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采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2.尋隱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望采納
3.“尋隱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尋隱者不遇”是指:尋訪隱居山林中的賢士沒有見到。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者,指的是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1. 全詩原文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全詩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言:回答,說。云深:指山上的云霧。處:行蹤,所在。
3.名家點評
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4.尋隱者不遇全詩的意思是什么呀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5.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意思是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樹下,我向隱者的小弟子詢問他師父的去向。他回答說師父采藥材去了。隱者師父其實就在這座曠遠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霧迷蒙,那個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師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名家點評
明代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俞仲蔚曰:意味閑雅,膾炙人口。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語意真率,無復人間煙火氣。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下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答尋問之意,不必實有此事。不露題字,而意已見。
近代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問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尋隱者不遇
6.《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 魏野(北宋)
尋真誤入蓬萊島, 香風不動松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 白云遍地無人掃。
注釋:
隱者:.隱士,處士,都是脫離塵世回歸自然的人,從“尋真”,“蓬萊”兩個詞,可以推測,在這里隱者是指所謂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
蓬萊: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
松花:松樹的花。
老:衰老,引申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為神草,服之長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隱居,此處代指作者所要尋找的仙人。
遍:一作“滿”。
譯文:
我尋仙問道,沒成想卻來到了蓬萊仙島,
這里到處香氣彌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現在還不回來,
這滿地的白云(幸好)也沒人打掃。
鑒賞:
作者通過想象,虛構了一個尋找仙人的事件,同時展現了蓬萊仙境之美。既是“尋真”,何為“誤入”,實乃詩人內心使然,才來到這個地方。所以這里使用“誤入”一詞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道出了詩人對這次意外事件的驚喜,驚喜的是來到了傳說中的蓬萊仙島,驚喜的是看到了這里不同凡響的美景;第二,暗含了詩人對仙人的崇拜,對仙人生活的向往,沒有煩惱,無欲無求,自由自在,超然出塵。“白云遍地無人掃”,畫龍點睛之筆,諧趣脫俗,亦抑亦揚,既也寫出了詩人對領略仙人風采的期待,又寫出了這種期待落空之余的喜悅,“白云遍地”,多么迷人,萬一仙人到來,把它清掃了,豈不更加遺憾。
從全詩來看,詩人是在寫“尋隱”,倒不如說是詩人對仙人(或者說是隱士)生活的無限向往。《易經》曰:“天地閉,賢人隱”,《論語》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向來有這種“隱”的文化和現象,所以這首詩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狀況的不滿。
[作者] 魏野,宋初詩人。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原為蜀地人,后遷居陜州(今河南陜縣)。自筑草堂於陜州東郊,常在泉林間彈琴賦詩。當時顯宦名流如寇準等多與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時曾召見他,但他回避不見。終生不仕,死后追贈著作郎。 《宋史?藝文志》著錄其《草堂集》 2卷,《鉅鹿東觀集》10卷。前者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后者為其子魏閑所編,有《峭帆樓叢書》本,另《補遺》1卷,《附錄》1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尋隱者不遇的意思是什么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