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黔之驢》翻譯
原文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編輯本段注釋 選自《柳河東集》。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后來稱貴州省為黔。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主導者,與韓愈并稱“韓柳”,世稱柳河東。 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以,連詞,相當于而。 至:到達。
則:卻。 龐然:龐大的樣子。
以為:把……當作。 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
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稍出近之:漸漸出來接近它。稍:漸漸。
近,靠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么東西)。莫,不。
大駭:非常害怕。大:非常。
駭,害怕。 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遠:遙遠。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將要咬自己。 且:將要。
噬:咬。以為:認為。
然往來視之。 然:表轉折,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習:熟悉,習慣。
益:漸漸地。 終不敢搏:最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稍:漸漸。
近:走進,靠近。 益:更加。
狎(xiá ):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
蕩,碰撞。倚,靠近。
沖,沖擊,沖撞。冒, 冒犯。
驢不勝怒。 不勝:十分非常 勝,能夠承擔或承受。
蹄:名詞活用為動詞,用蹄子踢。 因:因此。
計之:盤算這件事。 計:盤算。
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技止此耳:技:本領,技能 。
止:只,僅。 此:如此 。
耳:罷了。 因:于是。
跳踉(liáng):跳躍。 闞(hǎn):怒吼。
盡:吃光。 乃:才。
去:離開。編輯本段譯文 貴州省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入(黔地)。
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見它,(覺得它)是(一個)巨大的家伙,把(它)當做神物,(便)隱藏在樹林里偷偷地看它。
(過了一會兒)(老虎才)漸漸地出來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觀察它),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遠處,認為(它)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
可是(老虎又)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似的;(老虎)逐漸熟悉(了)驢的叫聲,又走近(了一些),出現(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終不敢進攻(它),(老虎又)漸漸靠近(驢),態度親近而不莊重,(不斷)碰撞、挨近、沖撞、冒犯驢,驢非常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興,(心里)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離開。
編輯本段主題思想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辟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語焉不詳。
另外,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驢》)“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
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驢”比喻外強中干、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變化過程 懼驢——識驢——食驢 畏懼——好奇——恐懼——懷疑——大喜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寫虎認識驢的經過,推動情節發展。) 編輯本段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僅。
編輯本段古今異義 1.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2.因跳踉大闞 因,古義:于。
2.《黔之驢》文言文
1.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了驢,龐然大物的樣子,以為它神奇,躲在樹林里偷看它。老虎漸漸靠近驢,小心謹慎的樣子,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的逃跑了,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動,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漸漸靠近驢,態度親近而不莊重,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驢忍受不住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這件事,心想:“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就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2.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后才離開。
3:黔驢技窮
4:(1)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2)本則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過是像“黔之驢”那樣,使用他們那點可憐的伎倆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頭來不過是自取滅亡。諷刺那些或恃寵而驕,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
3.黔之驢文言文翻譯
黔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子,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做神。(老虎)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不了解它。 有一天,驢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把自己吃掉,十分恐懼,但是(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似的。(老虎)漸漸地習慣了驢的叫聲,又靠近它,出現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終不敢進攻驢子,(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更加隨意地戲弄它,碰撞、挨近、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高興起來,盤算這件事。心想:“驢的本領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跳躍過去,大聲吼叫,咬斷了驢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了。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注釋
1,選自《柳河東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黔江流域和貴州東北一部分。后來稱貴州省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主導者,與韓愈并稱“韓柳,世稱柳河東。
2,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3,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連詞,相當于以東以西。
4,至:到達。則:卻
5,龐然,巨大的樣子。
6,以為神:以為,以(之)為。以,把。為,當作。神,神奇的東西。把它當做神。
7,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8,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近,靠近。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對方(是什么東西)。莫,不。相,這里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對另一方有所動作(驢),不是雙方互相的樣子。
11,大駭:非常害怕。
12,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
13,以為且噬己也。 且:將要。 噬:咬。以為,認為。
14,然往來視之。 然:表轉折,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15, 覺無異能:覺得(驢)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
16,習:同“悉”熟悉。益:逐漸。 益習其聲:逐漸習慣了驢的叫聲。
17,終不敢搏:最終不敢撲擊它。 搏:擊,撲。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詞用作動詞,接近。
(2)稍近,益狎。稍:漸漸。近:走進,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1,蕩倚沖冒:碰撞靠近沖擊冒犯。蕩,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 冒犯。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
22,驢不勝怒。 不勝:不堪,禁不住。勝,能夠承擔或承受
23,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計之:盤算這件事。 之:指驢子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6,技止此耳:技:本領,技能 。止:只,僅。 此:如此 。 耳:罷了
27,因:于是。
28,跳踉(liáng):跳躍。
29,?(hǎn):同“吼”,怒吼。
30,盡:光。(吃完)
31,乃:才。
32,去:離開
4.黔之驢文言文翻譯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5.文言文翻譯黔之驢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是什么東西。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像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沖撞冒犯它。驢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道:“(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6.文言文的黔之驢哪幾句翻譯是重點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
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這篇文章不長,也不難理解,最好能全文了解一下,重點詞語的用法比如 好事者 計之 益 等的意思不要理解錯。
附上翻譯: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用處,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大吃一驚,便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像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老虎)漸漸地聽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始終不敢向驢子搏擊。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更加隨便地戲弄它,碰撞、倚靠、沖撞、冒犯。驢忍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盤算此事想著:“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方才離開哎呀!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雖然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 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參考,望采納,謝謝。
7.黔之驢原文及翻譯
《黔之驢》原文:【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翻譯: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去。驢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驚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驢,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
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越來越輕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興,心里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開。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于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賞析;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
這樣看來文章有文不對題的嫌疑,似乎題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實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是他的寫作動機。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
顯然,要想表現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黔之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
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黔之虎”了。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
但這已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
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
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龐然大物”一語,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
“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
因為當時虎對驢并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就是自我炫耀、借以嚇人。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黔之驢。
8.解說文言文黔之驢
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CA>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
而《臨江之糜》《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擅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9.文言文黔之驢中勝的意思
這個字讀 sheng(生)。
意思:忍住,禁受住。
高處不勝寒的勝,也是這意思。
這是全文翻譯: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一位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運了一頭驢進到黔這個地區。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見了驢,(覺得驢)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做神,躲在樹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謹慎地漸漸靠近驢,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逃到遠處,認為驢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么特殊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動,始終不敢和驢搏擊。(虎)漸漸靠近驢,態度更加隨便,碰撞它、靠近它、沖撞它、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感到欣喜,盤算驢生了氣只能踢這件事,心想:“(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黔之驢文言文簡短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