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并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擴展資料:版本信息1、“延安版本”,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
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
2、“蘇聯版本”、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3、“上海樂團版本”,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
4、“中央樂團版本”,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這個版本。此版本前面采用1939年的原稿,同時將1975年紀念聶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樂會上中央樂團演出譜中的一、四、六、八樂章收在這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河大合唱。
2.保衛黃河創作背景(簡短)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根據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鋼琴協奏曲《黃河》始創于1969年“**”初期。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歌曲采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
擴展資料:
相關人物
1、光未然
1913~2002.1.28 )中國詩人,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
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后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發表了大量文學、藝術評論。
2、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農歷5月11日)生于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并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
留法期間,創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保衛黃河
3.【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后,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后,寫出了《黃河》詞作,并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4.憶冼星海ppt
憶冼星海
【教學目標】:
1.感受冼星海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氣魄。
2.學習文章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并體會作者對冼星海的懷念之情。
說明:
本文緊緊圍繞“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這一問題展開的,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三部分:1、未見時想像中的冼星海;2、初見時長談中的冼星海;3、永別后記憶中的冼星海。作者茅盾與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雖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蕩氣回腸的《黃河大合唱》、一幅極富神韻的木刻、一篇歷盡艱辛的自傳、一次刻骨銘心的長談,使得作者與他從似曾相識到一見如故,直至終身難忘。通過這些典型事例,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音樂家的堅強意志和偉大氣魄,看到了一個人民音樂家的嚴謹態度與敬業精神,展現了冼星海短暫而輝煌的人生,表達了作者對他深深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建議一課時。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借助圈劃、朗讀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語句,感受冼星海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氣魄。
2.難點:學習文章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說明:
本文善于通過典型事例來再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學時建議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圈劃,抓住關鍵句,反復朗讀,體會冼星海的人生態度與藝術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簡介《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它寫于1938年,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
2、今天我們一起通過學習茅盾的《憶冼星海》一文,來了解這樣一位杰出的人民音樂家。
二、梳理脈絡、初步感知
1. 默讀課文。
(1)按照時間為順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為它們擬三個小標題。
明確:第一部分(1-5節):想像中的冼星海;第二部分(6-9節):長談時的冼星海;第三部分(10-15節):記憶中的冼星海。
(2)初步感受作者筆下的冼星海形象。把體現冼星海個性特征的句子圈劃下來,用簡潔的語言寫批注。
明確:戰勝了生活;字典上沒有一個“難”字;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魄力;生龍活虎般的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等等。(見板書)
三、品析典型事例,體會作者情感
1、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
明確:(1)作者先寫聽《黃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圖》,從側面表現出冼星海的氣魄和神韻;然后再正面寫與冼星海的見面,通過對他滔滔不絕談吐的描述以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的語言描寫,表現了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冼星海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2)作者雖與冼星海只見過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記述了這次見面的情形,描寫了冼星海滔滔不絕的談吐,計劃寫《名族交響樂》的創作激情,以及“要寫,還得回中國來”的鏗鏘話語,在對人物的描寫中,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熱情開朗、才華橫溢、充滿愛國情懷的音樂家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朗讀第14、15自然段。當作者得知噩耗后,不止一次地這樣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假設。思考:有何用意?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冼星海積極的生活態度與人格魅力如一盞明燈,為作者,也為我們照亮了前程。
板書:
回憶 想象、印象
聽《黃河大合唱》 魁梧奇偉,沉默寡言
讀冼星海的自傳 戰勝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偉大的抱負
在西安與冼星海相見 氣魄偉大,好學深思,熱愛祖國
5.介紹《保衛黃河》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歌曲采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不朽名作,詞作者是詩人光未然,1939年1月寫的,冼星海聽后創作了《黃河大合唱》也就是說,《保衛黃河》的作曲者是冼星海,作詞者是光未然
全曲采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斗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游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景。
這首歌采用了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旋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歌曲齊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擋。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巧妙地隱喻了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將壓倒一切敵人,顯示了英雄民族的偉大氣魄。輪唱之后的一大段器樂間奏,不僅渲染了氣氛,刻畫了形象,又為結束段轉向高潮作好了鋪墊,使結束段更凸顯了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干凈的堅強決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黃河大合唱簡短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