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州的由來·請知道的給俺個解答
關于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后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禾實豐登”之義設置“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置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繡于穰。
鄧州航運順暢,湍河經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后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南北朝至兩宋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綜合謀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 范仲淹 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后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后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于省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北宋初,仍設“武勝軍”(治穰),領穰、內鄉和南陽三縣,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轄穰、南陽、內鄉、順陽和淅川五縣,政和二年(1112年)將原為“上郡”的鄧州升為“望郡”,慶歷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鄧州上任,為鄧州的人文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南宋初,鄧仍歸宋。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將鄧州割給金朝,以鄧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為界,鄧州處于金之前沿陣地,曾三設榷場(買賣交易的地方),與南宋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軍擊敗,鄧州復歸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下,這一帶又歸金國。
金代的鄧州,屬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設武勝軍節度。鄧州時轄3縣:穰(含順陽、新野、穰東、板橋4大鎮)、南陽(含張村鎮)、內鄉(含西峽口鎮)。
遷都鄧州之議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歡將入洛陽,北魏孝武帝為了避開高歡,接近荊州刺史賀拔勝,考慮遷都鄧州穰城,但散騎侍郎柳慶勸武帝遷都長安,權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終決定遷都長安。
翌年,高歡入洛陽,后建東魏于鄴;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頡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寧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覬覦關中,是因為關中太富饒,建議遷都他處,可選襄、鄧一帶。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議,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勸阻,最終未能成行;第三次:唐昭宗干寧三年(896年),唐朝左諫議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樸上書朝廷討論遷都襄、鄧之事。
朱樸認為:“國步多艱,當遷都圖存,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據《新唐書》稱,唐昭宗確曾有意遷都襄、鄧,但考慮到依靠趙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溫的牽制而未能實現;第四次: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國準備攻打開封。
北宋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謀劃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鄧,以避開金人的攻勢,但遭留守李綱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進攻,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但欽宗未給明確答復。第二年,北宋滅亡。
花洲書院 第五次: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逼近應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遷都以避開金軍,尚書右仆射兼中書郎李綱等人主張遷都襄、鄧,說:“臣嘗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于宰相黃潛善等人的極力反對,高宗最后采納了黃潛善等人的建議,最終移都臨安。
第六次:金哀宗天興元年(1233年),蒙古軍圍攻金國都城開封,元帥豬兒主張遷都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賽不和右司郎中白華等人主張入鄧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歸德,又逃蔡州(今汝南縣),又一次計劃進入鄧州,卻在蔡州遭到宋、元聯軍的包圍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國滅。
元明清時期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于襄陽府。至元十六。
2.鄧州的歷史
鄧州悠久的歷史
鄧州市歷史悠久,建置較早。出土文物表明,人類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見于文字記載的也有4000多年。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第三個帝王---仲康,把他的兒子封到鄧地,始有鄧國,為姒姓。商代,武丁又封季父到鄧國。周代鄧國為曼姓侯國。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了鄧國,鄧地便成了楚地。因這一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便在這里置城邑,取名“穰”。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穰便又屬韓國。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秦國又長敗韓國,攻下穰城,穰地又成了秦的屬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陽郡,穰(故城在今鄧州城東南郊)、山都(故城在今鄧州構林鎮古村)屬之。
