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庭堅的小故事
1、為母親洗滌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與舅舅斗對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系為題,吟頂真上聯道: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
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3、黃庭堅和蘇東坡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
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
蘇軾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伙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擴展資料:關于黃庭堅故事的書籍:《黃庭堅故事》《黃庭堅故事》是201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效。本書通過若干具有鮮明文學性的小故事,讓讀者不僅能夠概覽黃庭堅的傳奇人生、主要思想和人格魅力,而且能夠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
該書中的故事不是虛構,而是根據歷史記載、《山谷文集》《黃山谷全集》,以及修水黃氏族譜等相關資料合理加工整理而成,真實性很強。全書按黃庭堅一生經歷,分成雙井神童、游學淮南、仕途蹭蹬、文壇扛鼎、羈管宜州等個部分,所有部分共66個小故事,每個故事既單獨成篇,但又相對統一。
通過這些小故事,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講述黃庭堅這個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的光彩人生。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庭堅百度百科-黃庭堅故事。
2.黃庭堅的小故事
1、為母親洗滌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與舅舅斗對
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系為題,吟頂真上聯道:
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
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
3、
黃庭堅和蘇東坡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伙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擴展資料:
關于黃庭堅故事的書籍:《黃庭堅故事》
《黃庭堅故事》是201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效。
本書通過若干具有鮮明文學性的小故事,讓讀者不僅能夠概覽黃庭堅的傳奇人生、主要思想和人格魅力,而且能夠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該書中的故事不是虛構,而是根據歷史記載、《山谷文集》《黃山谷全集》,以及修水黃氏族譜等相關資料合理加工整理而成,真實性很強。
全書按黃庭堅一生經歷,分成雙井神童、游學淮南、仕途蹭蹬、文壇扛鼎、羈管宜州等個部分,所有部分共66個小故事,每個故事既單獨成篇,但又相對統一。通過這些小故事,全方面、多角度、深層次講述黃庭堅這個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的光彩人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庭堅
百度百科-黃庭堅故事
3.黃庭堅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與黃光和尚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臥花間,吟誦賞玩。曾于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于是欣然提筆摹寫。此后,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夸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并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快閣名聞天下
中國南方樓臺亭閣甚多,但快閣算得上是中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筑之一。快閣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這座閣樓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快閣名聞天下,始于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游憩,并于元豐五年(1082年)賦下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后,“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為母親洗滌
史載: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與舅舅斗對
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系為題,吟頂真上聯道: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
收藏中華震旦角石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當之無愧成為“鎮展之寶”。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長度達到19厘米、寬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79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這塊“中華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黃庭堅的詩文,它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
4.黃庭堅故事300字
書到今生讀已遲”這句話是明朝一位進士袁枚說的,他是說宋朝的黃庭堅(字山谷)的故事,黃山谷是江西省修水縣人,在縣志里記載著他的故事,他的詩書畫,稱為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
