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箏的歷史 短點
早在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秦國一帶流行,所以又有秦箏之稱。
到了后漢,劉熙在其《釋名》中解釋,箏是因其聲響效果而得此名。在后來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箏也隨歷史的變遷而有變化、發展。
最初的古箏是以一種竹制的五弦樂器演變而來的,其形制到漢代發展為與瑟形制基本相同,它們的區別是瑟的弦多 ( 二十三弦、二十五弦 ) ,而古箏則以雛形的五弦 ( 即戰國時代 ) 逐漸發展為秦,漢時代的十二弦,唐、宋時代的十三弦,元明時代的十四弦和代的十六弦等。到本世紀的 60 年代,箏的弦數又由十六弦逐漸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本世紀 70 年代,又出現了轉調古箏,箏弦也由絲弦改為鋼絲弦、尼龍纏弦等,這樣以來,古箏的音域和其表現力就更加寬廣和豐富了。
2.簡單的概括出古箏的歷史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
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
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于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
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并附有裝飾。
3.古箏的由來
古箏的由來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形成流傳于秦地(今陜西一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筑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于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于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云箏、素箏等。關于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于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云: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筑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五弦,筑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關于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
4.古箏的來歷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據考證,箏在春秋、戰果時期及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箏,通常又被人們叫做古箏,和琴之被稱為古琴一樣。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秦箏、瑤箏、銀箏、云箏、素箏等。
一、箏的淵流和形制的沿革
關于箏的淵流,史料記載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說法:
1、分瑟為箏說
在古代文獻中確實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韻》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云: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二人爭瑟,由爭奪而產生了“箏”,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只是傳說而已,不說把爭的人說的多么無情無義,單就一種樂器來說,都是由無數個部件組成的,缺一不可,爭一而破為二,必然破碎或殘缺不全,怎末會成為兩件單獨的樂器呢。
2、箏筑同源說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我國的樂器發展史是現有打擊樂器,后有彈撥樂器的。筑的右手奏法,以竹尺擊之,沿用了打擊樂器的奏法,這與箏相比用指彈奏簡單的多。綜上所述,箏與筑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西,箏是由筑發展而來的,筑之源即箏之源,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姜,箏筑是同源的。
3、蒙恬造箏說
據《隋書·音樂志》載:“箏,十三弦,所謂秦聲,蒙恬所造。”但劉朐在《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箏,秦聲也,相傳蒙恬所造,非也!”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聲也。”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箏的說法是靠不住不的。
至于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為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從歷史材料看,早期箏與筑更為類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棒狀、細頸、都是五弦。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于一種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秦代。箏、筑、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筑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筑同源,箏瑟并存。五弦竹制箏演變為十二弦木制箏,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5.古箏的由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癥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甕、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于、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于“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甕”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后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于贏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于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甕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于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
些說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制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
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
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
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從后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
并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筑身”,但是當時“并(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并有附注說:“今清樂箏并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并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并、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準。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6.古箏的起源歷史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
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 說法一:箏淵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不過我個人倒認為,兩人爭瑟,把它一分為二,那也應該會使樂器殘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后成為另一種樂器,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有點無法解釋的。
說法二:箏筑同源說 箏筑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 應劭 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及同時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筑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筑相當類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后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制箏,簡單的說,箏與筑皆是由簡單的竹制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注:何謂筑?筑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 北宋 陳陽 樂書 『筑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
竹鼓之,為琴。
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記載如下: 1. 漢 應劭 風俗通 『僅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 隋書 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節 樂府雜錄 『箏者,蒙恬所造也』 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 1. 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
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箏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 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于史記 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 傅玄 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 箏賦序:『。
..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云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
