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呂氏的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毀。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 光:十六國時后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并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后代理朝政。
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贊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
2.呂姓的歷史名人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毀。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
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 光:十六國時后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并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后代理朝政。
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贊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
呂 雉:單父(今山東省單縣南)人,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后代理朝政,專政達十六年之久,為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女執政者。
呂 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東南)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贊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戰中與周瑜等大破曹軍,后大敗關羽,奪回荊州,在東吳堪稱戰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呂 向: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書法家、學者,善草隸,曾參與《文選》注解。
呂 坤:寧陵(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學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
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 棺戮尸,著述焚毀。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呂洞賓: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一說陜西省人,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稱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
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并讓他們
編著有《呂氏春秋》。
呂蒙正:河南洛陽人,北宋名臣,太平興國進士第一。以敢言著稱,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薦
3.呂氏祖先歷史
呂姓起源主要有三支: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的裔。
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岳,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四岳,指堯舜時的四方部族首領。
呂,古國名,在今河南南陽西。周宣王時,呂改為甫國。
春秋時,被楚國所滅。該國君的后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呂”作為姓氏。
2、春秋時晉國魏氏呂錡的后代,改為呂氏。 3、出自鮮卑族。
代北復姓中有比丘氏、副呂氏、叱呂氏,后魏時改為呂氏。后周時,三字姓俟呂陵氏,均為呂氏。
參見《通志·氏族略》。 呂姓家譜介紹 周朝時,呂姓就有譜牒存在并流傳后世。
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利用這些資料,在著《齊太公世家》時將齊國自始祖太公呂尚到康公呂貸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時,呂尚后裔呂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
大防先輩為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后遷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官居左光祿大夫,宋哲宗時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號稱賢相。后大防遭彈劾被貶,死于江西信豐縣,遷葬于廣東潮州海陽縣(今澄海縣)上華鎮呂厝村,廣東呂氏宗親會在修族譜時尊呂大防為始祖。
臺灣呂氏宗親會所制族譜,尊呂尚為呂氏遠祖,常有呂氏后裔來衛輝拜祭。 現在呂氏族譜,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蘇常州市)《呂氏宗譜》 呂贄庭光緒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屬浙江)《呂氏宗譜》 呂銘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屬安徽)《呂氏續印宗譜》 呂賢銘纂修,共十四卷,民國六年(1917年)鉛印。
北方呂氏家譜: 新安(今屬河南)《呂氏宗譜》 呂錫祥、呂鳳歧纂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復印。 此外,還有: 《呂氏宗譜》 呂秋泉、呂培成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 《呂氏族譜》 纂刻者姓名不詳,民國初年刻本; 《呂氏重修宗譜》六卷,卷首一卷,呂光琦纂修,民國十年(1921年)鉛印。
4.歷史上的呂姓名人
來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后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后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后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二、遷徙分布
