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譯文
32.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并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
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34.陶母責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
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
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35.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么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
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42.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
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只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43.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
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萬年乃不復言。【參考譯文】陳萬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長討好別人,用盡全部家產去討好遠戚許、史家,特別是樂陵侯 史高. 陳萬年的兒子陳咸字子康,十八歲,憑借陳萬年做了侍郎。
他資質與眾不同,性子比較直,而且敢于說話。多次上書論及國事,諷刺皇帝身邊的近臣。
這樣的書奏大概上了數十次,結果被貶為左曹。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
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么?”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
2.簡短文言文寓言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釋 掩:遮蓋;盜: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覺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豈非~?”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 謎 聆 典 故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
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
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么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后決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
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么辦呢?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于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
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么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么辦呢?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
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為別人的耳朵并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注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chuí)——槌子。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3.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一、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秦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生不敢言歸。
二、翻譯: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林都振動了,使空中的飛云也停住了。 薛譚(聽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繼續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敢再說回去的事了
4.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譯)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么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里,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后,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5.簡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譯文
32.李存審出鏃教子【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并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
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34.陶母責子退鲊【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
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
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35.畫鬼最易【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么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
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42.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
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只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43.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
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萬年乃不復言。【參考譯文】陳萬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長討好別人,用盡全部家產去討好遠戚許、史家,特別是樂陵侯 史高. 陳萬年的兒子陳咸字子康,十八歲,憑借陳萬年做了侍郎。
他資質與眾不同,性子比較直,而且敢于說話。多次上書論及國事,諷刺皇帝身邊的近臣。
這樣的書奏大概上了數十次,結果被貶為左曹。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
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么?”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
6.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拔苗助長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注釋: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7.短篇文言文并翻譯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簡介】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 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 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 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 ?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 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評點】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8.古代文言文寓言原文及翻譯
曾子殺彘
1【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②。”妻適市來③,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④與嬰兒戲耳⑤。”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⑥。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⑦,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要捉小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3【賞析】:曾子為了不失信于小孩,競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后代、影響后代。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4諸子寓言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于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寓言文言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