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27篇在初中課本以外的課外 ,簡短文言文加翻譯. 謝了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 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一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派錦繡風光。
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之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
大家吟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未盡興,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
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詩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 1.陸游筑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選自《渭南文集》 譯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
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志·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于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
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后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里浸好幾次。后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
2.初中課外文言文及翻譯(越短越好)
1.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2.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引種植之不可已出。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譯文】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后,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一年的計劃,不如種谷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
3.月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①攘:竊取,偷。 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
譯文: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說:“那就讓我少偷點,每個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對的,應該馬上停止,為什么還要等來年?
3.初中課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聰慧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
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
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文化常識】文學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
因富于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后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么? 4、默寫《七步詩》。 鮑子難客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
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
⑥囋:叮咬。【文化常識】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于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和 ②亦 ③并 ④類 2、翻譯: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曹紹夔捉“怪”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
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
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
僧苦問其所以,紹夔云:“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
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鐘:寺廟里開飯的鐘。
④律合:指頻率相同。【文言知識】說“彼”。
“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
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
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慚愧嗎?【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
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
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
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于日后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
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
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 解縉敏對解縉嘗從游內苑。
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后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
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
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
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識】說“卿”。
“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
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
上文“。
4.初中文言文簡短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注釋 荊宣王——就是楚國的國君楚宣王。他是楚肅王的兒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國當是中原一帶的各個諸侯小國家。 昭奚恤——人名,楚國當時著名的將領。
江一——人名,魏國人,很有智謀,當時在楚國做事。 長——音掌,長官,首領的意思。
然——就是這個樣子,(回答)“對”的意思。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注釋 黔——音錢,就是黔州,在現今貴州省境內。 龐然——龐,音旁,龐大,形體或數字很大。
龐然,身體高大的樣子。 應應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駭——音害,驚駭,就是恐懼的意思。 遁——音盾,逃遁,跑開、逃避的意思。
搏——音脖,搏斗,就是雙方對打。 狎——音狹,表示親近但態度放蕩、不莊重。
踉——音狼,踉蹌,亂步行走的樣子。 喊——老虎跑哮、大叫的聲音。
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東集》。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
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
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釋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
后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短——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動詞用,就是請的意思。 儐者——儐,音賓。
儐者,就是專門辦理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臨淄——淄,音資。
臨淄,地名,古代齊國的都城,在現今山東省。 閭——音驢,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人家編為一閭。
三百閭,表示人口眾多。 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踵——音種,就是人的腳后跟。 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里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就是不賢,沒有德才的人。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么、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
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西漢人劉向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5.求一個簡單點的初中課外文言文
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錯①以銀碧,垂翡翠之綸②,其持竿處位即是③,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節選自《太平御覽》)
【注】①錯:鑲嵌。②綸(lún):釣魚繩。③是:正確。
1.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以桂為餌 B.皆以美于徐公
C.錯以銀碧 D.醒能述以文者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
(2)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3.讀了這則寓言,你受到什么啟發?
譯文:魯國有個人喜歡講排場。釣魚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黃金做成魚鉤,上面還鑲嵌著雪亮的銀絲和碧綠的寶石作為裝飾;他用翡翠鳥的羽毛捻成細線,用噴香的桂木作為魚餌。他的釣魚竿是最高級的,他釣魚時選擇的位置和擺出的姿勢都很講究,但是釣到的魚卻寥寥無幾。 做事情要講究實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1. 答案:B
2. 答案:略
3.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講究實效。
