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美術手工展解說詞
準備:名畫課件,幼兒繪畫工具。
活動過程:
1、與幼兒回憶畫過的人有哪些樣子。
2、演示名畫《大碗島的星期天》,引導幼兒欣賞:
(1) 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
(2) 這些人在干什么?他們有些什么樣的姿態?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3) 這是什么季節?你能猜出他們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風光?
(4) 從畫面上你能看出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
(5) 畫面上用了哪些線條?這些線條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覺?
(6) 畫家畫這幅畫用了哪些顏色?這些顏色在畫面上是怎樣安排的?
(7) 畫家是怎么安排畫面的?(前面畫了些什么?后面畫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樣大嗎?哪個看上去更清楚些?為什么?)
(8) 看完整幅畫后,你感覺怎么樣?給這幅畫起個名字。
(9) 教師配樂朗誦解說詞,讓幼兒充分感受這幅畫的意境。
3、讓幼兒模仿這幅畫的構圖方式繪畫〈〈快樂的秋游〉〉。
附解說詞: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了風景優美的大碗島,這里有綠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樹林,蘭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靜靜流淌著,河面上蕩漾著幾葉小舟;這里有各色各樣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們有的坐著輕聲交談,有的躺著休息,有的在河邊釣魚,有的在悠閑地散步……我躺在這片嫩綠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軟的地毯上,舒服極了;我閉上眼睛,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從樹枝上傳來小鳥動聽的歌聲,人們隱隱約約講話的聲音,河面上小船劃過水的聲音……陽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媽媽的手輕輕撫摸我的臉,我還聞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極了,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遠逗留在這里。
活動觀察記錄與反思:
這幅名畫所傳遞的信息非常豐富,因此在欣賞活動中幼兒的對話也很精彩,特別是在分析這幅畫的構圖時,幼兒找到了許多的對比關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顯、遠的人模糊,明暗的對比,(人物)高矮的對比,多少的對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細對比,胖瘦對比,直線(地平線)與曲線(河岸線)的對比,綠色和紅色的對比……孩子們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真令我嘆服!
到目前為止,幼兒已進行了六次的名畫欣賞活動,開始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有的幼兒還只停留在對作品某一個細節的注意,有的能較好地描述畫面,有的能對作品進行形式分析(即造型、色彩、構圖的分析),有小部分的幼兒甚至能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因此,在欣賞活動中,有的幼兒只能維持很短時間的注意,有的幼兒卻能自始至終保持很高的熱情,實現積極的互動。怎樣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相應的指導,是我在以后的欣賞活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的:
1、通過欣賞名畫,讓幼兒感受美,并能用較豐富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2、讓幼兒模仿畫面的構圖、造型,從而掌握繪畫中的一些技巧。
2.誰有一片美術作品的解說詞呀,本人目前非常需要,大家幫幫忙
大地異相——于會見[大地系列]油畫作品展
大地景象的變化也是一部人類介入自然的歷史,因此,藝術史中的風景畫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特殊的斷代史,不同年代的畫家觀察和思考所處變化,完成了無數歷史景象的片斷,從這個角度看,西方文化體系中的風景畫,雖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不同,但也呈現著史詩般的意義。
評價于會見的油畫作品,也可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他不僅觀察記錄了中原大地的風景變遷,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大地異相的吃驚和憂慮。他埋頭畫畫的十幾年間,有綠色麥苗的田野不見了,隆隆的推土機像一個怪物在黃土上橫沖直撞,將土地拉得滿目瘡痍,鳥找不到歸巢,作為人類思想和信仰象征物的塔在蒼涼的大地上顯得怪異,很顯然,他的作品中呈現的深深不安,折射了這一時期人類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荒謬性。他為了強調這種“異相”的荒謬,提示般的強行介入了一只看上去非常不祥的大鳥,似乎象征了產生種種不適的“現代”的黑的惡的力量。
這景觀其實是人的作品。無須贅言,風景中的精神歷來都是人的映照,于會見清楚這一點,他的作品中常見的隱隱約約的人,往往都是含義不明的“丑角”,夸張的動作令人可笑,表演般的動態顯得生硬,反襯了風景的悲涼。因為畫家最終意識到,現實的風景雖然遭到了一代人的破壞,但于生生不息的大地而言,仍然是渺小的、暫時的,滄海桑田,終將復合到混沌和自然狀態。人的痕跡不過是一種歷史的書寫,成為時間的片斷。
3.幼兒園鄉土美術特色解說詞
新《綱要》頒布以來,諸城市幼兒園積極貫徹《綱要》精神,努力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著力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研究,在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濃郁的鄉土特色”。
近年來,諸城市教育局把區域活動的開展作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來抓,在全市幼兒園開展了有農村特色的區角設置活動,錄制、編寫并下發了《諸城市農村區域活動》和《幼兒園活動區角的設置》等資料,推動了基層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孩子充滿魅力,該市幼兒園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了有農村特色的區域活動,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師們在選擇活動區材料時,盡量從農村具體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當地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設計出了具有農村教育特點的區域活動內容,如社會活動區設計“農貿市場”,種植區設計“農業蔬菜基地”;認知區有由大到小的種子粘貼、蔬菜和水果的分類;美勞區有麥管制作、土布繡花等等。 在活動時,她們還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活動區,進行自主活動,挖掘了孩子潛在的創造能力,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區的主人,激發孩子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充分體現了活動區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培養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發現和探索的精神,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活動中鄉土材料、廢舊物品的應用既為幼兒園節省了一筆昂貴的開支,又給了孩子一個燦爛多彩的童年。我們何樂而不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美術器材室解說詞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