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定不移的故事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一位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并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損壞,又能把這兩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聰明的老頭沒有話來回答。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挖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2.堅定不移的成語故事
堅定不移
典故: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并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愚公于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3.堅定不移的故事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一位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并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損壞,又能把這兩座大山上的土石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聰明的老頭沒有話來回答。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挖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
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4.簡短的成語小故事20個
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
5.鼓勵使人堅定不移的例子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后他成為當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里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郁的臉孔,心里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后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6.成語故事20個簡短
好心回答猴子撈月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看見空中掛著一個圓圓的月亮,水潭里也有一個月亮.于是,猴子們一個拉著另一個的腳,拉成一長串,掛到水面.它們還找來了葫蘆瓢,傳到最下面那只小猴.它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撈在瓢中.大家興高采烈,圍著“月亮”跳舞.一不小心,一瓢水潑在地上,“月亮”沒有了 夜郎自大漢朝的時候,西南一帶有一些附屬與漢朝的小國,其中有一個小國叫夜郎.夜郎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面積很小,只相當于西漢的一個郡那樣大小.而且那里人口稀少,土地貧瘠.但他們的國王沒有去過其他地方,所以一直以為自己的國土很大,自己同志的國家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國一次,漢朝的使者訪問夜郎,夜郎國王竟然問:“漢朝和我們夜郎國究竟哪個大?”面對這樣一個既無知又狂妄自大的人,漢朝的使者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他才好.抬頭一看,月亮依舊掛在空中.大家面面相覷,困惑不解. 自相矛盾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