在清朝 朱駿聲 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筑,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
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制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
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我認為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7.古箏的來歷是什么
古箏起源于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故也稱秦箏。
早期的古箏,為五弦,箏體為竹制,形式如“筑”。以后箏弦逐漸增加。
東漢許慎和清代訓詁家朱駿聲分別在《說文解字》和《說文通訓定聲》中有具體說明。許慎說:“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為瑟,易竹以木。”
朱駿聲日:“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以木。
唐以后為十三弦。”現代更增加至二十一弦。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三國時期的箏弦當為十二弦。 用假甲彈箏,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書·羊侃傳》載:“有彈箏人陸大喜,著鹿角爪,長七寸”,在李商隱的《無題二首》詩中有:“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可見三國時期仍是用肉甲演奏。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165—212)為三國魏時著名文學家、音樂家,他將音樂與文學結合,將箏藝與文學融合,推進到一個箏、文與人品之化一的境界。阮瑀的《箏賦》對當時的箏樂藝術作了詳盡的描繪。
這篇《箏賦》是這樣的: “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稟清和于律呂,籠絲木以成資。身長六尺,應律數也。
故能清者感夭,濁者合地,五聲并用,動靜簡易,大興小附;重發輕隨。折而復扶。
循覆逆開,浮現抑揚,升降綺靡,殊聲妙巧。不識其為,平調足均,不疾不徐。
遲速合度,君子之銜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士之節也;曲高和寡,妙技雞工。伯牙能琴,千茲為膜。
蛟憚禽然,庶配其蹤;延年新聲,豈此能同;陳惠李文,蜀能是逢。”(《藝文類聚》卷四十四) 這篇賦,從箏的形制到為眾器之師、音樂效果、藝術風格、彈奏手法、音樂美學,以至社會影響,都做了精辟的論述。
他指出此時的箏已成為一種“曲高和寡”的樂器,并以枉、苞、冠、稟、籠來夸陳箏在眾樂器中的雄踞地位,可知秦箏在三國時期,為一種相當高尚的樂器,受到朝野學者、文士之普遍重視,在表現能力、彈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又說箏是群聲之主,眾樂之師,對箏樂極為推崇。
在箏的演奏法上:“籠絲木以成資”是說古箏的取材和構造;“五聲并用”則指古箏以五聲音階定弦;“大興小附,重發輕隨”則是說在以大、食指彈弦的同時也要講求強弱對比之表現;“折而復扶”是次第使用按滑音與實音之變化奏法;“循覆逆開”是演奏樂曲開始與反復時運指的順序。另外,將彈箏的行云流水與做人之道相結合,借彈箏的高超技巧以喻君子品格。
據說魏文帝曹丕彈古箏彈得很好,而且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箏帶上,隨時隨地都彈。他弟弟曹植也很喜愛古箏藝術,留下了“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笙聲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等和箏有關的詩句。
周瑜在江南,也善于欣賞箏樂,后人為之作“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詩句以形容他高超的音樂鑒賞力。 至于古箏流派,當今的六大派系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中,三國時期能看見影子是河南箏,當時魏之首都在洛陽,阮瑀曹植等人描述的大約是河南箏,其特色為深沉內在慷慨激昂。
總之,三國時期,涌現了很多妙解箏音的音樂家,有的以箏為題材作賦寫詩,有的精通彈箏且擅長譜曲,有的擅長賞析,大大推動了古箏發展的進程。
8.簡單的概括出古箏的歷史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
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
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于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
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并附有裝飾。
9.古箏的來歷
你好! 歷史起源 古箏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陜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計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
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癥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甕、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于、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
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于“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甕”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后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著揮起打人。
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于是發展成樂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并附有裝飾。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
由此可見,至遲于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于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甕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
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
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
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于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
《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
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些說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制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
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
從后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并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
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
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筑身”,但是當時“并(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
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 古箏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
并有附注說:“今清樂箏并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
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并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并、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
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準。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箏究竟是否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
10.古箏之名的來歷//
古箏總是給人以窈窕柔美的感覺,那么古箏為何名為此呢?傳說在秦代的時候,有一個人給秦始皇上貢了一把瑟,秦始皇的兩個皇妃都看中了這把瑟,都想把它據為己有,秦始皇無可奈何任憑她倆去爭,最后一把瑟從中間被一分為二,每一半都是一把箏。所以箏=爭。這也是為什么古箏只有瑟的一半。還有傳說是因為要爭著為秦王鼓瑟而打破,一分為二,沒想到打破的瑟音色更加悅耳動聽,音色“錚錚然”,于是名為“箏”。那么古箏又是何時為人們所用呢?
古箏在中國古書籍對箏最早的記載,可算是戰國策中的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罄筑、彈箏。”漢應劭在風俗中演義曾說:“公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弁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大樂令壁記中則作如下的說法:“箏與瑟正同而弦少秦人有一瑟而爭,蒙恬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箏然。”
從各種資料來判斷,關于古箏的來源可分為幾類:一為蒙恬所造;二為瑟所簡化;還有由簡單樂器所演變的說法。現闡述如下:對于箏為蒙恬所造一說,許多人抱著遲疑的態度。在舊唐書音樂志中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云蒙恬所造,非也。制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瑟,相傳為伏羲氏所創,是一種遠古時期就出現的樂器。杜氏通典上記載:“瑟世本云,庖犧作,五下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具二均聲。”一般認為琴瑟慢慢流傳各地與各時期后,再經由蒙恬或京房加以改良命名為箏。
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古箏是淵源自古代游牧民族 ,一種便于攜帶、尺寸不大、弦數不多的簡單樂器,而非由漢族的既大又復雜的瑟演變而來(現今瑟的尺寸為216cm * 54cm,25弦),就體積來講,箏只有三尺多,而瑟卻有六尺多,那是因為漢族過的是固定農業生活,使用大型的樂器并不會不方便,北方或西方的游牧民族卻不然,小巧的樂器反而較適合他們;就制作材料來講,箏字從竹,可能原為大型竹子所制,瑟則為梧桐木制作,材料完全不同(雖后來的箏也為梧桐木制作,不過被認為是改良的結果);就發聲來講箏聲是高急激昂,瑟音卻是雍容柔和,為兩種不同的發聲領域。綜觀這三點,說明箏是由游牧民族所用的樂器演化而成,而非由瑟演化改良的并不為過。不過經過歷史的演變,在秦亡后,秦箏逐漸被改良,從形狀、材料、甚至聲音都變得近似瑟,所以箏被稱為小瑟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