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袁世凱的歷史評價
公正點的 評價
公正評價袁世凱
對政治人物,與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認真關注他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那才是影響深遠的東西。
史學家們大都會同意,在大清帝國袁世凱是個頗為前衛的人物。從1895年開始的變法維新運動中,他是強學會的支持者,嚴復的朋友;除了小站練兵成績突出外,所上奏章,談論國事也頗有見地。進入20世紀,身為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推行新政成績最為顯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廢除科舉,實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當機立斷,在1905年開始永遠廢除科舉的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而興辦學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轄的直隸(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處還表現在吸取過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敗的教訓,非常重視“開官智”,把現有官吏的重新培訓擺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方面,直隸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國首次地方選舉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選舉。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運動的成果之一。義和團事件后,規定中國不準在天津地區駐軍,精明的袁世凱訓練三千警察進駐這個地區,維護了主權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會治安,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在經濟領域,發展工商企業也用力很勤,成績顯著;有的項目至今仍在繼續發揮作用。中國人今天仍熱情傳頌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功績,但往往不了解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包括決定用中國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凱的功勞。一位美籍華人史家說:“它(京張鐵路)是由袁發起、提出和取得的驚人成就。”
以往史學家認為袁世凱是被政治錯誤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領域,也有許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凱的稱帝問題。他的稱帝是君主立憲,是有別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參考了當時比較強大的英日等國的國體。二是簽訂21條。隨著日本等國一些檔案的解密和觀看袁世凱簽訂21條的手跡及簽訂21條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凱在此事件中是沒有大錯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艱苦的談判,來換取一些對自己國家有利的條件。在當時,即使換了別的勢力,別的人當政,也只能這樣了。所以最后21條被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接受了。5.9國家定為國恥紀念日,說是奇恥大辱,這確實是的。不過在簽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凱就向全國通報,說不得已,只有簽了,這實際上是奇恥大辱。在國人說這是奇恥大辱之前,他都承認這是奇恥大辱。在簽訂以后,袁世凱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經政府批準,有租讓給外國一寸土地者,以國賊論處。當時的這種談判,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沒有辦法。當時中國留學海外的精英胡適就說:這個談判應該說在之前中國的歷史當中,是沒有過的,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爭取到了對自己最大的退讓。王蕓生在30年代初編輯的《60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時候也說,在回顧整個談判,袁世凱的指揮和領導,應該說是沒有大錯的。當年的一些歷史學家也都肯定了當時21條的交涉。所以說他拱手賣國,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給他的竊國大盜的“謚號”也是偏頗的。至于出賣戊戌變法和暗殺宋教人,更是缺乏確鑿證據。
除此之外,在政治領域反而有一些是應該肯定的:
首先,執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國會組織法》,接著又依法進行選舉,并在1913年初召開了國會。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試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現代國家機關。其中規定文官高等考試,以國法學、刑法、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經濟學和財政學七種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通商約章等五種為附科,應試者自擇其一。
再次,他推行軍民分治,一再下令軍警不得干預政治,也是完全正確的。
總的看來,他在制度層面的施政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抹煞。
2.對袁世凱的評價
后世評價 負面評價 袁世凱身后的評價長期以來以負面評價為主流,這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正如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所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 在袁世凱去世后不久,就有黃毅《袁氏盜國記》、胡思敬《大盜竊國記》等丑化袁世凱的書籍刊行于世,著名思想家梁啟超亦給予袁世凱“東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國中極惡之極惡”、“最糟糕之統治者”等惡評。
繼北洋軍閥而執政的國共兩黨均對袁世凱持否定評價,中國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原本認為袁世凱是“民國之友”,四萬萬人“殊堪嘉佩” ,但在宋教仁案以后孫中山一改對袁世凱的評價,將其定性為“獨夫民賊” ,并譴責袁世凱“改毀約法,解除國會,停罷自治,裁并司法,生殺由己,于奪唯私;偵諜密布于交衢,盜匪縱橫于邑都;頭會箕斂,欲壑靡窮,朋坐族誅,淫刑以逞;礦產鬻而國財空,民黨戮而元氣盡。軍府艱難締造之共和,以是壞滅無余,而賊惡盈矣!”**亦謂“袁世凱是我們中國勢力最大的軍閥,爪牙遍布于全國。
他憑借著國家元首的地位,私心自用,帝制自為,自以為可以成功。而結果為總理所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所打倒,袁世凱竟以恐懼而死。”
中國**創始人李大釗稱袁世凱為“一世怪杰”,并說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 而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共領袖**的秘書**在1946年所撰寫的小冊子《竊國大盜袁世凱》,將其印發全黨,該書稱袁世凱為“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結晶,一個集中的黑暗影”“是各帝國主義在華的總工具”。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袁世凱作為“竊國大盜”的形象被廣泛出現于各種歷史教育和政治宣傳的場合,深入人心,因此有學者認為丑化袁世凱的根源即在于《竊國大盜袁世凱》這本書。 1949年后國民黨退守臺灣,以后臺灣史學界對袁世凱一生的評價亦基本上是否定的 ;而20世紀80年代前的大陸史學界亦根據馬克思主義史觀,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幾乎對袁世凱全盤否定,論定袁世凱為“專制暴君”、“賣國賊”、“大地主大買辦階級代表人物”等。