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后,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后,遺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后子孫有在陜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范,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后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廣東等地。自清代順治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陽和臺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堂號】1、"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2、"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郡望】
1、河東郡:秦時置郡。此支呂氏,為春秋晉國大夫呂锜之后。
2、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縣呂氏著稱,其開基始祖為呂謙。
3、東平郡:漢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張(今谷陽)呂氏著稱,大概為呂尚19世孫康公呂貸之后。(有一支在東平縣呂家廟)
4、金華縣:東漢設長山縣,隋改金華縣。此支呂氏為淮南壽縣呂氏分支。
5、晉江縣:唐時置郡。
6,浙江新昌縣。共尊唐呂延之為始祖。
四、家乘譜牒江蘇:
塘洋呂氏族譜十卷、白沙圩呂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呂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余姚新河呂氏家乘十二卷附錄一卷、余姚呂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貴門呂氏宗譜十卷、東陽象岡呂氏宗譜二十二卷。廣東:嶺南呂氏家譜一卷、潮州呂氏族譜一卷。四川:呂氏世譜、呂氏族譜不分卷、呂氏宗譜一卷南渡呂氏族譜十二卷、河東呂氏譜、呂氏族譜、河東呂氏支譜二卷、呂氏重修族譜二卷。
五、歷史名人呂留良:明末清初人,號晚村。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識。雍正十年因曾靜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毀。學宗程朱,特別表揚朱熹的種族思想。呂 布:東漢末年名將,善弓馬,力大無窮,時稱"飛將",封溫侯,割據徐州,為一代梟雄。呂洞賓:號純陽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呂 光:十六國時后涼(建都今甘肅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呂不韋: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門下曾有賓客三千,并讓他們編著有《呂氏春秋》。呂 雉:漢高祖皇后,人稱呂后。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后代理朝政。呂 蒙:三國時東吳名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贊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
5.呂姓的來歷
呂姓,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從一開始,便表現不同凡響——《辭海》對于呂字的解釋,便是引用呂姓始祖大岳的典故,這個典故,是《說文》呂部上所說的:“昔大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
呂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認的呂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呂之臣”,后來就被封為呂侯,子孫也自此以呂為姓,歷代繁衍下來。這位呂侯大岳,根據《姓纂》的記載,是炎帝姜姓之后。
呂姓出自姜姓,是根據國號而來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歷史上屬于炎帝的后代。相傳,炎帝的裔孫伯夷在帝堯時負責制訂禮法,管理四方諸侯,號稱“太岳”。
至大禹時,他又以幫助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今河南南陽縣西部一帶建立呂國。經夏、商、周三代,呂國都是諸侯國之一,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楚國滅掉,呂國貴族也從此姓呂。
周代還有一個呂國,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歷史上稱為東呂,春秋初期被宋國吞并。在文獻上記載最早的呂姓人物中呂尚就是姜子牙,號太公望,后來因為輔佐周武王滅商,被封在齊國,作為齊國的始祖。
以后世代相傳,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遷到海上。南陽呂國、新蔡呂國在春秋初滅亡后,子孫都以國為姓,和齊國呂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呂姓的三大主流。
呂姓遷移頻繁,所以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被消滅以后,一部分的遺民遷到現在的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以后,遺民主要分布在現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
齊國呂姓散居在韓、魏、齊、魯之間,他的子孫主要在現在的陜西、甘肅一帶發展繁衍。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在現在的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
南北朝時,現在的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都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遷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來又有一部分移居廣東。
此外,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史稱呂錡琦,他的后代也以呂為姓。北魏時,有鮮卑人姓叱呂氏,在魏孝文帝時被改姓呂。
數年后,北周時期的少數民族俟呂陵氏也被改姓呂。盡管上述三支呂姓后來的發展不及三大主流呂姓,但也都是天下呂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 發展 呂姓得姓以后,很早就從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影響重大的姓氏。特別 是商朝末年,出自呂侯伯夷之后的呂尚(又稱姜尚、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中興,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齊,建齊國,使呂姓歷史進入一個輝煌時期。
后來,呂尚的子孫在齊國十九傳至齊康公呂貸,國家被田和篡奪,族人遷居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后來便在當地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漢初,呂青佐漢高祖開國有功,封陽信侯,其后世居河東,被稱為呂姓“河東”望。