6.求10篇初中課外文言文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一) 浦口區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趙襄主學御》 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④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速臣,先則恐逮于臣。
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導讀: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
注釋:①趙襄主:趙襄子。御:駕車。
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
③易:更換。后: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后。
④調:諧調。⑤誘:引導。
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 ) 2、術未盡也( ) 3、先則恐逮于臣( ) 4、夫誘道爭遠( ) 二、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于馬? 你認為趙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ī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孤竹:古國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
③掘:挖。 解釋加點的詞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譯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文中故事是成語 的來歷,現比喻 參考答案: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一) (一)、趙襄主學御 全文譯文:趙襄主向王子期學習駕車,學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駕車比賽,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說:“你教我駕車,沒把技術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說:“技術是全教給你了,但你在使用時出了錯誤。
凡是駕車賽馬,最要緊的是馬套在車上舒適安順,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現在您落后時想趕上我,領先時又怕被我趕上。
實際上趕馬上路,遠途競賽,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么和馬相諧調呢?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窮盡 3、被 4、發語詞 二、1、技術已經全教給你了,(但你)在使用時出了錯。
2、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3、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么和馬相諧調呢? 三、駕車講究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趙襄主卻將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贊成。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
(二)、老馬識途 全文譯文: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
于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后面,終于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馬識途 有經驗, 能帶領新手工作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二) 浦口區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學者有四失》① 學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③,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釋: ①選自《禮記·學記》。②失:過失,缺點。
③失則多:意思是,失之于學得過多。④止: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或失則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則易 _______________ (4)、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與其他三項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雖與之俱學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學而時習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
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矣?” 注釋: ①緇衣:黑色的衣服。
②猶是:像這樣。③使:假使。
閱讀訓練 1、下面加點的“之”用法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 A、楊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蓮,花之君子者也 D、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緇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猶是也 3、翻譯句子。
(1)、。
7.求《初中課外文言文100篇(閱讀精編)》的29~50的譯文和答案
【原文】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
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3辨慧:能說會道且聰明伶俐。未知所況:不知道如何來描述。
【文化常識】
“太后”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后”),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答案】
1. ①皇帝命令;②認為與眾不同
2①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 ②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彎月。
【譯文】黃琬小時候聰明,祖父黃瓊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發生日食。京城看不見日食情況,黃瓊把聽見的情況告訴皇上。皇太后招他問日食遮了多少。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黃婉當時7歲,在旁邊,說:“為什么不說日食剩下的像剛出來的月亮?”黃瓊大吃一驚,就按照他說的回答皇太后,認為極其與眾不同。
8.急需10篇初中課外文言文(除人教版的全部文言文)
你好! 這里有60篇,自己可以下載。
1.趙襄主學御》 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
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④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
今君后則欲速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導讀: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注,目標明確。 注釋:①趙襄主:趙襄子。
御:駕車。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
②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③易:更換。
后: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后。④調:諧調。
⑤誘:引導。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全文譯文:趙襄主向王子期學習駕車,學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駕車比賽,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說:“你教我駕車,沒把技術全教給我。”
王子期回答說:“技術是全教給你了,但你在使用時出了錯誤。凡是駕車賽馬,最要緊的是馬套在車上舒適安順,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現在您落后時想趕上我,領先時又怕被我趕上。實際上趕馬上路,遠途競賽,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么和馬相諧調呢?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2.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ī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孤竹:古國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全文譯文: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
于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后面,終于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3.、《學者有四失》① 學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③,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釋: ①選自《禮記·學記》。②失:過失,缺點。
③失則多:意思是,失之于學得過多。④止: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學者有四失》 譯文:學習的人往往有四個方面的缺點,教育者必須知道(它)。
人們學習,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多(而不去實踐),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少,有的缺點是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缺點是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這四種人,心里各有不同。
(教育者)知道了他們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補救其不足。做教師的,就是要發揚(他們)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點的啊。
4.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
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矣?” 注釋: ①緇衣:黑色的衣服。
②猶是:像這樣。③使:假使。
楊布打狗》 譯文:楊朱的弟弟叫布,他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天下雨了,他脫去白色的衣服,穿著黑色的衣服回家來。
他家的狗不知道,沖上來對他狂叫。楊布很生氣,準備打狗。
楊朱勸阻說:“請不要打它啦,你也會像它這樣。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嗎?” 5.、《魯人曹沫》①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
莊公好力②。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
