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棗子樹外形特點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余米;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
棗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屬于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
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堿。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
擴展資料:
棗的食用禁忌
1、不宜與腐爛變質勿食用,大棗腐爛以后,會利于微生物在其體內繁殖。同時腐爛后的棗內可分解出甲醛和甲醇等物質。這種物質在食用后,輕者可引起頭暈,眼睛受害;重則更會危及到生命。
2、不宜與維生素同時食用,棗里面本身富含的維生素,可分解破壞維生素K,從而降低維生素的治療作用。
3、不宜和黃瓜或蘿卜一起食用,蘿卜和黃瓜中含有的某種維生素分解酶,都會在與棗食用時發生沖突。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棗樹
2.棗樹的特點
棗樹的特點是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托葉刺纖細。
棗樹是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余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后期常脫落。
花黃綠色,兩性,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核果矩圓形或是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后由紅色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擴展資料:
棗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屬于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
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堿。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
3.棗子樹外形特點
棗樹是可以長到12米高的落葉木,屬于鼠李科,具有刺枝,其刺成對生長,其一呈直形,約1.5cm長,另一彎曲且稍短。
某些培育品種是無刺的,當年生長的新枝具交替生長葉及短小葉脈。葉子呈橢圓長形,2.5~4cm長,1~2cm寬,圓滑邊至鋸齒狀邊,不尖至稍尖,并在基部呈圓形。
在葉根部生出聚傘花序的小(5mm大小)黃(或蒼黃色)花兩勝完生生長型,花萼凸起呈尖型。小花瓣在頂部向后彎曲。
棗的果實像楊梅、桃、李子、杏等是具硬核(籽)堅實,某些品種無核。 果實通常呈圓形、長形或卵圓形(橢球及球狀),某些品種的果實為心形。
成熟果實的大小鮮重5g~10g,直徑1~2cm,長1.5~3.5cm,果皮薄,光滑(有光澤)成熟時為紅色或暗紅色。
4.棗樹的特點
棗樹的特點是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托葉刺纖細。
棗樹是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余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后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
核果矩圓形或是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后由紅色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擴展資料:棗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屬于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
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堿。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
5.用簡短的話敘說一下棗樹的生長過程
一、棗樹的特性 (一) 棗樹枝芽的類別和功能 1、枝:棗樹的枝有生長性枝和結果性枝兩類。
(1) 生長性枝:即發育枝,又稱“棗頭”。是形成棗樹骨干枝系和結果枝系的基礎。
在其本身生長過程中,在各個節位上,同時萌生出二次枝(位于發育枝下部成為結果枝,中上部的為結果基枝)和三次枝(全部是結果枝)。 (2) 結果性枝:包括結果基枝、結果母枝和結果枝。