··漢承秦制。西漢時區境仍屬南陽郡,在今鄧州市境內扔穰、山都、涅陽(故城在今穰東鎮)、安眾(故城在今元莊鄉南王村)、樂城(故城在今陶營鄉高李村)、朝陽(故城在今小楊營鄉禹山廟村)等6縣。另有跨今鄧州市境的陰縣(轄今林扒、孟樓、彭橋等地)。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穰縣的盧陽鄉等地封冠軍侯霍去病,置冠軍侯國(故城在今張村鎮冠軍村)。新莽時期,穰縣易名為農穰。涅陽改為前亭,朝陽稱為厲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進兵荊襄,取穰,穰屬南陽郡。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劃全國為19州,今鄧州市境域分屬荊州之南陽郡、義陽郡、順陽郡、襄陽郡。后趙建平元年(330年)八月,今鄧州境盡歸越。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今鄧州境歸前秦。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晉鎮將軍劉裕索還南鄉、順陽、新野等12郡,今鄧境復歸于晉。
南北朝前期,今鄧境屬南朝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將荊州治由上洛(今陜西商縣)遷至穰縣,轄南陽、順陽、新野、東恒農、漢廣、襄城、北清、恒農等8郡4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置鄧州(自此始有鄧州之說),治于穰。穰、課陽、冠軍、新城4縣屬之。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陽郡為鄧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南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鄧州。五代時期,鄧州依次隸屬于梁、唐、晉、漢、周。
··宋初,設武勝軍,仍置于穰。乾德年間(963——688年),恢復鄧州,統于京西面路。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色議和,宋割鄧州與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鄧州歸宋。隆興二年(1164年)復歸金。
··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于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劃歸南陽府。明朝,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將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州領三縣:新野、內鄉、淅川。清朝,鄧州仍屬河南布政司南陽府。雍正后,鄧州為散州,不再領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1948年1月和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次攻克鄧縣縣城,解放了鄧縣。新中國成立后,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
··1988年11月17日,經**批準,撤縣設鄧州市(縣級)。
··鄧州作為行政地名,它被歷代所用,歷時達1300余年,其歷史可謂悠久
··歲月悠悠,白云蒼狗。鄧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重大自然災害以及重大的殘酷的戰事,使鄧州這片土地上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幾乎滅絕,因鄧州是個好地方,每當鄧州人口出現了空白,便有其他地方的人迅速補充過來,當今鄧州人祖先的來歷主要為三部分:一為移民,這是主要的。歷史上移民的次數很多。有史可查的如,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1年),秦國即遷“不規之徒”于穰。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遷河曲六城“殘胡”5萬余口于許、汝、唐、鄧等州。宋仁宗天對七年(公元1029年),宋廷詔命:“契丹饑民,所過給米,分送唐、鄧等州,以閑田處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山西、江西、福建等省人口至鄧。清朝初年,又遷山西人口至鄧州。其中明朝初年的遷民,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鄧州人皆說祖籍是山西洪洞縣人,即起源于這次移民。二為軍屯。如閔營人,就是清朝初年,福建明末將領黃伯侯所帶的三千部屬落戶于鄧西北一帶。三為商人。鄧州歷史上幾度繁榮,商賈云集,特別是明清時期,有許多外地客商在此安家定居。
3.鄧州的歷史
關于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后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豐穰”之義設置“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置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繡于穰。
鄧州航運順暢,湍河經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后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綜合謀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后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于省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于襄陽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原領六縣,有穰、南陽、內鄉、淅川、西峽、順陽等。
后又領三縣:穰、新野、內鄉。其轄境相當于今天的鄧州市及新野、內鄉、西峽、淅川等縣。
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
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
州領3縣:新野、內鄉、淅川。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
雍正后,為散州不領縣。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
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
9月,置鄧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
3月,鄧縣、鄧北縣合并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1972年12月,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給淅川縣。
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批準,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市),由地級南陽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鄧州市成為河南省政府的試點直管縣;自2014年1月起,鄧州市成為河南省省直管試點縣,賦予部分省轄市享有的經濟和財政管理權限。
