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敢怒敢言的故事
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地人,光武朝被征召為洛陽縣令。
漢光武劉秀有一個姐姐,就是湖陽長公主。有一次,她的一個家奴白天殺了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無法抓捕,董宣就不知人 “蹲坑” 守候。
剛好有一天公主乘車出門,就用這個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門外的萬壽亭等候,攔住公主的車馬,用刀圈地,大聲數說公主的過失,呵斥家奴下車,接著便把家奴殺死了。
公主立即回到宮里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極為憤怒,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希望乞求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想說什么話?”董宣說:“陛下您因德行圣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么來治理天下呢?臣不等鞭子打,請求能夠自殺。” 當即用腦袋去撞擊柱子,柱子都被撞壞了,董宣頓時血流滿面。
光武帝就命令小太監扶著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就是不答應,劉秀讓小太監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地,一直不肯低頭。小太監也很聰明,回奏道:“陛下,董宣的脖子太硬(強項),按不動。”
公主說:“過去弟弟做百姓的時候,隱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門。現在做皇帝,威嚴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
光武帝笑著說:“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樣。”當即命令:“放硬脖子縣令出去吧!”
還賞賜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眾官吏。
有人提議修理一下柱子,劉秀說:“別修了,留著它,做個紀念,也能夠時常提醒一下”
董宣活到 74 歲,死的時候,尸體只用一塊破布裹著。家里只有幾斗大麥,一輛破車。
2.伯牙子期的故事簡短點
故事:
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后,由于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于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擴展資料: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鐘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伯牙子期
3.鑿壁偷光的故事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么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鑿壁偷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原文為: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
由于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
4.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簡短50字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擴展資料:
太古時候,人們沒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癥下藥,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咋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很作難,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面面,數了數,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藥,肚子疼得像刀絞。
沒大一會兒,就生下一只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趕緊把它弄出去扳了。誰知這小鳥通人性,見家人都煩它,就飛到地里尋神農。
神農正在樹下打瞌睡,忽聽:“嘰嘰,外公!嘰嘰,外公!”抬頭一看,是一只小鳥。嫌它吵人心煩,就一掄胳膊:“哇嗤——”的一聲,把它攆飛了。沒多大一會兒,這小鳥又飛回到樹上.又叫:“嘰嘰,外公!嘰嘰,外公!”
神農氏覺得怪氣,拾起一塊土圪垃,朝樹上一扔,把它嚇飛了。又沒多大一會兒,小鳥又回到樹上,又叫:“外公,嘰嘰!外公,嘰嘰!”神農一犯思想,聽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說:“你要是我的外孫,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鳥真的撲楞楞飛下來,落在神農的左手脖上。
神農細看這小鳥,渾身翠綠,透明,連肚里的腸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農一出嘴,這小鳥接過兩口唾沫星兒咽了。嘿,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農高興透了。神農托著這只玲瓏剔透的小鳥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嚇得連連回退,說:“快扔了,妖怪,快扔了……”
神農笑哈哈地說:“這不是妖怪,是寶貝喲!就叫它花蕊鳥吧!”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十二味藥分開在鍋里熬。熬一味,喂小鳥一味,一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藥到小鳥肚里往哪走,有啥變化。
自各兒再親口嘗一嘗,體會這味藥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藥喂完了,嘗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著這只鳥上大山,鉆老林,采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的喂小鳥,一樣一樣的親口嘗。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經脈里打圈圈,超不出。
天長日久,神農就制定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神農想想,還不放心,就手托這只鳥繼續驗證,他來到太行山,轉游了九九八十一天,來到小北頂(神農壇),捉全冠蟲喂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打斷,死了。神農真后悔,極悲痛,大哭一聲。
哭過,就選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只鳥,走哪帶哪。后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洼,誤嘗了斷腸草而死。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并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里塑了神農像,左手托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正往嘴里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5.鑿壁偷光的故事梗概,要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大學問家匡衡少時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居家蠟燭的光亮照不到他們家,于是,他就在墻上砸了個洞,讓光照在書上讀書。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詞義】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造句】 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 《金錢記》。”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
6.老馬識途的故事,我要簡短的,100字左右
老馬識途的故事:戰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孤竹。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后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紛紛夸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后來用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涂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馬、識途驥等比喻富于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擴展資料
一、成語老馬識途
1、釋義: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2、語法結構:主謂式
3、感情色彩:褒義詞
4、近義詞:老驥伏櫪、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5、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鐘、初出茅廬
6、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7、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說林上》: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譯文:于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二、老馬識途的真實原因
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
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所以,馬能夠識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馬識途
7.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簡短300字
神農親自到深山野林里去采集草藥,然后親口嘗各種草藥,并且辨別其藥性,曾經一天中毒70次。他還有一條神鞭叫做“赭鞭”,用它鞭打草藥,這些草藥的藥性譬如有毒無毒,是寒是溫都能表現出來。神農辨別草藥后,就拿這些草藥去醫治百姓,給百姓解除了痛苦,延長了他們的壽命。
擴展資料
神農嘗百草的啟示
1、敢于嘗試。
正是因為神農敢于嘗試,才分清楚了五谷和藥材。解決了人們吃飯難和活下來的機率。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是要拿出多大的常人所不具備的勇氣。
2、踏踏實實,實踐出真知。
神農不是一個紙上談兵夸夸其談的人,相信的是行動和實踐。只有通過切身的實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答案。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內心。想要實現什么目標,就要去踏踏實實的去完成。踏踏實實的對待每一件事情,就是最好的捷徑。
3、不怕困難,不放棄
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即便是這樣,也不曾害怕過,而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為了實現讓百姓們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的目的,就算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8.玉兔搗藥的故事,簡短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可愛的玉兔,這是民間公認的。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壓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兒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西游記》中也有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間,還揮舞起搗藥杵與孫悟空對戰的情節。我們在月夜中抬起頭來,也許能從月亮上找到那只可愛的兔子。
附:日本從中國傳去這個神話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日本人認為月亮上天天都在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