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姓的由來和歷史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后遷都于溫。其后代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蘇氏。
2、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后,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黨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址漢族。
擴展資料:
蘇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時,出現蘇忿生。他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稱贊,因此被封于黃河流域一帶,家居其封地,從此黃河以南及河南省黃河以北有了蘇氏。
春秋時,蘇氏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于兩湖一帶。戰國時,蘇氏族人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并涌現出縱橫家蘇秦一族。
漢初,蘇氏始徙于秦,自此,蘇氏由黃河河南以北遷入陜西。漢武帝時,蘇建于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隨衛青擊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陜西武功大猶鄉,從此,蘇建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姓
2.蘇姓的由來和歷史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
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后遷都于溫。其后代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蘇氏。
2、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以后,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北方漢人中開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蘇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時西夏黨項族的蘇姓人,金國女真族的蘇姓人。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漢族蘇姓。
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蘇址漢族。 擴展資料: 蘇氏受姓后至周朝周武王時,出現蘇忿生。
他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稱贊,因此被封于黃河流域一帶,家居其封地,從此黃河以南及河南省黃河以北有了蘇氏。 春秋時,蘇氏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于兩湖一帶。
戰國時,蘇氏族人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陽,并涌現出縱橫家蘇秦一族。 漢初,蘇氏始徙于秦,自此,蘇氏由黃河河南以北遷入陜西。
漢武帝時,蘇建于元朔二年以校尉跟隨衛青擊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陜西武功大猶鄉,從此,蘇建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姓。
3.蘇姓氏的起源與歷史
歷史來源 「蘇」源出 ; 一 ﹕「蘇」出自「己」姓。
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國,后遷于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家族名人 蘇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
與張儀同學于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說,然窮困而歸,后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
后客于齊,被殺。 蘇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
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
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于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三蘇 宋蘇洵與二子蘇軾、蘇轍皆有文名,世稱為「三蘇」。宋˙蘇軾˙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詩四首之三:「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舌問三蘇。
」醒世恒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小蘇。……天下稱他兄弟,謂之二蘇。
稱他父子,謂之三蘇。」 蘇軾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
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
在黃州時,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卒謚文忠。
著有東坡集、東坡詞等。 地望分布 河南河內郡,陜西扶風郡,陜西武功郡。
這也是我的姓!不過我們這有宗譜的。
4.關于蘇姓的起源
蘇姓的始祖可以追蹤到遠古。
顓頊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陸終;陸終傳六子,長子樊昆吾,封于蘇(今河南溫縣一帶)。周武王時起用樊后裔忿生司寇,邑于蘇,子孫因以為氏。
蘇姓為今日中國第41個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0.47%,分布奶廣,尤以廣東為多,約占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20%。海外的蘇姓華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北美等地。
蘇姓在臺灣約有30萬人,在臺灣諸姓氏人口中據第23位。1994年3月18日,代表海外50萬蘇氏族人的“世界蘇氏宗親總會”在菲律賓馬尼拉成立。
大會通過的總會會歌,滿含血濃于水的為炎黃子孫血脈親情,其歌詞云:“顓頊赫赫我祖先,歷史五千年,文化播海天。河南省,固姓縣,祖國尋根源。
治亂未應閑,開拓遍江南。朝代有更替,血統一脈相沿。
勤謹耕讀努力懋遷,經營四海邊。蘇武大名垂宇宙,留胡久不歸,大節永不虧。
平陵侯,典屬國,武功稱族徽。唐宋文名重,三蘇最光輝。
敦睦重倫理,天親血濃于水。承先啟后家風謹守,宇內振德威。”
蘇姓歷史上產生過眾多名人,如蘇秦、蘇武、蘇頌、蘇東坡父兄(三蘇),蘇曼殊等。北宋天文學家、藥學家蘇頌,曾官至丞相,蘇頌所傳蘆山堂派在海外影響較大。
八九十年代,海外蘇姓華人,不忘先祖,回祖國故土尋根歸宗。蘆山堂派裔孫,專門在福建同安縣捐款修建了“蘇頌科技館”,并重修了蘇頌故居蘆山堂,資助蘇頌研究會的學術研究,出版了蘇頌學術研究叢書。
蘇氏族人十分珍視家族的光榮歷史,尤其是香港蘇汝謙先生,多年來穿梭往返于東南亞諸國和臺灣香港等地,聯絡蘇氏族人,弘揚蘇氏家族文化。他為策劃、編撰、出版《新編蘇氏大族譜》化費了大量心血與巨額資金,在他去世一個月后,1994年8月23日,終于在長春成功地舉行了《新編蘇氏大族譜》的首發式。
5.蘇姓的起源是什么
蘇姓的起源:
1、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后裔。顓頊玄孫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長子樊居于昆吾,后發展為強大的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周武王時,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國,稱為蘇忿生,后遷于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為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其國人便以國名為氏,稱蘇氏。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2、源流二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黨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為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
得姓始祖:
蘇忿生。商末蘇國被侵并后,一支蘇人遷居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省邢臺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蘇,國都溫(今河南省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于狄。蘇姓后裔子孫尊稱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擴展資料
歷史名人:
1、蘇秦(約342—前284):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人,戰國時期的韓國縱橫家。
2、蘇代:戰國時縱橫家
3、蘇洵: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4、蘇武(前140—前60):杜陵(今陜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
5、蘇章:東漢冀州刺史
6、蘇峻:東晉將領
7、蘇綽: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8、蘇威:隋朝大將
9、蘇良嗣:官至唐朝宰相 陜西雍州武功人(今屬西安市),蘇世長之長子。為人剛烈耿直,注重法治。
10、蘇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任尚書右丞。二年(706)升為戶部尚書兼侍中,剛正不阿。
11、蘇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學家。京兆武功(今今陜西武功)人。
12、蘇檢:武功(今江蘇武功)人。字圣用。官至唐朝宰相。
13、蘇定方:唐朝大將
14、蘇源明:詩人
15、蘇惠:十六國前秦詩人
16、蘇過:文學家
17、蘇舜欽:詩人
18、蘇頌(1020年-1101年):天文學家兼藥學家。廈門同安人,父蘇紳進士。
19、蘇漢臣:南宋畫家
20、蘇天爵:元朝名臣
21、蘇宣:明朝篆刻家
22、蘇四十三:清代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軍首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姓
6.求蘇姓的起源和發展以及當前人口
蘇姓起源有二
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后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國,稱為蘇忿生,后遷于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后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后裔。
二、為出自少數民族。
