庚初中畢業后,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后,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
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
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
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張海迪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
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桑蘭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桑蘭,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后,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
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后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么,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后,她也絕不后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貝多芬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
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 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
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并領取工資 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
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
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
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于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
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聾疾苦戰。
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
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是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斗,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
這是第一樂章中連續出現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貝多芬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
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斗,通過斗爭去取得勝利 。”
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
貝多芬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歡樂, 他卻為人類創造了歡樂。貝多芬身體是虛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強者。
2.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事跡
原發布者:愛伊永森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由于長期參加艱苦斗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后來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霍金,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盡管他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遨游到廣闊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成為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患黏膜炎,導致聽力下降,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苦痛和絕望,創作了《英雄交響曲》。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生活貧困,仍以頑強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張海迪一面以堅強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生命。她不僅自學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專業。后來又堅持學習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刻苦學習潛心鉆研了十幾種醫學書籍,用學到醫學知識為群眾治病。
3.古今中外有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物故事廣為流傳請列舉一列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在此時間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墻故事》。
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愛迪生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著湖鐵路通車,使得米蘭運河的商船生意大減,愛迪生父親的生意已經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因為一家生活日漸困苦,為了另謀發展,愛迪生一家就此遷居,他們離開米蘭搬到密歇根州休倫港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開始新的生活,搬到新居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
后來,愛迪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3、司馬遷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4、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5、霍金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后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過后情況并不是非常糟糕。
患病后,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4.古今中外 身殘志堅的故事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
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
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
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偉大的樂圣”之稱。1797年后,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
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
然而,貝多芬最后終于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 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義。
5.【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事跡需要3個~不要太長的,簡便一點.】
1、司馬遷 忍辱負重寫《史記》 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青年時期曾經游歷全國各地,接觸社會、體驗民情、考察史跡.后來他繼承父職做了太史令,閱讀了國家國家珍藏的許多古代文獻.在此基礎上,他開始秉承父親的遺志撰寫《史記》.正當司馬遷專心著書的時候,發生了李陵事件,司馬遷秉公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閹割).宮刑是腐刑,污及先人,見笑親友.讓一個男人不是男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強忍屈辱,在痛苦中發憤著書,用畢生精力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魯迅贊譽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曹雪芹身世坎坷著《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文學家.少年時代過著錦衣紈褲的富貴生活.到雍正初年,因受朝廷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父親被免職,家產被抄,舉家遷居北京.從此家道衰落,生活日趨艱困.家庭的盛衰變遷,世態的炎涼,使他深深地感受到封建貴族階級的腐朽殘酷和內部的傾軋離析.曹雪芹遂以畢生精力創作《石頭記》即《紅樓夢》.其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最終《紅樓夢》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3、蒲松齡科舉失意著《聊齋志異》 蒲松齡,清代文學家,年青時醉心于科舉考試,屢次參考都以失敗告終.生活也是貧困潦倒,直到老年還是窮秀才一個,靠教書勉強維持生活.正是科舉考場的失意,促使他覺醒,認識到封建科舉考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蒲松齡轉而著書立說,針砭時弊.據說他在鄉里的時候,經常在大路旁鋪上葦席,準備著煙和茶,讓過路的人給他講故事,別人講累了,口渴了,他奉上煙和茶,一定要別人講完才肯罷休.回家立刻記錄.如此數十年,終于寫成了《聊齋志異》,矛盾贊譽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贊曰“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4、張海迪身殘志堅張海迪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張海迪身殘志堅,抱著“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堅定信念,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痛,自學了英,德,日語.還翻譯了十三萬字的英文小說,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5、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貧民家庭.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并開始創作音樂作品.1792年至1802年,貝多芬遷居維也納,一個處處充滿音樂的藝術殿堂.在這期間貝多芬追求音樂技藝的純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戀的痛苦,同時耳朵也也喪失了聽力.在這最痛苦的日子里,貝多芬對音樂的追求卻沒有停止,他堅強的個性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他克服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1827年3月16日,窮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貝多芬病逝于維也納,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后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6、諾貝 爾炸藥之父———諾貝 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干的發明家,傾心于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藥.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藥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藥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于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后,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于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當他滿臉鮮血從爆炸成功的硝煙鉆出時,卻興奮的大叫“我成功了”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藥的研究 .。
6.古今中外身殘志堅者的故事
海倫·凱勒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一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海倫·凱勒是一個讓我們自豪與羞愧的名字,她應該得到永世流傳,以對我們的生命給予最必要的提醒。
——梅特林克夫人
1902年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倫·凱勒的《我的人生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海爾博士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1968) ,美國盲聾女作家兼演講者。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土斯坎比亞小城,19個月時由于急性腦充血而喪失了視力和聽力,且變成了啞巴。后在沙利文小姐的教育和幫助下克服了溝通的障礙并在兩所聾啞學校完成了一般教育。1900年秋,順利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學習,1904年以優異的成績榮譽畢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等教育的盲聾人。海倫·凱勒終生致力于盲聾人的公共救助事業,奔走于世界名地,為殘疾人造福。美國費城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曾先后贈予了她“榮譽博士”學位。海倫·凱勒一生共創作了14部作品,其中出版于1902年的處女作《書的人生故事》 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她也因此底得了全世界的尊崇。此外她的比較著名的作品還有《中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讀后感—————————
著名的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是兩奇人之一——海倫·凱勒所著作的。沒讀過它的人可能要問,為什么說海倫·凱勒是奇人?我可以回答,她考畢業于哈拂佛大學。可在哈佛大學畢業的人也不少啊,為什么只有她是奇人?因為她是一個既聾又盲甚至啞的可憐女孩!
一個人要想得到真才實學,就必須自己去攀登奇山險峰。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任何潔凈,每個人都必須走迂回曲折的小路,但許多四肢健全的人卻在小路上摔到倒了,就再也沒能爬起來,又有誰能想到海倫·凱勒這個身上有著這么大缺陷的小女孩竟然可以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繼續向著理想進發。雖然這中間有著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梅西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我想主要還是海倫·凱勒堅強的意志與不服輸的精神支持著她,使她到達了希望的頂峰。
雖然海倫·凱勒沒用多少章節告訴我們在光明的3天中她會干什么,但那短短的幾頁已經足夠了!它告訴了我:把明天當作不幸的一天,五感會受到破壞,生命會受到威脅,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今天珍惜自己的一切!
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在美好的時光中好好珍惜自己!
7.古今中外 身殘志堅的故事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
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
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
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偉大的樂圣”之稱。1797年后,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
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 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
然而,貝多芬最后終于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
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 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一些簡短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