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1、**朱師傅為**理發二十多年。
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并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
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2、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
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
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后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于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3、小沈陽 小沈陽的表演中,時不時總給人一種“自輕自賤”的感覺。
比如,貶低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你家猴兒哪兒買的?”輕看自己的演技,“你不是跳二人轉那個誰嗎?我看見你就有一種大海的感覺。你可別誤會啊,我暈船,一看見大海就想吐。”
如此種種,非止一端。 而在現實中,小沈陽不僅擁有出色的相貌,他的表演更是贏得了很多人的吶喊與喝彩。
2009年春晚之后,君不見大街小巷之中有多少男女老少捏著嗓子模仿小沈陽的表演?這是在舞臺表演上屈就自己,俯下身來給觀眾“逗樂子”。 4、林志玲: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愿意俯下身來,給自己“降格”,給別人“升格”。
2009年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表邀請林志玲到西安宣傳,與當地100多位經銷商一起吃飯,當一桌一桌的經銷商走到臺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時,浪琴表副總經理張正勛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著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會膝蓋微彎,蹲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眼神平視地和對方握手。“她就那樣總共蹲了八十幾次,我從來沒看到任何一個藝人這樣做!”因為策劃代言活動經常與港臺明星互動的張正勛這樣驚嘆。
林志玲用這種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詮釋了自己并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 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自吹自擂,高高在上,對每個人都保持一種“高姿態”,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才是最無實績的。
反而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時時刻刻都愿意俯下身來,摒棄高貴,和每一個人平等相待,這樣的人反而顯得高尚。
2.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
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
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
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
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
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 “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
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
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
3.名人禮儀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
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
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4.名人的關于文明禮儀的現代小故事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于杠桿、浮體比重等……
2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5.現代名人的禮儀示例兩個
**的樸素生活 **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樸的生活。
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后,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筑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事后,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眾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
自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在悼念**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莊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也。"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
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臺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臺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
"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后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么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后有人問他。
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共和國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
1928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多種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由于多年來在軍事上的杰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共和國元帥。原名劉明昭,四川開縣人。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在四川萬縣參加學生軍。從而開始了長達70年的軍事生涯。
1912年春,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年底提前畢業后被編入川軍第5師任見習排長,隨部參加了反袁世凱的“第二次革命”。
在戰火中,劉伯承因功被提升為連長。1915年12月,劉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
1916年3月,在率領部隊攻打豐都的戰斗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了重傷。由于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沒有用一點麻醉藥。
手術開始,劉伯承手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吭一聲,手術順利地完成了。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地說:“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云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從教育救國到從軍 **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
**的母親在**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干活。**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
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
六歲時**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于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
畢業后于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
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鏈接:) 孔融讓梨 孔融七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他拿了個最小的吃。家人問他,他說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應該吃最小的。
司馬防訓客 司馬防的父親由此和客人約好去郊游,出發當天等客人等了很久不見客人來就走了,客人來后得知大罵曰:“不是。
6.現代名人有關文明的事例兩個,要短的
一、李嘉誠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巨商李嘉誠常常捐資助學。
一次,他邀請汕頭大學的一批教師來港并準備親自去車站迎接。恰好此時他又接到通知,國家經貿部一位官員專程來港與他洽談生意,請他去迎接。
經過考慮,李嘉誠先生安排了別人去接經貿部官員,而自己還是去了火車站。由于火車晚點,他在車站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
汕頭大學的老師知道后感動地說:“這件事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李嘉誠先生對教育的誠心。他能舍命辦教育,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做。”
二、林語堂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英文課,一次,開學第一天,上課鐘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引頸翹首。林先生終于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
皮包裝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撐破了。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
誰知道,他登上講臺后,不慌不忙地打開皮包,只見里面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
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說到這里,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
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后我上課不點名,愿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三、董卿最近,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董卿為了便于和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交談,在3分鐘內跪蹲3次。這種采訪的姿態,被網友們稱贊。
不少人說“這一跪,跪出了素養”。素養正體現在“尊重”。
單個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個體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間的尊重,正是“人類黏合劑”中最為重要的成分。
彼此彎腰致敬時頭不會相撞,才是合適的距離,也才有真正的尊重。四、霍克霍克就任澳大利亞總理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
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
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愿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五、柯莉萍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
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
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后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于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7.現代名人有關文明的事例兩個,要短的
因小失大的應聘者 北京某大公司高薪招聘,引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競相角逐,經過一系列的挑選,剩下五人,接受最后面試。
這些人都已過五關斬六將,以為最后的面試只是走走過場而已,無甚要緊。于是他們都滿懷信心地走進經理辦公室,這時,經理說,不好意思,年輕人,我有點事要暫時出去二十分鐘,你們能等我嗎?五人異口同聲地說,當然可以。
經理出去了,在辦公室里無聊等待的他們看到辦公桌上有很多文件,便都湊過去,一摞摞地翻看,不亦樂乎。二十分鐘后,經理準時回來了,說,面試到此結束。
幾個年輕人莫名其妙,不禁問,我們還在等你呢,怎么就結束了?經理說,我出去的二十分鐘就是你們的面試時間,我們公司不需要未經人同意便隨便翻看別人東西的人,雖然你們都很優秀但是連最基本的禮節都不懂,我們不要。五人啞口,深為自己的魯莽而懊悔。
小行不檢,大過也! 福特的故事 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后,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了。
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
然后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
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
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
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這就是今天 “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
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
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
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中國禮儀代代傳 孔融讓梨敬父母 黃香暖被教育人 中國禮儀不能忘 爭做禮儀小標兵 1、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項物質,就是禮節。
——拿破侖.希爾 2、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越周到越保險。
——[英]托.卡萊爾 4、心誠氣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明]薛宣《談書錄》 5、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際使人變得完善。
——[美]喬.富勒 6、謙恭有禮,人人歡迎。——托馬斯.福特 文明禮儀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8.關于文明禮儀的名人小故事不超過50字
關于文明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孔融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拓展資料: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
9.偉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故事1.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
他一心想兼并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后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里,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
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
后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
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
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
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
沒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
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后,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干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
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
由于樂毅善于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涂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
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2 .團結友愛--心平氣和的劉銘傳清廷派駐臺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
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
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墻上的字畫。后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
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偉大的事業。
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3.勤儉自力--忍辱負重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他最初在孫權的將軍衙署做東西曹令史,后來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縣中政事。縣中連年亢旱,他開倉賑濟貧民。
勸農督桑,政績優異。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山賊騷擾,侵害百姓。
陸遜獲得準許自行招兵,深入險隘征討,一一蕩平,被升為定威校尉,屯駐利浦。鎮守陸口的都督呂蒙,計劃奪取荊州,揚言有病回到吳國的京城建業(今南京市)。
陸遜去見他,對他說:“你的防地和關羽相連,怎么不遠遠地離開?沒有適當的人接替實在令人擔心。”呂蒙說:“你說的完全對,可是我病重了。”
陸遜說:“關羽恃著勇氣慣于欺凌別人。如今建立了攻打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的大功,。
10.50字以內名人講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更要出現在行動中,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爭做新世紀、新時代的文明之星,讓文明與我們同行,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文字。”我們的一言一行,無不體現著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道德與情操。
無數事例也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就是要有高尚的情操。說到禮儀,我想起列寧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正要下樓,在狹窄的樓梯上,碰見一個正端水上樓的女工。
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列寧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你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了樓,他才下樓。
也正是列寧的良好修養和高尚道德,成就他成為一代偉人。 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現代名人禮儀簡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