魯莊公懼,乃獻遂邑③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④而盟。
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⑤,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①這里所選的是《史記》中《刺客列傳》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歡勇士。
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東寧陽縣。
④柯:齊邑,今山東陽谷縣阿城鎮。⑤快:快意。
譯文: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勇力侍奉魯莊公。莊公喜好勇士,曹沫為魯國將軍,與齊國作戰,三戰三敗。
魯莊公害怕了,就獻上遂邑這塊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為將。 齊桓公答應和魯國在柯地會盟訂約。
桓公與莊公已經在壇上訂了盟約,曹沫手持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左右沒有人敢動手,問道:“你想干什么?”曹。
9.初中課外文言文翻譯10篇
1.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駕車的人)之妻從門間而窺。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妻觀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為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譯: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
丈夫問是什么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于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
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仆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了。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
后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
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
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
遂溺死。譯: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船上的人紛紛游水逃生。
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
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糊涂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于是淹死了。
3. 饒州自元豐末,朱天錫以神童得官,俚俗爭慕之。小兒不問如何,粗能念書,自五、六歲,即以次教之五經,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
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錢若干,晝夜苦之。中間此科久廢,政和后稍復,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于中也。譯: 北宋元豐年間,饒州朱天錫因為(有)神童(的美譽)而得到了(一個)官職,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
小孩無論怎么樣,大概能念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里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為了讓他們專心讀書)。
在這期間童科一度被廢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復后又逐漸恢復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間便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都不是讀書的料,苦讀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過)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
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費。"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譯: 有個要出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給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暴漲了十倍。5. 邴原舊能飲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步負笈,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干。
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
今當遠別,因見貺餞,可一飲宴。”乃共坐飲酒,終日不醉。
譯: 邴原從前很能喝酒,自從出門游學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負著書箱,面對艱苦一直堅持下來,到了陳留向韓子助學習,到潁川 便師從陳仲弓,在汝南則結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則親近盧子干。分別的時候,師長朋友以為他不會飲酒,拿了米肉來為邴原送行。
邴原說道:“我本是會飲酒的,但怕耽誤了學習,就戒掉了。今天就要遠別了,又是餞行,可以喝上一次。”
于是和大家一起飲酒,喝了一天都沒醉。6. 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
行十余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余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譯: 李廣派遣衛尉做將軍,出雁門關抗擊匈奴,匈奴軍隊龐大,把李廣的軍隊打敗了。活捉了李廣。
匈奴單于一直聽說李廣賢德,有命令說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帶來。匈奴騎兵捉到李廣的時候李廣正生病,于是匈奴騎兵就把李廣用網裝起來,讓他臥在網中,并將網栓在兩馬之間。
行進了十幾里之后,李廣裝死,偷瞄到旁邊有個匈奴男子騎。
10.短篇初中的課外文言文有注釋(不少于十個)有翻譯,有啟示或人物性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原文字詞義注釋: 1.伐:討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后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
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于 14.以:憑借 15.陽:山之南水之北 16.陰:山之北水之南 17.蟻壤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處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xi)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20.圣: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
..為難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 師于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23.過:過錯 24.得:找到 25.孤竹:古國名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
于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蟻封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編輯本段故事寓意,啟示: 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不是嗎? 《幽王擊鼓》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天義》 幽王與諸侯約: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
人喧馬嘶,褒姒視之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
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驪山之下,為天下笑。本段注釋 : ①周宅豐、鎬:西周的都城在豐、鎬一帶(今陜西長安縣內)。
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數民族。
③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④褒姒:周幽王的寵妃,后立為皇后。 ⑤即:如果 ⑥當:同嘗,曾經。
⑦麗山:今陜西臨潼東。 ⑧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謚為“幽” ⑨說:通“悅”,高興 ⑩宅:居住,這里指處于本段譯文 周朝定都酆、鎬,接近西戎人 (所以周王就)與諸侯約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邊擺放戰鼓,(鼓響的時候)遠近都能聽到,假如戎人來到(豐鎬),擊鼓相告,諸侯的兵馬都來救天子。
戎寇曾經侵入,幽王擊鼓,諸侯的兵馬全都來到,褒姒非常高興,對這情景感到歡喜。幽王想讓褒姒笑起來,于是幾次擊鼓,諸侯的兵馬幾次來到而沒有見到戎寇。
到了后來,戎寇真的到了,幽王擊了鼓,(可是)諸侯的兵馬沒有到來,幽王死在驪山之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因為沒有敵人的時候的錯誤,導致了真正敵人到來的時候失于防御啊!編輯本段周幽王及其他 周朝分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
姓姬,名宮涅,因為生前昏庸,死后被謚為“幽”,故稱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后,都要根據他生前的業績行事、品德好惡給他一個謚號。
如周朝開國君主姬昌,治國有功,故謚為“文”,也稱周文王。又姬發,因滅商朝,武功卓著,故謚為“武”,世稱周武王。
又,隋朝楊廣,因生前殘酷暴虐又陰險,故死后謚為“煬”,世稱隋煬帝。道理∶自古以來,凡有所成,善為人者必為誠信之人。
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諫,以信義為本,不食前言,取信于天下,終為春秋五霸之首;晉文公言出必隨,退避三舍,取信于諸侯,終成一世霸業;商鞅城門立木,法令行于天下。
他們之所以成功,能有所作為,言而有信是誠信的關鍵因素。當然歷史上也不乏言而無信,失信于人,終至亡國的反面教材,最典型的莫過于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周幽王為討愛妃一笑,一次次點燃烽火,戲弄諸侯,久而久之,失信于諸侯,終于亡國。周幽王拿誠信開玩笑,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編輯本段啟示 我們應該培養誠懇待人的良好品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初中課外文言文部編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