早在西漢時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亞一帶)的康居國,有小五王,其中蘇(壑-土+韭)(xie,音謝)王居蘇疑城。東漢時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為于寅國,其相蘇榆勒擁立廣德為王,在于寅與莎車國的交戰中起過重要作用。在北方的匈奴鮮卑族人,東漢永元年間 (公元89—105年)參與了東漢政權對諸胡叛軍的討伐,其中鮮卑大都護蘇拔龐在這次討伐中立功,被封為率眾王并被賜金帛。在東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南部三韓中也有麻斯人蘇馬浞,被光武帝封為漢麻斯邑君使,屬遼東郡以東的樂浪郡。東漢靈帝時,在遼東有蘇侯延,眾千余部落,自稱峭王而與漢軍對陣。蘇侯延所在烏桓各部平時與漢關系甚好,由于東漢末年中原內亂,長期為漢戍邊的烏桓人,也就擁兵為王了。 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代北復姓跋略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實行漢化,單姓蘇氏。
蘇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大姓之一,在兩廣地區和華北地區比較常見。蘇姓人群大約占了當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個中國人中姓蘇的人至少有47個,總人口大約在560余萬
7.蘇姓的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區
姓氏起源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為蘇、顧、溫、董。”后蘇氏繁衍于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家乘譜牒
山西:祈州蘇氏族譜不分卷蘇氏族譜不分卷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十八卷、常州蘇氏族譜不分卷、江陰澄江蘇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蘇氏支譜四卷
浙江:象山昌國蘇氏宗譜二卷、遂昌蘇氏宗譜、饉縣饉竹莊蘇氏宗譜三卷
安徽:蘇氏族譜四十八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十五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四卷、休寧新安蘇氏重修族譜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蘇氏族譜不分卷、晉江湖子蘇氏族譜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蘇氏族譜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產張蒼蘇氏譜不分卷
江西:波陽蘇氏出修總撲三卷圖書館二卷
河南:太康蘇氏家乘二卷、許昌蘇氏家乘一卷、許昌蘇氏家乘二卷、鄢陵蘇氏家乘三卷、鄢陵蘇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蘇氏宗譜卷
湖南:瀏陽蘇氏武功修族譜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蘇氏次修宗譜卷
廣東: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十卷附三卷、番禺蘇氏房譜不分卷、南海蘇氏族譜十卷
四川:眉山蘇氏族譜一卷
聚集地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 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于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后裔在邯鄲作官,并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再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云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此后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
蘇姓,是臺灣的第二十四個大姓。追溯臺灣蘇姓之源,要從大陸的蘇姓說起。對此,《姓纂》和《蘇洵族譜》上均有詳盡記載。蘇氏的始祖隨著王潮到福建開基的。開基祖名叫蘇益,同安的蘇姓人士,可能都是蘇益的后代。臺灣的蘇姓來自福建。蘇姓的移臺,是開始于乾隆年間。橋東里,八里鄉。
歷史名人
蘇曼殊:文學家。原名玄瑛。后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人,留學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詩文,善于作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與柳亞子等人交往。參加南社。其詩多傷感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濃郁的頹廢色彩。翻譯過雨果、拜倫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蘇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于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權很不滿。由于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 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 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蘇 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8.蘇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國名為氏。
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建立蘇國。后遷都于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
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
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復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 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
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國,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后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后又封于蘇(一說其子封于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蘇國,后忿生遷都于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
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并尊昆吾為其始祖。 二、遷徙分布 蘇姓發祥于河南溫縣,后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徙洛陽,并在當地形成望族。
春秋時蘇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于兩湖一帶。漢武帝時,因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北方連年戰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
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后贈上將軍、武安侯,葬于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
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于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云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閩入粵。
蘇姓入臺始于宋、明時蘇姓入臺,其因有二:一隨鄭成功收復臺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
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蘇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三、歷史名人 蘇 秦:河南洛陽人,戰國時的縱橫家,曾成功地勸說六國國王聯合抗秦,身佩六國相印,可謂三寸不爛之舌能抵百萬雄兵。
蘇 武:杜陵(今陜西省西安)人,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匈奴羈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嚙雪吞旃,而仍杖漢節,為保持民族氣節樹立了榜樣。 蘇 章: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人,東漢名臣,少博學,善屬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歷任冀州、并州刺史,后因抑制豪強,不徇私情而被罷職。
蘇 惠:始平(今陜西省興平)人,十六國時女詩人,以“回文璇機圖詩”著名,此詩今人仍尋解不疲。 蘇 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蘇 頌: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學家、藥學家,官至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侍郎。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有《新儀象法要》遺世,敘述水運儀象臺的結構和制造。
在醫藥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藥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蘇 洵: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
以文章聞名于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
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權很不滿。由于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 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
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
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
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
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 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
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忿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蘇姓的來源和歷史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