山谷得中宋朝的進士之后,被朝廷任命為黃州—蕪湖的知州,他就任時才26歲。有天他在午睡,做夢走出州衙,來到一處鄉村,看見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門外的香案前,桌上供著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還熱氣騰騰,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覺的便端起來吃,吃完回衙,一覺醒來,嘴里還有芹菜香味,夢境甚清晰,但以為作夢而已,山谷還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夢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異,遂起身步出州衙,循著夢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門外,叩門進去,正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問她有無在門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在生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山谷問:“你女兒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經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歲,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問她女兒在生的情形,家中還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喜歡讀書,信佛吃素,很是孝順,但不肯嫁人,到26歲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她說還要回來。”山谷問:“她的閨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嗎?”老婆婆手指著那間房說:“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山谷走進房里,只見臥床桌椅之外,靠墻有一個大柜還鎖著。山谷問:“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書。”問:“可以打開嗎?”婆答:“鎖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無法打開。”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記起鎖匙的位置,便告訴老婆婆找出鎖匙,打開書柜,發現許多文稿,山谷細閱之下,原來他每次試卷的文章,竟然全在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時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這個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稱母親,說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兒轉世,然后回州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山谷在州衙后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滴翠軒”,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題像贊曰:“似僧有發,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從這首像贊,亦可以證明山谷的轉世故事,為真實不虛也。
5.黃庭堅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傳說有一天,許多小孩聚在河邊,連連用石子投井,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
有個小孩連投十幾次也沒有結果,氣惱異常,拿起塊石頭將地下的石子砸得粉碎。這一砸,倒觸動了他的靈感,心想:“把一顆石子砸成兩顆,投入兩口井中,不就是一石中雙井嗎?”他高興地宣布了自己的發現。
許多孩子羨慕他的法子高明,連聲夸獎。不想七歲的黃庭堅走來,聽說之后,不以為然,說“一顆石子砸成兩顆,還不就是兩顆嗎?不行,不行”那小孩不服氣,學著黃庭堅的口氣說:“不行!不行!只怕你倒更行!” 黃庭堅起先沒有準備投石子,經他這一激,倒想試試了。
可石子拿在手中,又猶豫了:“這么一顆石子,要投進兩口井中明明是不可能的,自己貿然來試不也是要出丑嗎?”想到這里,他舉起的手不覺又垂了下來。那小孩又起哄說:“快看行的人呀!”一名話,引得小孩都笑起來了。
黃庭堅從小就要強好勝,在學堂里讀書不奪得頭名是決不罷休的。聽他這一起哄,一急之下,又舉起了石子。
也是情急智生,他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一個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幾下,如果自己象“打水漂”一樣,讓石子先在一口井上跳一下,再漂到另一口井上沉下去,不就是一石中雙井了嗎?這樣一想,他來勁了,找來一塊扁平的小石,瞄準目標,計算好距離,手一甩,那石子在后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竄了上來,漂落到另一口井上,“刷”地一聲深了下去。 這一來,圍觀的孩子們都佩服極了,連連夸贊黃庭堅。
一個過路的老農也連連稱贊:“好聰明的孩子!好聰明的孩子!長大了必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黃庭堅長大后雖然不曾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一石中雙井的故事卻一直在故鄉流傳下來。 2, 黃庭堅與蘇東坡在一起常常互相炫耀家鄉風光,人情世俗。
蘇東坡一動就搬出“天府之國”、“大佛臨江”等等來夸耀眉山地方好。黃庭堅也不示弱,把雙井說得天上人間,舉世無雙。
還說雙井四十八進士,百零八舉人,村夫野老個個識文斷字,讀書的風氣熾盛極了。 蘇東坡將信將疑,卻又無法否定。
有一年蘇東坡來到雙井訪黃庭堅,只見山明水秀,風光綺麗。又正是臨近新春,家家忙著過年。
橫楣對聯也紛紛貼出來了。蘇東坡留意看了看,一幅幅確是文采盎然,書法端莊。
心中暗暗佩服,開始相信了黃庭堅的話。 有一天,兩人游山玩水來到一個小山坳,只見一個老漢正在貼對聯,蘇東坡眼睛有點近視,走近前一看,啞然失笑。
拉著黃庭堅離開老漢家就說:“仁兄說貴鄉個個識文,人人斷字,眼前這個老漢怕就是個目不識丁呢!” 黃庭堅順著他指的地方一看,真糟糕!老漢大概確實不識字,好端端一個“福”字貼在大門楣上卻頭朝下,腳朝上,貼倒了。黃庭堅心中暗暗叫苦,嘴上卻又不想服輸。
也是情急生智,他心中一動,故意裝著沒有發現什么破綻似的說:“先生未與他交談,怎見得他目不識丁呢?” 蘇東坡說:“若不是目不識丁,怎么好端端個福字會貼倒呢?” 黃庭堅故意問道:“什么?” “福字貼倒了!” “請先生再說一遍。” “福字貼倒了!” “請先生再說。”
