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古文
文言文《投筆從戎》翻譯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釋;投筆從戎的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原文:
《后漢書·班超傳》: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2.簡短文言文
簡短文言文寓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10-4 10:01寓意翻譯都要!提問者: 庚寶達妖精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釋 掩:遮蓋;盜: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覺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豈非~?”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 謎 聆 典 故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
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
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么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后決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
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么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于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
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么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么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
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為別人的耳朵并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 [注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
3.最簡短的小古文
原發布者:灰機04dm
簡短文言文1、《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2、《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譯文】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3、《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4.古文說勞動 比如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1、《鋤禾》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3、《歸園田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5、《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6、《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7、《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8、《農家望晴》
唐·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9、《貧女》
唐·秦韜玉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
10、《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1、《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12、《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3、《田園作》
唐·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14、《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5、《歸園田居》其五
晉·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5.求一篇簡短的古文50個字左右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
茍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
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為大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6.簡短的文言文
文言文?!!什么內容的嘛?這個問題太好對付.
世說新語 容止
(7)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①。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②。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邀,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③。
《語林》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風度。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地一同圍住他。左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也來學潘岳到處游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來豪
爽第十三
(1)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①。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與之,于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譯文】大將軍王敦年輕時,原來就有鄉巴佬這個外號,說的話也是土話。晉武帝召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技藝的事,別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點也不關心這些事,無話可說,神態、臉色都很不好,自稱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給他,他馬上從座位上振臂站起,揚起鼓槌,精神振奮地擊起鼓來,鼓音急促和諧,氣概豪邁,旁若無人。滿座的人都贊嘆他的威武豪爽.
夙惠第十二
(3)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①。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②。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譯文: 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罰虎竄臼訶鉸撮歇鄲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明帝問父親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過江來的意圖一五一十地告訴他。于是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并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么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世說新語,
雅量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①。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②。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③。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④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
【譯文: 祖士少喜歡錢財,阮遙集喜歡木屐,兩人經常都是親自料理。兩種嗜好同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從此判定兩人的高下。有人到祖士少家,看見他正在收拾、查點財物;客人到了,還沒有收拾完,剩下兩小箱,他就放在背后,側身擋著,還有點心神不定的樣子。又有人到阮遙集家,看見他親自點火給木屐打蠟;因此還嘆息說:“不知這一輩子還會穿幾雙木屐!”說時神態安詳自在。于是兩人的高下才見分曉。
7.簡短的古文一篇
劉君良,瀛州饒陽人也。累代義居,兄弟雖至四從,皆如同氣,尺布斗粟,人無私焉。大業末,天下饑饉,君良妻勸其分析,乃竊取庭樹上鳥芻,交置諸巢中,令群鳥斗競。舉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亂,爭斗之秋,禽鳥尚不能相容,況于人乎!”君良從之。分別后月余,方知其計。中夜,遂攬妻發大呼曰:“此即破家賊耳!”召諸昆弟,哭以告之。是夜棄其妻,更與諸兄弟同居處,情契如初。
屬盜起,閭里依之為堡者數百家,因名為義成堡。武德七年,深州別駕楊弘業造其第,見有六院,唯一飼,子弟數十人,皆有禮節,咨嗟而去
8.簡短的古文
孫權勸學
初,權謂 呂蒙曰:“卿 今 當涂 掌事,不可不學!”蒙 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太多為借口推辭。孫權說:“我哪里是要你成為研究經書,傳授經學的學官呀!只不過是要你粗略地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事務多,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務)一樣?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讀書對我)十分有效益。”呂蒙這才開始從事學習。(后來)等到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談論商議(時),(魯肅)大吃一驚說:“(從)你如今的才干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現指學識尚淺的人)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于有才華的人)士別三日,就應該重新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兄長怎么知道這件事(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就拜見了呂蒙的母親,(并與呂蒙)結為朋友后告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才,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見過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它們。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這首詩把贍養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領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遠遠地超過有才能的人。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則是因為他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普通人也難了吧!"
9.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么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勞動簡短的文言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