至于“東萊”、“著存”,一為郡望,一為堂號,在呂姓中同樣有廣泛影響。呂姓人所創造的文化也極具特色,值得一提。
如戰國時呂不韋“一字千金”,三國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以及與唐代呂純陽有關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諺,無一不由呂姓人而來。 ■ 名人 呂姓名人,歷代不絕。
如戰國時有秦國宰相呂不韋,漢代有漢高祖呂皇后,三國有名將呂布、呂蒙,十六國有后涼開國君主呂光,唐代有哲學家呂才、道家祖師呂純陽(洞賓、呂祖),宋代有宰相呂蒙正、名臣呂端、呂大防、呂惠卿、呂公著、呂夷簡、學者呂大臨,南宋有詩人叫呂本中,哲學家、文學家祖謙;明代有畫家呂紀,戲曲理論家、作家呂天成;明朝和清朝之間,有思想家呂留成;近現代有史學家呂思勉,建筑師呂彥。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呂姓居于第40位。
6.請問呂氏的歷史
⒈ 惡名呂雉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因為她一有氣魄,二有政績。
在中國歷史上,喜歡玩玩權力、搞搞政治的女人為數不少,皇家宮廷中總是不乏一些熱衷于干預朝政的女人。但真正玩出點名堂搞出點氣候的,擇其要者,不過如呂雉、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寥寥兩三個而已。
呂雉可以說是兼有武則天和慈禧太后的作為,因為她在兒子惠帝在位期間,整整七年都在與慈禧太后一樣“垂簾聽政”,等到惠帝去世,她就正式與武則天一樣“臨朝稱制”。什么叫做“稱制”?在古代,皇帝之言一曰“制書”,一曰“詔書”。
比如圣旨前面總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字樣。“稱制”實為天子的特權。
呂雉稱制,也就是掌天子之權、行天子之事。所以呂雉雖然不曾擁有皇帝的名義,但她實際上已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的女皇帝。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她列了一個《呂太后本紀》,甚至用“高后”紀年,而那個“有名無實”的漢惠帝,司馬遷反倒不愿勞神費力為他作傳。要做到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人,成為這樣一個改變歷史的“有實無名”的女皇,沒有宏大的氣魄能行嗎?在呂雉垂簾聽政和臨朝稱制的15年之中,天下安定,戰亂不起,盜賊不生,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簡直就是一個歌舞升平的時代,幾乎可以與杜甫《憶昔》中所描寫的“開元盛世”相提并論。
《史記·呂太后本紀》說:漢惠帝和呂太后在位時,黎民百姓脫離了戰國時期的戰亂之苦,君臣都希望在“無為”的原則下休養生息,所以漢惠帝垂衣拱手,呂太后代行天子職權,不出門戶而發號施令,天下安然無事。刑罰很少使用,而罪犯卻越來越少。
老百姓一心務農,自然也就豐衣足食了。像這樣的一個既有宏大氣魄又有良好政績的太后,照常理說,應當被譽之為天縱奇才、英明神武,應當被視之為“圣主”、“明君”。
不過呂雉可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實際上,甚至在她尚未去世之時,呂雉就已經背上了邪惡之名。
這惡名,當她在世時便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令她身邊的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她去世之后,則有如附骨之俎,無從擺脫,令她千秋萬代永世不得翻身。兩千年多來,中國歷史對呂雉的評價一直是固定不變的;漢代以降,對呂雉進行筆誅口伐聲討的文字歷代都有所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呂雉幾乎已經成了邪惡的代名詞。
這是什么緣故?是因為呂雉的“獨裁”么?但是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帝王,沒有一個不是獨裁者。是因為呂雉的“篡權”么?但是中國歷史上的所有開國皇帝和為數不少的野心家,也都是篡權者。
為什么那些獨裁者和篡權者都可以逃脫譴責,而唯獨呂雉卻無法避免?這種奇怪之極的事情大約有三個原因:性別、姓氏、性格。首先是由于呂雉的性別。
呂雉是女人。盡管中國的男人不見得各方面都比女人強,事實上懦弱無能一如女子的男人還多如牛毛,但是越是無能的中國男人似乎就越是看不起女人,而越是能干的女人似乎就越是被中國男人所非議。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女人就只能是男人的天然的附庸和工具,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天經地義的秩序。因此,牝雞司晨、女人亂政乃是中國傳統觀念中最為深惡痛絕的現象之一。
其次是由于呂雉的姓氏。呂雉姓呂。
這是打娘胎里就注定了的。不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妻從夫姓”、“夫唱婦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設計出來的天經地義的人倫秩序。
現在這個名為“呂雉”的女人,居然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想要反過來把劉氏的江山改姓為“呂”,這豈非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行為?第三是由于呂雉的性格。呂雉的性格一方面是“剛毅”。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女性形象大相徑庭。在漢語中,“女強人”至今還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
呂雉的性格還有一方面是“狠毒”。古往今來,偉大的政治家少有不狠毒的,但是,人們也許能夠接受男人的狠毒,卻不能容忍女人的狠毒。
更為無法容忍的是,呂雉的心狠手辣幾乎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女人?她的一生都有哪些作為?她究竟是如何背上惡名的?《史記·呂太后本紀》說:“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佐高祖誅大臣”毫無疑問乃是呂雉的專長,韓信、黥布(即英布)、彭越被誅,呂雉都參與其事。至于“佐高祖定天下”一般說來是將士謀臣們干的事情,好像與呂雉無關。
但是不然。呂雉自有她的獨特方式來輔佐劉邦。
呂雉進入歷史的視野,是她和劉邦有了聯系之后。呂雉的父親呂公,跟沛縣縣令有些交情,經常到沛縣做客,后來為了躲避仇人,干脆把家也搬到沛縣來了。
本縣的豪紳和官吏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照例都去送禮祝賀。一般的小吏送禮金都不滿一千錢。
劉邦當時是沛縣的小小亭長,氣派卻著實不小,明明身上不名一文,卻偏偏要在名貼上寫著“賀禮一萬錢”。名貼遞了進去,呂公看了大吃一驚,趕緊到門口迎接,一見到劉邦的相貌,頓時肅然起敬,領他到堂上去坐。
劉邦也不謙讓,自己就徑直坐了上座。酒宴結束時,呂公將劉邦留下,說:“我年輕時就喜歡給人看相,一生閱人無數,卻從未見過像你這樣的貴相。
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希望你好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