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銘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臺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
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云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么簡陋呢?”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擴展資料:
劉禹錫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被后人尊稱為"詩豪"。在政治上,劉禹錫的一生是在不斷的斗爭以及反抗中度過的,哪怕不停地被打擊,劉禹錫也會重新站起來去反抗。在詩歌創作上,他不斷進行創新創造,寫出了一大批雄渾蒼勁的詩歌作品。
詩人劉禹錫的后半生過的并不順暢,因參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這一舉動觸犯了當時朝廷中達官顯貴的利益。這些大官僚沒有劉禹錫那樣的文學才華,在道理上辯不過他,于是背后就在皇帝面前不斷地劉禹錫的壞話。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句古話:"皇帝疼奸臣。"這句話說的一點兒也不假,當時皇帝真的聽信了那群達官貴人們的讒言,于是下旨將劉禹錫貶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當通判。 如果是按照當地明文規定的官員待遇來看,通判的待遇也還算是過得去的,通判在衙門里可以住三室一廳的大房子。
可誰知和州城的大官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他知道劉禹錫是因為犯了錯,被朝廷貶官到和州的,于是根本不把劉禹錫放在眼里,處處刁難他。
劉禹錫來和州不過只有半年之久,卻已經連續搬了三次家。這第三次搬家啊,搬到了一間又破又小的房子里,房子里邊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劉禹錫見了十分氣憤,他在心里想道:這狗官實在是欺人太甚啊!但是,不管是多么小的房子,都不可能改變我想要改革的決心。
于是,他便在此地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一篇文章——《陋室銘》,極力歌頌他這個小房子。 劉禹錫寫完文章以后,就來到城中請來一個石匠,讓石匠把自己寫的這篇文章刻在石板上,將刻好的石板聳立在屋前。
策知縣聽說這件事以后,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親自來到劉禹錫的住處。他看了這篇文章以后,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句很不滿意。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這雖然只是一間簡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劉禹錫的道德高尚,居住在此以后,使它散發出芳馨的味道。這是對策知縣赤裸裸的嘲諷,策知縣雖然怒發沖冠,但是也想不出合適的方法進行報復,只好離開了劉禹錫的陋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陋室銘
2.《陋室銘》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原文及譯文 作者:劉禹錫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
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釋: 在,在于。
名,動詞,出名。 靈,靈驗,神奇。
斯,指示代詞 此,這。 惟,只。
馨,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長到,蔓到。
鴻儒,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鴻,通“洪”,大。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往來,偏義復詞,詞義偏重在“來”上。
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案牘,官府的公文。 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勞,使……勞累。 形,形體,身體。
賞析一: 〈陋室銘〉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刻金石以記之嘍。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
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這種奇妙構思,唯有讓我等后人擊節贊嘆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就像我上節說的,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若明白此節,一切都入情理之中也就在勢在必然了,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
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接下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于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
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
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
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已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已的楷模,希望自已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
世人常解這二句為我剛才的意思,實際上從我的角度認為,劉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
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我想是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
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至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已,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已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吧。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
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賞析二: “銘”,本是刻于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后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由于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作者劉禹錫,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宮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
他對于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于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
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的自明。
3.陋室銘,愛蓮說譯文簡短點的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
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
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
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
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粻處綱肺蕺鍍告僧梗吉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
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希望能幫助到您,贊一下吧
4.陋室銘,原文和翻譯
原發布者:dykeuy50340
陋室銘原文 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淺,有了蛟龍就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的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青蔥的小草映入竹簾里。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與我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它們都很簡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孔子說:“(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簡陋的呢?” 擴展閱讀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一文,劉禹錫諸集均未見收錄,近年有人疑為偽作。但
5.陋室銘翻譯 (少點兒)
陋室銘》原文及譯文 作者:劉禹錫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
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銘原文及其翻譯
原文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居住)就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句句翻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 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7.陋室銘原文和譯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