蘇東坡不耐煩地說:“福倒了!” “請先生連著說說。” “福倒了,福倒了,福倒,福倒……”說了幾遍,蘇東坡似乎覺察到了什么,聲音越來越小,再也不好連下去了。
黃庭堅哈哈大笑,說:“對了!對了!福倒了!福倒了!一字貼倒,玩味無窮,不是敝鄉人文風盛,學問高,誰人玩味得出來!先生這回該有所見識了吧!”說著依然哈哈大笑。蘇東坡也跟著大笑,連說:“有理,有理,禮儀之邦,詩書之鄉,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直至今天,修水人年節貼福字多半倒著貼。
有的“春”字、“吉”字也倒著貼,取“春到”、“吉到”之意。據說這一切都和黃庭堅糊弄蘇東坡有關呢!( 3,水果和藥 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
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
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6.黃庭堅的歷史故事700字
一石二井的來歷 傳說有一天,許多小孩聚在河邊,連連用石子投井,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
有個小孩連投十幾次也沒有結果,氣惱異常,拿起塊石頭將地下的石子砸得粉碎。這一砸,倒觸動了他的靈感,心想:“把一顆石子砸成兩顆,投入兩口井中,不就是一石中雙井嗎?”他高興地宣布了自己的發現。
許多孩子羨慕他的法子高明,連聲夸獎。不想七歲的黃庭堅走來,聽說之后,不以為然,說“一顆石子砸成兩顆,還不就是兩顆嗎?不行,不行”那小孩不服氣,學著黃庭堅的口氣說:“不行!不行!只怕你倒更行!” 黃庭堅起先沒有準備投石子,經他這一激,倒想試試了。
可石子拿在手中,又猶豫了:“這么一顆石子,要投進兩口井中明明是不可能的,自己貿然來試不也是要出丑嗎?”想到這里,他舉起的手不覺又垂了下來。那小孩又起哄說:“快看行的人呀!”一名話,引得小孩都笑起來了。
黃庭堅從小就要強好勝,在學堂里讀書不奪得頭名是決不罷休的。聽他這一起哄,一急之下,又舉起了石子。
也是情急智生,他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一個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幾下,如果自己象“打水漂”一樣,讓石子先在一口井上跳一下,再漂到另一口井上沉下去,不就是一石中雙井了嗎?這樣一想,他來勁了,找來一塊扁平的小石,瞄準目標,計算好距離,手一甩,那石子在后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竄了上來,漂落到另一口井上,“刷”地一聲深了下去。 這一來,圍觀的孩子們都佩服極了,連連夸贊黃庭堅。
一個過路的老農也連連稱贊:“好聰明的孩子!好聰明的孩子!長大了必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黃庭堅長大后雖然不曾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一石中雙井的故事卻一直在故鄉流傳下來。
7.黃庭堅有什么故事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
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
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志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秾,表現出黃書的特色。
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后》等。
其中,《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
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是尚意書風的典型,其風神灑蕩,意韻十足,堪稱行書之精品。
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九。 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存日本。
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8.蘇軾與黃庭堅的故事
蘇東坡和黃庭堅,二人都是北宋時的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出蘇東坡門下,是“ 蘇門四學士” 之一。兩人又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吟詩、填詞、奕棋、聯對。有一次,他們在一棵大松樹下下圍棋,突然一顆松子,掉在棋盤上,黃庭堅即景,出了上聯: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蘇東坡舉目四望,看見遠處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樹下垂釣,便脫口對出下聯: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長。
又有一次,兩人外出游玩,傍晚時分,來到一條江邊,正值晚霞輝映江心,金波蕩漾。黃庭堅出句道:
晚霞映水,漁人爭唱滿江紅;
這里的“滿江紅”,有兩層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詞牌名。毫無疑問,要求下聯也應符合此一條件。蘇東坡思忖片刻,便對出下聯:
朔雪飛空,農夫齊奏普天樂。
蘇東坡用“朔雪”對“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樂”對“滿江紅” 都是詞牌名,既工整又順達,不禁使黃庭堅連聲稱妙。
9.蘇東坡和黃庭堅的故事
蘇東坡和黃庭堅,二人都是北宋時的大文學家、書法家。
黃庭堅出蘇東坡門下,是“ 蘇門四學士” 之一。兩人又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吟詩、填詞、奕棋、聯對。
有一次,他們在一棵大松樹下下圍棋,突然一顆松子,掉在棋盤上,黃庭堅即景,出了上聯: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蘇東坡舉目四望,看見遠處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樹下垂釣,便脫口對出下聯: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長。 又有一次,兩人外出游玩,傍晚時分,來到一條江邊,正值晚霞輝映江心,金波蕩漾。
黃庭堅出句道: 晚霞映水,漁人爭唱滿江紅;這里的“滿江紅”,有兩層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詞牌名。毫無疑問,要求下聯也應符合此一條件。
蘇東坡思忖片刻,便對出下聯:朔雪飛空,農夫齊奏普天樂。蘇東坡用“朔雪”對“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樂”對“滿江紅” 都是詞牌名,既工整又順達,不禁使黃庭堅連聲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