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樂府詩集有哪些短小的詩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悲歌》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薄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2.五首樂府詩,短一點的
不好意思,樂府詩集都是很長的,我這里提供了一些。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 人多疑其不確)。
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合為一 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
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 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 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辭海》1989年版) 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之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之十六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 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 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目希〕。
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之十八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3.樂府資料 要簡單一點的
近體樂府
教師CN(*)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倡導網絡文化,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果我們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關權益,請即時與我們聯系,請注明網址及文章,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感謝您的合作!
轉載聲明:如果您要轉載本站文章,請載明出處“教師CN”。
特別聲明:教師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師CN同意方可轉載,請與我們聯系,經允許后再行轉載。
先秦時期,詩都是配合樂曲吟唱的歌辭(詞),所以詩即是歌。從其意義來命名,稱為詩;從其聲音來命名,稱為歌。 不配合音樂而清唱的,
稱為"徒歌",或曰"但歌"。漢武帝建置樂府以后,合樂吟唱的詩稱為"樂府歌辭",或曰"曲辭"。后世簡稱"樂府"。從此以后,"詩"成為一種不配合音樂的文學形式的名詞,與"歌"或"樂府"分了家。
魏晉以后,詩人主要是作詩,也為樂曲配詞,到了唐代,古代的樂曲早已失傳,或者不流行了,詩人們雖然仍用樂府舊題目作歌詞,事實上已不能吟唱。這時候,"樂府"幾乎已成為一種詩體的名詞,與音樂無關,于是就出現了"樂府詩"這個名稱。初唐詩人所作"飲馬長城窟"、"東門行"、"燕歌行"等等,都是沿用古代樂府題目(曲名)擬作的歌辭,事實上是樂府詩。而不是樂府,因為它們都無樂譜可唱。
盛唐詩人運用樂府詩體,寫了許多反映新的社會現實的詩,但他們不用樂府舊題,而自己創造新的題目,例如杜哺的"兵車行"、"麗人行"和"三吏""三別"等,這一類的詩,稱為"新題樂府"。后來,白居易就簡化為"新樂府"。新樂府也還是一種詩體,而不是樂府。
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唐代詩人集中的所謂"樂府",幾乎全不是樂府,而是樂府詩。有許多真正配合音樂而寫的絕句和五七言詩,例如"涼州詞"、"簇拍陸州"、"樂世"、"河滿子"等,卻從來不被目為樂府,而隸屬于絕句或長短句。
4.《樂府詩集》中有哪些名篇
1、《江南》——漢代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2、《上邪》——漢代佚名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譯文:上天啊,我渴望與你相知相惜,長存此心永不褪減。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見,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紛飛。除非天地相交聚合連接,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3、《長歌行》——漢代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4、《陌上桑》——漢代佚名
節選原文: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譯文:太陽從東南方向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小樓。秦家有位美麗的女兒,自家取名叫羅敷。羅敷善于采桑養蠶,有一天在城南邊側采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鉤籠。頭上梳著墮馬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
行人見到羅敷,就放下擔子捋著胡須注視她。年輕人看見羅敷,禁不住脫帽重整頭巾。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田;以致于農活都沒有干完,回來后相互埋怨,只是因為貪看了羅敷的美貌。
5、《孔雀東南飛》——漢代佚名
節選原文: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譯文:孔雀朝著東南方向飛去,每飛五里便是一陣徘徊。“我十三歲就能織出白色的絲絹,十四歲就學會了裁衣。十五歲學會彈箜篌,十六歲就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傷悲。你既然已經做了府吏,當然會堅守臣節專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們見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漸疏稀。”
“每天當雞叫的時候我就進入機房紡織,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機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還故意嫌我緩慢松弛。不是我紡織緩慢行動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婦難做公婆難服侍。我已經受不了你家這樣的驅使,徒然留下采也沒有什么用處無法再驅馳。你這就稟告公公婆婆,及時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樂府
5.急需樂府詩集簡介簡單點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后,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
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
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
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
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6.《樂府詩集》的樂府詩是什么意思
漢代樂府詩 定義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云”。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
魏晉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
唐代指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宋元以后也稱詞,曲為樂府。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并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后,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于《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并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并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于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于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新樂府
新樂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初唐樂府詩 ,多襲用樂府舊題,但已有少數另立新題。這類新題樂府,至杜甫而大有發展,“即事名篇,無所依傍”。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也都有新題樂府之作。他們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貞元、元和年間,社會危機進一步暴露,一些有識之士對現實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希望革除弊端,中興王朝。反映在文壇上,便出現了韓愈 、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元和四年(809) ,李紳首先寫了《新題樂府》20首(今佚)送給元稹。元稹和作了《和李校書新題樂府》12首。后來白居易又作《新樂府》50首,正式標舉“新樂府”的名稱。這樣,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拉開序幕。作為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并不限于寫新題樂府,也有古題樂府。但雖用古題,卻能創新意,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