正面評價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趨于多元化。對袁世凱的正面評價逐漸多了起來。
其首先表現在于對袁世凱的主要污點如戊戌告密、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刺殺宋教仁、簽訂二十一條等事實真相進行澄清,其次是肯定了袁世凱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他維護國家主權所作的貢獻,最后發展為對袁世凱的肯定評價。一些人認為,以往對袁世凱的評價,存在著全盤否定、苛求古人的錯誤,對此,他們提出了一些具有顛覆性的評價和看法。
祝曙光認為,袁世凱復辟的行為,“并不完全出于他的個人主觀愿望,而是有現實基礎”,“不能過高地估計袁世凱稱帝的危害性” ;季云飛認為,袁世凱 安陽袁林 是“竊國大盜”的論斷“違背基本歷史事實”,這種“一刀切”式的史學研究方法“必須摒棄” ;郭劍林認為,“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寬松政策,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師脫穎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學;邵飄萍、黃遠庸兩大新聞巨擘一則則“獨家新聞”、一篇篇時論文章眾**傳;革命的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言論、出版、結社自由;甚至**、**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北洋時代的成長,也和袁世凱北洋政府寬松的文化政策、社會改革不無關系”。 更有學者高度盛贊袁世凱為“真正的改革家”。
有學者將其稱為“揚袁抑孫”現象,并認為這些觀點有矯枉過正之嫌。 客觀評價 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了解和研究,對袁世凱冷靜分析、客觀評價,采取了有褒有貶的評價方式。
這些評價的共同點是: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于稱帝。 袁世凱的英文秘書、著名外交家顧維鈞旅居美國時所撰回憶錄如是評價袁世凱:“袁世凱是軍人出身,曾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總辦,僚屬中也有像唐紹儀先生那樣受過新式教育的秘書和顧問,但他完全屬于舊派。
和頑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當維新,甚至有些自由主義的思想,但對事物的看法則是舊派人物的那一套。他以創練新軍和任直隸總督知名,是個實干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領袖人物。
但不知為何他卻不喜歡旅行,從未到過長江以南。他為人精明,長于應付各種人物,但從未想過把才能應用在治理國家、使之走上民主化道路這一方面。”
此外顧維鈞通過自己在外交談判中的親身經歷以及對袁世凱的觀察,指出袁世凱“是一個愛國者,即他在處理對外關系中,特別是對日關系中,唯恐喪失中國的主權。” 加拿大華人歷史學家陳志讓認為“袁世凱公開的目標就是要創建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如果這意味著無視共和國的民主原則的話,那么,他正是準備往此方向發展。
袁世凱設想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由他統一的強國的愿望,是他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本質的反映”,。
3.對袁世凱的客觀評價
【袁世凱】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有功之人。袁世凱從1903年起在中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了6個師的新軍,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后雇傭了德國、日本的教官,并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北洋系軍事人才濟濟,有5個先后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或總理。袁世凱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里沒有巡警,維持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租界出現以后,中國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期間,在直隸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總局和分局,并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直隸總督任上,袁世凱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績是支持創辦實業、發展商業,地點主要在天津。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資本企業不過四五家,袁世凱重用周學熙,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幾年后發展到一邊辦廠,一邊辦相關學堂,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實業中心,其中機器造紙、織造、電燈、自來水、煙草企業,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一個國際性的實業博覽會)上,參觀了直隸館的實業家張謇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袁世凱確能干事,此人與別人畢竟不同,在工業上尤有擅長過人之處,遠遠勝過了江蘇。”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創辦的各式新式學堂不下幾十所,除了小學、中學、大學,還包括專科、技術、師范、醫學、政治、軍事等多種學堂。1905年,他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他出面籌錢,資金很快到位,進口的鋼軌、枕木、機器、器材還都免了稅;他任命當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這段鐵路雖然只有170多里長,但途經居雍關、八達嶺,地形復雜、工程難度高。兩年后,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都有袁世凱的功勞。
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在“節制資本”思想的影響下,反對保護私有財產,而北京臨時政府提出“保護私產”、“經營自由”。財產私有,主要表現在“土地私有”,當時大批旗人變相出賣土地,許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轉到私人手里。譬如,從1910年至1929年,黑龍江省95%的土地歸私人所有。
北京民國政府解除了呈請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面粉廠、火柴廠、卷煙廠、造紙廠以及采煤、冶煉企業,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袁世凱自己更是新式工業的直接投資者和參與者,他投資了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并擁有股票。史學唐德剛曾斷言:盡管有私利交織其間,但袁世凱在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確實做了很多實事,比孫中山做得多!
