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氏來源簡短希望短一些
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26位。
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均有分布。在韓國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
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帶。唐姓是中國姓氏排行18位大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
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這6省唐姓占全國唐姓人口60%。源流一出自姚姓和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
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鄖,舜帝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姓姚名重華。堯舜是他們的謚號。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
堯做了100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山西省翼城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
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后代受封于郚,稱唐郚(鄌郚),后人以唐(鄌)為姓。
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
以上這幾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源流二源于西南夷,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后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普米族,自稱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語中“米”意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轉,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語的漢義為“白人”。普米族的他稱較多,漢文史籍依其自稱而寫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稱白狼夷。
至晉朝時期,以他稱而寫作‘西蕃’,清朝以后稱之為“西番”。在其周圍的少數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稱之為“巴”,彝族則稱其為“俄祝”,納西族稱之為“博”。
清朝時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維西見聞錄》等史籍中,亦將普米稱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漢姓,其它普米族漢姓大多是后來才發展起來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漢姓已發展為郭、楊、馬、董、煙、肖、龍、宋、項等等。
這四個普米族部落現今主要分布在木里鹽源后所、右所、中所、寧蒗蒗蒗、永寧、寧蒗溫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紅橋、新營盤、戰河、跑馬坪、永勝、麗江、維西、寧蒗金綿、西川、新營盤、寧利等地。從整體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個特點。
普米族大部分與其他民族雜居,使之形成了開朗。豁達、豪放的民族性格。
源流三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源流四源于回紇族,出自元朝時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據史籍《元史·唐仁祖傳》中的記載,元朝時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唐仁祖,字壽卿,畏兀人(回紇),因其祖輩稱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時期其子孫都以漢姓唐為氏。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謚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數龐大,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圖羅魯特氏,亦稱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lolut Hala。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源流六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伙房水庫)、馬察(今吉林渾江)、占河(今吉林雙陽)、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吉林市)、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沈陽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⑵.滿族泰瑚特氏,亦稱唐烏勒特氏,滿語為Taihut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氏。⑶.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灘,今烏蘇里江北岸)。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氏、佟氏。⑷.滿族唐古氏,亦稱湯務氏、陶古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唐括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anggu Hala,漢義“百”,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唐氏、陶氏。⑸.滿族唐佳氏,亦稱湯佳氏,滿語為T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
2.唐姓的來源(簡單的回答)
唐姓來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
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 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 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
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 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 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
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 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 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孫 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 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
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 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 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3.唐氏的姓氏的來源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關于唐姓家世淵源,《姓纂》一書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帝堯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滅唐,子孫以國為姓。”
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書,也都 異口同聲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堯之后”。 帝堯,是帝嚳高辛氏的次子,算起來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徙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摯不賢,他就被諸侯擁立為天子,開始以“唐”為國號。
帝堯以唐為國號,那么他的子孫是什么時候開始以唐為姓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歷來學者的考據結論是這樣的:帝堯把天下禪讓于虞舜之后,傳到夏王孔甲的時候,帝堯的后裔御龍氏封為唐侯,經過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時,唐侯起而作亂,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兒子成王所滅,把唐國之地改封給其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并且被降了一級,從侯國變成了伯國。這時候,帝堯的后代也按照當時的習慣,開始有了以唐為姓。
不過,被周成王所滅的唐國,當時的位置并不在帝堯原來所居的河北省唐縣,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的南方,這個地方,后來又產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著十分密切的淵源。
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據《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記載,是周成王滅唐而將其他改封給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來,傳到唐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徙居到晉水之旁,改稱為晉,現在山西翼城的唐國之地,也在晉國的掌理范圍之內。
