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的來歷10字
、漢字的起源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就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符號用來記事,以后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于圖畫,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或“圖畫文字”。后來圖畫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象形的漢字。
二、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現代漢字。隸書的出現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2.一個漢字的來歷 10幾字
冰,會意。從仌,從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體積增大,表面上漲(上拱)形。《說文》:“凍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變成。從“仌”從“水”的會意字,于是“仌”就專用作部首。本義:水凍結而成的固體。
冰,水堅也。——《說文》
履霜堅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詩·邶風·匏有苦葉》
冰者,陰之盛而水滯者也。——《漢書·五行志》
冰,水為之。——《荀子·勸學》
在,形聲。小篆字形。從土,才聲。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義:存活著,生存,存在。
在,存也。——《說文》。按,字從土,與坐同意。
見龍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遠游。——《論語·里仁》
又如:
戴,增益。《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戴,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田共”,“土戈”亦聲。“土戈”指像軍隊方陣一般整齊劃一的田地。“田共”本義指“兩家或多家共有的田畝”、“共田”。“土戈”與“田共”聯合起來表示“處在軍陣般整齊劃一的公私田畝包圍之中的共田”。
本義:產生額外收益的田畝。
引申義:三種性質的田畝所生產的谷物的運輸方式:肩挑的是公糧;手捧的是私糧;頭頂的是幾戶人家平分的額外糧食。
再引申義:用頭頂物(走路)。加于頭頂。
說明:古代存在三種性質的田畝:私田,相當于今日的自留地、口糧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政府所有的田地,由農民無償耕種,所產糧食歸政府糧倉收儲;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屬于兩戶或多戶人家,由這些家庭合力開墾和耕種,所得收益在這些人家之間平分。這種田畝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說文》所說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3.漢字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1、考古發現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勞動。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說過即逝,無法保存。
而且受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局限,空間穿透力小,影響范圍有限。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后期的屬于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2、結繩記事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3、契刻記事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
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
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4、圖畫文字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
人們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5、倉頡造字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擴展資料:漢字演變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1、甲骨文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 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2、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
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幣、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
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字。
4.簡短漢字的起源故事
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后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字的起源簡短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