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舉2個我國探險英雄的事例(簡潔)
彭加木(1925~1980)廣東番禺人,著名科學家。
1947年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49年后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
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赴新疆羅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獨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沒。
余純順(1952-1996年),鄂州人,出生于上海,職業探險家。他的理想是走訪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6個民族主要的聚居地。
1996年6月,余純順在徒步穿越羅布泊沙漠時悲壯遇難,最終沒能走出中國探險家的宿命。
2.列舉2個我國探險英雄的事例(簡潔)
彭加木(1925~1980)廣東番禺人,著名科學家。1947年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49年后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赴新疆羅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獨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沒。
余純順(1952-1996年),鄂州人,出生于上海,職業探險家。他的理想是走訪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6個民族主要的聚居地。1996年6月,余純順在徒步穿越羅布泊沙漠時悲壯遇難,最終沒能走出中國探險家的宿命。
3.關于探險英雄的事跡
余純順(1952-1996)上海人,是職業探險者。他的理想是走訪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6個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他曾說過,自己走在路上,每當夜空布滿繁星的時候,躺在天幕之下,也會禁不住想念家鄉,想念親人朋友,可是早上起來,面對新的太陽,回望一下故鄉的方向,也就那么走下去了。他認為自己生命最好的終結是在路上。
1996年6月,余純順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羅布泊沙漠。對于徒步探險的人,這是個死亡地帶,幾乎沒有人曾經走過去。余純順要徒步穿越。他走進了羅布泊,不久,就發生了一場沙塵暴。余純順悲壯遇難。
此時距余純順羅布泊遇難已經五年之遙了,時空給了我們足夠的空間去思考,我們也因此能夠審視而不是仰視地對待這個已經離開我們的探險家,他不再是被新聞媒介炒作包裝出來的神話,他有著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偉大,也有著和常人一樣的缺點。雖然關于那次遇難曾經眾說紛紜,但現在看來它早已沒有意義。我們能夠記住的,是他帶給我們的徒步穿越荒涼之地的韌性、萬里山河的雄奇以及虛幻背后的真實,人性的復雜與單純、人生的殘酷與美好和長久的思索。
余純順在羅布泊莊嚴地走完了他不平坦的人生之路。身后也不平靜,先有墓被盜,最近他的一位女友寫了一本書,說他是一個為名聲所累、不夠清醒的英雄。
余純順長長的胡須,紅而發亮的臉膛,說話坦率流暢而富有激情;他那豐富多彩的探險生活,但這已是以前的往事。現在,他已經離開了我們。
余純順是一個十分看重名聲的人,也許這同長期受到歧視和壓抑有關,他太想出人頭地了。他想體面地生活,想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自學考到大學也沒人用他,妻子又同他離了婚,自卑到了極點。他想通過非常的舉動,非凡意志力來證明他作為男子漢的存在價值。徒步走中華,遍訪56個少數民族,這是擺脫困境,表明他的價值的最佳選擇。講實話,走羅布泊也是追逐名聲的結果。
余純順是極講義氣的人,走到哪里總給我來信報平安,每年新春總收到他的賀年卡。余純順是個多情的人,英雄愛美人,也算人世間佳話了。他在漫長而孤獨的徒步生涯中,有沒有紅顏知己?當然有了,在起初一二年,他特別謹慎,后來幾次從死亡線上掙扎歸來后,就順其自然了,有女人喜歡他,他也喜歡人家,這是他們的私事,無損于作為“壯士”的形象。
余純順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征服欲望,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走遍西藏的人,非常了不起。他常愛說征服什么什么。有人登上珠峰,就說征服珠峰,其實不妥當,你不過走一走而已,珠峰不是照樣昂首挺胸嗎?也許余純順多次死里逃生使他變得過于自信,以至于夸大人的生存能力。余純順是一位誠實的旅行家,走了8.4萬華里,沒有一點虛頭,他的腳從41碼變成43碼就是最好的見證。不管怎么說,作為旅行探險家也是當之無愧的,這也是至今人們懷念他的緣由。
我認為,余純順是一個令人既敬佩又感傷的探險家。如果有朝一日,我也成為一位探險家,我的探險精神將會和他一樣,但我的精神推動力,將會與他截然不同!
