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名人的簡短成語故事
1、焚書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故: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請群臣。
當時的學官叫做博士的,有70個人參加了宴會。仆射(博士的長官)周青臣上前說了一番歌功頌德的話,大意是:過去的秦國,方圓不過千里,靠陛下您的神靈明圣,平定了海內,放逐了蠻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
把諸侯分為三十六個郡縣,人人都很安樂,沒有戰爭的禍害,可以萬世流傳。從古到今,也比不上陛下您的威德。
博士齊人淳于越對這番話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駁說我聽說殷周之王長達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自己的輔佐。現在陛下您據有四海,而子弟卻為普通人,突然有什么變故的話,沒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學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
現在青臣又當面阿諛,加重您的過錯,他不是忠臣。” 在這段話中,淳于越雖然指責了周青臣,但重點并不在此。
他實際所提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原則性的,即要向古人學習;另一個是具體的,即要分封子弟功臣。對此,秦始皇并沒有立刻發表意見,而是“下其議”,也就是把淳于越的意見交給大家去討論。
丞相李斯便在此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口號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李斯認為,歷代統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治國,并不是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時代在變,治國方法當然也要變。
他對秦始皇說:陛下您開創的大業,建立的萬世功勞,本來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說,淳于越講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當時諸侯并爭,所以用優厚的待遇招募游學之人,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頒布了統一的法令,當百姓的就應該努力務工務農,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律條文。
現在那些讀書人不好好學現在的東西,卻拿古的東西來抨擊現在,惑亂百姓。過去天下大亂,沒有人能夠把它統一,所以諸侯并起,說起話來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裝飾虛妄的話來攪亂事實,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學看作是好的,來批評皇帝所建立的東西。
現在您統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們卻還要尊私學,相互用一些不法的東西教給別人。聽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學說來議論它,進了朝廷在心里嘀咕,出了宮門又街談巷議的,夸耀皇上聽他的話來博取名聲,把奇談怪論看作是高明,率領大家說誹謗的話,像這樣下去,那么,皇上您的威信會下降,而下面就會結黨,必須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講完這些話后正式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他說:“凡是不以秦為正宗的歷史書,全燒了。
不是擔任博士官的,敢有藏詩書百家著作的,也都讓官員給燒了。有敢于在一起談論詩書的,殺了以后拋尸街頭。
用過去否定現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舉報,與他同罪。所以有專家認為焚書坑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彌天大謊,他的主人公不應該是嬴政而是李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命令下達三十天后,還不把詩書燒掉的,臉上刺字,去修筑長城。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燒,如果想要學法令,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就這樣開始了。《資治通鑒》中也有內容基本相同的記載:焚書方案是李斯策劃的,方案擬成后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準后,正式頒發焚書令,天下遂大張旗鼓燒書。
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恐怕不太公平。而且秦始皇認為,他燒的書都是“不中用者”,他已經“悉招文學方術之士甚眾,欲以興太平”。
2、逼上梁山的主人公是林沖逼上梁山的典故:豹子頭林沖,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
眾人齊聲叫好,林沖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
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趕歹徒。
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得,多有沖撞。”
說罷將高衙內擁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沖勸阻。
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高衙內逃走以后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妻。
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
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到滄州后,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
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滄州,放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
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自己的計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一個個殺掉。以后,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3、精忠報國的主人公是岳飛精忠報國的典故: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精忠報國 。她作為母教典范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岳飛十五。
2.簡單的名人的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3.名人的成語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
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
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
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4.關于名人的簡短成語故事
1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
2、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3、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4、三顧茅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官渡大戰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shù,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并因諸葛亮不答應而哭,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那年諸葛亮才27歲。
5.名人成語故事
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成語: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
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
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
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
此事被傳為佳話。 成語: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6.誰有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原為草莽,經苦讀之后,學富慢車)
聞雞起舞——祖逖(聽意思就知道了,他小時候聽著雞叫就起床讀書,很刻苦嘛~~)
鑿壁偷光——匡衡(吶,因為窮,所以~~按字面理解就是)
指鹿為馬——趙高(汗~= =~ 但他也是名人呀~)
完璧歸趙——藺相如(大家都知道吧~~)
毛遂自薦——毛遂(也是耳熟能詳的故事~~)
暗度陳倉——韓信(打仗,明修棧道,卻暗中率軍度陳倉,給項羽措手不及。)
一飯千金——韓信(韓信曾在危難時受一老婆婆一飯之恩,后功成名就,還以千金,類似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意思)
破釜沉舟——項羽 (面臨絕境,項羽反而把唯一的歸路也斷絕,激起眾人視死如歸的精神,奮勇殺敵,最終勝利)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蟬、玉環
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地球人都知道了吧)
望梅止渴——曹操(曹操行軍到一荒蕪之地,將士皆口渴難忍無法前行,曹操為激勵士氣,說此地前面有片梅林,于是眾人想象梅子的酸甜,快馬加鞭,終于走了出去)
7.20個成語故事簡短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名人的簡短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