換言之,當時唐國的名號雖然沒有了,但那個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實質上并無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應該有兩個主要來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堯的后代,一支則自周文王的姬姓。
不過,如果再進一步推溯,則兩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黃帝軒轅氏,僅僅是“同根異枝”而已。 唐姓的出現,不管是出自帝堯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從周代開始,這個姓氏就鋒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絕于史書!!這就是唐的起源和分支。
4.唐姓的來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家乘譜牒上海:唐氏族譜八卷、云間唐氏支譜不分卷、唐氏本支譜不分卷江蘇:延令唐氏宗譜四卷、開沙唐氏族譜十卷、丹徒開沙唐氏宗譜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譜不分卷浙江:姚江唐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晉昌唐氏世譜九卷、東魯唐氏族譜蘭江東魯唐氏族譜二十卷剡東唐氏宗譜五卷首一卷安徽:潛山崇本堂唐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譜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譜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譜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譜三十二卷、錦石唐氏四修族譜三十九卷
5.唐氏的由來30字
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其子孫也姓唐,后來就姓了唐傳說中古帝堯政權的稱號 唐虞之世——清· 黃宗羲《原君》。 我比較認同這種來歷,被楚昭王滅后,稱唐氏。
堯死后。到周武王時。
因為我國姓氏均與古時國家或部落有關,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均源自軒轅氏,被楚滅后。以上這4支唐氏,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
春秋時,稱唐杜氏,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同時周昭王時。
所以 唐 字也應該由此而來,其后人也稱為唐氏。
6.唐氏的起源
出自姬姓,以封號為氏。
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在鎮壓唐侯叛亂后,改封自己的弟弟叔虞為唐侯,家族遂以唐為氏,叔虞亦稱唐叔虞。 春秋時期,現今河南唐河縣、湖北隨州市、棗陽市一帶另有一姬姓唐國,于公元前506年同吳國和蔡國一起參加柏舉之戰擊敗楚國,次年被復仇的楚國所滅,國人以唐為氏。
擴展資料
唐姓名人
1、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并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一。
2、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后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3、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唐姓
7.唐姓的來源,誰知道
唐姓起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亦為帝堯之后。
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堯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世稱“唐放勛”(“放”極言大,“勛”即功勛),稱頌他的功勛和德化之治。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
2、出自唐叔虞,為黃帝軒轅氏之后。
堯做了百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逝世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有著名的“桐葉封侯”典故,《史記·晉世家》:“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西周時,成王與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時,將一片桐葉剪成圭的形狀,遞給叔虞,并說: “以此作證,封你為侯”,史官(一說“周公”)于是請成王擇日以封叔虞。成王長大后說:“這是我與他開玩笑呢”,史官說:“天子無戲言”,于是禮樂周全的封叔虞于唐。)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
3、出自丹朱之后,為帝堯之后,亦為黃帝軒轅氏之后。
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
4、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
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其中1、3亦出自帝堯,2、4亦出自周朝宗室。
5、少數民族用唐姓或改姓唐姓
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唐姓歷史名人
唐叔虞:晉國開國諸侯
唐秉:號東園公,秦末漢初之際隱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昧:戰國時期楚國大將軍
唐勒: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
唐舉:戰國時期相術家
唐雎:戰國時期外交家
唐蒙:西漢外交家,出使夜郎國
唐儉:唐朝前期重臣
唐休璟:唐朝著名軍事將領,兩次大破吐蕃
唐慎微:宋代醫學家、藥學家
唐寓之: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攻占錢塘(今杭州)后稱帝建立吳國
唐棣:元代畫家
唐寅:明代畫家,文學家,書法家,“吳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順之:明朝文學家、軍事家
唐賽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英:清代傳奇小說家
唐再豐:清代雜技家
唐鑒:清末大理學家,曾國藩之師
唐才常:清末著名學者,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樞:清末大買辦
唐正才:太平天國將領,封為“航王”,總管水軍
唐景崧:清末臺灣巡撫
唐文治:交通大學首任校監、校長
8.唐氏的起源
═→唐姓在中國現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六,在臺灣排名第六十四。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后裔。堯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勛,堯只是他的謚號。堯開始住在陶,后來被封在唐,因此被稱作陶唐氏,或者叫唐堯。堯死后,舜封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建立了唐國。唐國在西周時被周公滅掉,唐侯的后裔就把唐作為他們的姓氏,從此姓唐。
發展與演變:唐姓還有一個主要來源,是出自姬姓。唐侯的唐國被滅以后,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稱“唐叔虞”。叔虞的子孫有留在唐的,在唐國被楚國滅掉以后,用國家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姓唐。此外,唐姓還有一些很復雜的來源,象東漢時,白狼王有人姓唐;三國時,隴西羌族也有人姓唐。唐代時,有河南的唐姓開始移居福建,宋代有唐姓定居廣東,到清代,廣東唐姓又有人移居臺灣。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晉陽,北海,魯國,沛國,番陽,城固,東平,平陽,桂陽,丹陽,南昌,晉昌,泉陵,涼州,富陽,錢塘,潮陽,大浦,固始,梅州等。
歷史上唐姓名人數不勝數。戰國時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大夫唐雎;漢有說服夜郎國來歸的中郎將唐蒙,以仁治治理布山而為百姓稱頌的唐頌,幼時聽人讀書即能記誦、后官至司空的學者唐珍;唐有輔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儉,先后兩次大破吐蕃的大將唐休;宋代有大孝子唐杰,醫藥家唐慎微;元代有畫家唐棣;明有大破倭寇而軍功卓著的名臣唐順之,“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有中外聞名的“唐窯”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使唐姓大放異彩。近現代還有文字學家、史學家唐蘭、革命家唐亮、革命黨人唐紹儀、西南軍閥唐繼堯、抗日名將唐淮源等。真可謂唐姓名人滿九州。
9.唐氏的起源
姓氏:唐
祖宗:唐叔虞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
郡望:
1、晉昌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長樂(今陜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2、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晉改為郡。
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后罰 ,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3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遷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 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 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占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 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 ,定居江西寧都,后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 ,閩、粵唐氏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 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