在新世紀人才倍出的道路上,余純順的探險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4.簡短的探險故事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
一個月之后,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后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饑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
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不吃人的狼 - 經理 五級 5-17 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
一個月之后,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后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饑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
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meiyoutianli - 試用期 一級 5-18 09:33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干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圣·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并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于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伙伴還沉迷于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意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
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
后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
于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
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饑。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于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斗并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后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伙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仿佛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
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里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
5.關于探險英雄的事跡和名字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圣·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并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于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伙伴還沉迷于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意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后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于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饑。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于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斗并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后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伙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仿佛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里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6.要簡短的探險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
1906年,他終于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于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后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尸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于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并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并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后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后,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后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扎寨,度過了兩個冬季,并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于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F.D.G
May.10th
7.介紹探險英雄的事跡100
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祖籍云南)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
那時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鄭和一共帶了兩萬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還有各級官員、技術人員、翻譯和醫生。
他們乘坐62條大船,從今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每到一個國家,就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該國的國王,并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建立友好關系。
三年后,鄭和帶著西洋各國的使者回到了中國,明成祖見這次遠航這么成功,非常高興。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明成祖一次又一次地派鄭和前往西洋各國。
鄭和前后出海7次,到過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個國家,最遠還曾到達過非洲。鄭和七次下西洋,說明我國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打破了東西方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讓外國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國。
8.關于探險英雄的事跡
余純順(1952-1996)上海人,是職業探險者。
他的理想是走訪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56個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他曾說過,自己走在路上,每當夜空布滿繁星的時候,躺在天幕之下,也會禁不住想念家鄉,想念親人朋友,可是早上起來,面對新的太陽,回望一下故鄉的方向,也就那么走下去了。
他認為自己生命最好的終結是在路上。 1996年6月,余純順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羅布泊沙漠。
對于徒步探險的人,這是個死亡地帶,幾乎沒有人曾經走過去。余純順要徒步穿越。
他走進了羅布泊,不久,就發生了一場沙塵暴。余純順悲壯遇難。
此時距余純順羅布泊遇難已經五年之遙了,時空給了我們足夠的空間去思考,我們也因此能夠審視而不是仰視地對待這個已經離開我們的探險家,他不再是被新聞媒介炒作包裝出來的神話,他有著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偉大,也有著和常人一樣的缺點。雖然關于那次遇難曾經眾說紛紜,但現在看來它早已沒有意義。
我們能夠記住的,是他帶給我們的徒步穿越荒涼之地的韌性、萬里山河的雄奇以及虛幻背后的真實,人性的復雜與單純、人生的殘酷與美好和長久的思索。 余純順在羅布泊莊嚴地走完了他不平坦的人生之路。
身后也不平靜,先有墓被盜,最近他的一位女友寫了一本書,說他是一個為名聲所累、不夠清醒的英雄。 余純順長長的胡須,紅而發亮的臉膛,說話坦率流暢而富有激情;他那豐富多彩的探險生活,但這已是以前的往事。
現在,他已經離開了我們。 余純順是一個十分看重名聲的人,也許這同長期受到歧視和壓抑有關,他太想出人頭地了。
他想體面地生活,想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自學考到大學也沒人用他,妻子又同他離了婚,自卑到了極點。
他想通過非常的舉動,非凡意志力來證明他作為男子漢的存在價值。徒步走中華,遍訪56個少數民族,這是擺脫困境,表明他的價值的最佳選擇。
講實話,走羅布泊也是追逐名聲的結果。 余純順是極講義氣的人,走到哪里總給我來信報平安,每年新春總收到他的賀年卡。
余純順是個多情的人,英雄愛美人,也算人世間佳話了。他在漫長而孤獨的徒步生涯中,有沒有紅顏知己?當然有了,在起初一二年,他特別謹慎,后來幾次從死亡線上掙扎歸來后,就順其自然了,有女人喜歡他,他也喜歡人家,這是他們的私事,無損于作為“壯士”的形象。
余純順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征服欲望,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走遍西藏的人,非常了不起。他常愛說征服什么什么。
有人登上珠峰,就說征服珠峰,其實不妥當,你不過走一走而已,珠峰不是照樣昂首挺胸嗎?也許余純順多次死里逃生使他變得過于自信,以至于夸大人的生存能力。余純順是一位誠實的旅行家,走了8.4萬華里,沒有一點虛頭,他的腳從41碼變成43碼就是最好的見證。
不管怎么說,作為旅行探險家也是當之無愧的,這也是至今人們懷念他的緣由。 我認為,余純順是一個令人既敬佩又感傷的探險家。
如果有朝一日,我也成為一位探險家,我的探險精神將會和他一樣,但我的精神推動力,將會與他截然不同! 在新世紀人才倍出的道路上,余純順的探險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9.我國兩個探險英雄的事例是什么
余純順 (1951.12-1996.6.13),上海人,生于1951年12月,大學本科, 1988年7月1日開始孤身徒步全中國的旅行、探險之舉。 行程達4萬多公里,足跡踏遍23個省市自治區。已訪問過33個少數民族發表游記40余萬字。沿途拍攝照片8千余幅,為沿途人們作了150余場題為“壯心獻給父母之邦”的演講。尤其是完成了人類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極”的壯舉,1996年6月13日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的壯舉時,不幸在羅布泊西遇難。1996年6月,余純順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羅布泊沙漠。對于徒步探險的人,這是個死亡地帶,幾乎沒有人曾經走過去。余純順要徒步穿越。他走進了羅布泊,不久,就發生了一場沙塵暴。余純順悲壯遇難。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廣東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49年后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赴新疆羅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獨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失蹤,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遺體。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