結果基枝:即發育枝中上部抽生的二次枝,枝形曲折,是著生結果母枝的主要枝類。其每個節上的正芽第二年都能萌發形成一個結果母枝。
結果母枝:也稱“棗股”,是棗樹生長結果的主要器官,由基枝和發育枝的正芽形成。 結果枝:又稱“棗吊”,為脫落性枝。
2、芽:棗的芽有正芽和副芽兩種。正芽有芽的形態,形成的當年一般不萌發。
副芽沒有芽的形態,在生長季節中,隨著著生母枝延長不斷在各個葉腋中形成、萌發,或以芽的復合體的一部分,包裹在正芽里面。 (二)花果生物學特性 1、花芽分化:棗花芽是在發芽后當年形成的。
棗樹花芽分化的另一個特點是:棗樹具有早花的特點。 2 開花和坐果: 開花過程:在晴朗無風天氣,從蕾裂到 花絲外展,多在1天中完成,從蕾裂到柱萎經歷2—3天,授粉時間長約2天左右。
坐果條件:棗花坐果要求良好的樹體營養、授粉和適宜的溫濕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棗多數品種花粉發芽最適溫度為27—33℃,氣濕80%,氣溫低于23℃。
氣濕低于50%,發芽率即大幅度下降。在花期,要求有23℃以上的日平均氣溫,低于此溫度界限,很少坐果。
膠東半島春夏季氣溫回升慢,夏季涼爽,棗花期晚,坐果也隨之推遲,由于日平均氣溫較低,坐果率不穩定,且因果實成熟期晚,果實生長期積溫偏小,晚熟品種不能完熟,品質也有所降低。 3、果實發育和落花落果 果實發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迅速生長期,歷時7—8周;第二階段為緩慢增長期,歷時4—7周;第三階段是熟前增長期,歷時3周左右。
果實發育的前兩個階段要求較高的氣溫,日均溫低于24—25℃,生長緩慢,甚至停頓。 棗樹花多,落花落果量也大。
一般品種落花率80—90%以上,生理落果占花后坐果數70—90%以上。成熟果數僅占總花量的0.4—2%左右。
落果一般集中在盛花末期到硬核期間(果核木質化),硬核以后多數品種很少落果。 生理落果主要是由于營養不足,花量大大超過樹體可能供應的養分引起的。
此外,授粉和氣候條件,也常影響坐果的高低。在實踐中,改善樹體營養狀況的管理措施,特別是提高花期和花后的營養水平,能明顯減輕落果,提高產量。
二、豐產栽培技術 (一) 園地選擇。園地不要處于風口,地下水位不能高于1米,以地形開闊,日照充足,土壤深厚疏松較肥沃,背風向陽處,并有水澆條件的地方最好。
(二)栽培技術 1、挖溝(穴)改土,施足底肥。整地時,按照栽植行距,挖寬60cm,深80cm的豐產溝或按株距挖80*60的定植穴。
將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溝(穴)底先鋪放5cm的麥秸,再將土雜肥與表土混合均勻回填溝(穴)內,最后澆水沉實待植。一般畝施有機肥5000kg。
2、栽植:以棗芽萌動時栽植最好。栽前用50ppm的abt(1)號生根粉溶液浸泡1—1.5小時,栽植深度以略高于原土痕1—2厘米為宜。
栽植密度可為3*4米、4*4米,管理水平較高的,可加大密度為2*3米、2*4米或3*3米。 3、栽后管理 (1)定干:密植栽培0.6—0.8米,庭院栽培1.2—1.5米為宜。
(2)覆膜增溫保墑,促使發根生長。苗木栽植后,澆足水,松土后樹盤撒藥粉(林丹粉、鋅硫磷等)并蓋土,覆膜保墑。
(3) 適當修枝,減少蒸發量,提高成活率。 4、土肥水管理 為保證棗樹的正常生長,全年應重點抓好以下四次肥水管理。
(1)秋施基肥:9—10月結合刨園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畝施基肥5000kg,外加2%鈣鎂磷肥,1%硼砂,可環狀溝施或放射狀施,深度30cm,要注意內淺外深。并澆好封凍水。
(2)萌芽前,追施一次適量的速效氮,并澆水,小樹0.5斤尿素+5斤草木灰;盛果期大樹每株1.5斤尿素+5斤草木灰。 (3)花前施一次高氮型復合肥并澆水。
(4)促果水: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施肥,以硫酸鉀型復合肥為主,并澆水。生長期施肥應適當淺一些。
此外,生長季節可結合治蟲進行根外追肥:尿素0.3%+磷酸二氫鉀0.1%+硼酸0.1%。 5、其他促果方法 (1)開甲:即環剝。
時期:以棗吊開花量占總蕾數的30%為最好。 方法:一般掌握干徑10cm時行第1次開甲,初甲離地20cm左右、寬0.2—0.5cm;初結果小樹、弱樹0.2cm,大樹、壯樹0.5cm,中庸性樹0.4cm,衰弱樹不宜進行。
開甲后用塑料布封閉。各年間甲口相距3—5cm。
(2)花期噴赤霉素:于盛花初期(花開30%)噴10—15ppm的九二○+0.5%尿素+0.3%硼砂,可明顯提高坐果率,傍晚16—18時噴最好。 (3)放蜂傳粉:即花期在棗園中放壁蜂或蜜蜂。
(4)花期噴水:盛花期每隔3—5天向葉面噴一次清水,時間宜上午10點前或傍晚。 (5)疏花疏果: 在6月中旬、下旬分兩次進行。
一般要求:強壯樹每一棗吊留2個幼果,弱樹1棗吊留一個幼果,其余花果全疏除。 定果:強壯樹每一棗吊留1個果;中庸樹每2個棗吊留1個果;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