2013年至2014年,三個鄧州人在鄧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鄧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擴展資料:鄧州處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中部偏西地區,地理坐標價于北緯31°22′—32°59′, 東112°37′—112°20′之間。
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2294.4平方公里,“山少崗多平原廣”為鄧州市的地貌特點。鄧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的朱連山(海拔469.7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米。
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這些河流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于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
河流沖積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面積肥沃土地。土層深厚,土質為保水保肥性能強的潮土、黃老土和黑老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鄧州。
4.河南鄧州翁氏的起源
翁(wēng)姓源出有:
1、來源于周朝時期的姬姓,屬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相傳昭王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掰不開,惟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左掌紋路如篆書的“公”字,右手掌紋如篆書的“羽”字。周昭王于是給幼子取名為“翁”。翁的后代也以翁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3、上古夏朝,啟為夏王,有貴族翁難乙,相傳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據史料記載,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兩手握拳,旁人掰不開,周昭王一掰即開,見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王即賜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國左丞,死后謚號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梁原城在今甘肅靈臺縣梁原鎮,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史料記載也許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跡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們尋根問祖,卻說法不一,煩請靈臺、梁原的有關部門了解一下,如確有其事,請連同照片在網上刊出,除了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還將為當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尋根問祖旅游熱呢。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了然。故翁氏后人尊翁弘為翁姓的得姓始祖。
5.很想了解一下河南鄧州李姓的來源,請高人介紹一下
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系.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隨后,"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后.《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后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于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車,其后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于《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于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并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6.鄧州市汲灘鎮南王的由來
南王村位于河南省鄧州市汲灘鎮,境內坑塘多,水域面積達到800多畝。該村依據這一優勢,積極發展水產養殖,在此基礎上,又輻射帶動了雞、豬養殖。村民們利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魚糞及塘泥肥地種植牧草、玉米,再將牧草、玉米作為飼料喂雞、豬,形成了完整的立體種養體系。
目前,全村養豬戶26家,存欄量600余頭,養雞戶60余家,存欄量一萬余只,水產養殖11家,魚類20萬尾。據村民保守估計,養殖大戶王滿昌年收入在60萬元到70萬元之間。該村的立體種養在增加本村農民收入的同時,還帶動周邊2000余戶一萬多農民走上富裕道路[3]。
7.鄧州錢集錢氏由來
鄧州錢氏為吳越武肅王后裔。唐朝末年,戰禍連結,武肅王討平兇逆,開基于東南,國號吳越,傳三世五王,至忠懿王俶,納土歸宋,使吳越民眾免遭戰亂之苦。因功封南陽國王、鄧王、武勝軍節度使,執政鄧州兩年有余。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忠懿王薨,次年歸葬于洛陽縣賢相鄉陶公里(今洛陽孟津縣送莊鎮營莊村),其第七子錢惟溍定居于鄧州東南八十里——今鄧州市劉集鎮錢集村,主持修建鄧州“五代王侯祠”,被尊為錢集錢氏始遷祖。千余年來,鄧州屢經戰亂,我錢氏于兩宋之際及元朝末年,兩次北徙河北定居。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武肅王二十四世孫錢成率部分族人自河北回歸錢集,重修祠堂,被尊為鄧州錢氏近世始祖。
據成公七世孫、錢集人錢九思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編纂的《鄧州錢氏家譜》(已毀于**中,僅有少部分被抄錄,留存于今)記載:錢成,生于明弘治六年(1493)五月八日,卒在萬歷八年(1580)十月二十日,享年88歲,娶妻羅氏,有子五人,稱錢集錢氏五門。
“錢氏長門”,即錢仁,即始祖錢成的長子。成公有子五人:仁、義、禮、智、信。除錢智遷居錢灣外,其余四子均定居于錢集。今錢集錢氏主要分布于錢集街(三、四、五組)、東樓(一組)、北頭(二組)、河西(六、八一、八二組)四個自然村,共計400多戶,2000余人。究竟老四門后裔在錢集村如何分布,因舊譜被毀,實難詳考。
結合文獻及部分外遷錢氏舊碑記載,仁、義、禮、信四門后裔大致分布如下:始祖錢成與長子錢仁居于錢集街,今三、四、五組錢氏大部分為長門后裔。二門錢義在錢集街東側建樓,因稱東樓,后裔子孫分東、中、西三院,后世又有部分五門后裔遷此定居。三門錢禮遷居白龍渠西岸,獨立門戶于村南,因稱河西錢營。而北頭錢氏和河西八一、八二組錢氏,絕大部分為五門錢信的后裔。
從始祖成公定居錢集,至今已400多年,歷20余世,最小者已是成公二十三世裔孫。在此期間,各門錢氏多有交叉居住及外遷周邊區縣者。據編纂《南陽錢氏宗譜》時的譜查結果,鄧州錢氏以錢集為根據地,后裔廣泛分布在兩省(豫、鄂)、四市(南陽、駐馬店、周口、襄陽)、十一個縣區,總計3000多戶,15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