4.對袁世凱的評價
要一分為二,從功與過這兩個方面分開來答: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爭議的是戊戌告密事件,與日簽署《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他是北洋軍閥首領,在辛亥革命后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捍衛國土,維護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創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并修改《大總統選舉法》等,后悍然稱帝。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沒有了首領,從此中國陷入了數十年民不聊生的軍閥混戰狀態。
5.評價袁世凱
現在的歷史對袁世凱的正確評價是:亂世奸雄,治世能臣。
當時的歷史是有利的!! 因為它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雖然它提出了扶清,但是它使更多的國人看清了封建地主階級的落后與腐敗)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使他們放棄了殖民整個中國的念頭。
但是在縱觀歷史的時候,它也有對中國不利的一面,因為它提出的是“滅洋”,這在當時是不利于中國接受資本主義思想的,減慢了舊民主主義運動(資本主義推翻封建主義)的進程。
如果沒有袁世凱,中國會提前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后果不堪設想啊),袁世凱不抗日,也要兩面的看。 首先,如果他按照皖系段祺瑞(主戰派)的意見,進行抗戰,那么中國就會加深殖民程度(肯定戰敗,因為各地方軍閥不會聽袁指揮,只會看他的笑話,等到袁的實力受損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找任何借口,例如:討逆,和平,漢奸等,聯合起來打到他。)中國很有可能變成印度。
21條,簽亡國,不簽,也亡國。 所以從21條秘密的簽訂開始,到結束,用了將近4年的時間,袁也不想簽啊。 但是他還是被逼到了,歷史的死角上(就像汪精衛),袁越往后就越糊涂(歲數不是很大,就糊涂了),竟然稱帝,群雄割據的時候,誰稱帝,who就是sb。(就像三國時期的袁術)。 哎,功過后人評啊!! 哈哈哈~~~~
6.客觀評價袁世凱
對政治人物,與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認真關注他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那才是影響深遠的東西。
史學家們大都會同意,在大清帝國袁世凱是個頗為前衛的人物。從1895年開始的變法維新運動中,他是強學會的支持者,嚴復的朋友;除了小站練兵成績突出外,所上奏章,談論國事也頗有見地。進入20世紀,身為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推行新政成績最為顯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廢除科舉,實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當機立斷,在1905年開始永遠廢除科舉的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而興辦學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轄的直隸(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處還表現在吸取過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敗的教訓,非常重視“開官智”,把現有官吏的重新培訓擺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方面,直隸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國首次地方選舉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選舉。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運動的成果之一。義和團事件后,規定中國不準在天津地區駐軍,精明的袁世凱訓練三千警察進駐這個地區,維護了主權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會治安,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在經濟領域,發展工商企業也用力很勤,成績顯著;有的項目至今仍在繼續發揮作用。中國人今天仍熱情傳頌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功績,但往往不了解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包括決定用中國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凱的功勞。一位美籍華人史家說:“它(京張鐵路)是由袁發起、提出和取得的驚人成就。”
以往史學家認為袁世凱是被政治錯誤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領域,也有許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凱的稱帝問題。他的稱帝是君主立憲,是有別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參考了當時比較強大的英日等國的國體。二是簽訂21條。隨著日本等國一些檔案的解密和觀看袁世凱簽訂21條的手跡及簽訂21條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凱在此事件中是沒有大錯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艱苦的談判,來換取一些對自己國家有利的條件。在當時,即使換了別的勢力,別的人當政,也只能這樣了。所以最后21條被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接受了。5.9國家定為國恥紀念日,說是奇恥大辱,這確實是的。不過在簽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凱就向全國通報,說不得已,只有簽了,這實際上是奇恥大辱。在國人說這是奇恥大辱之前,他都承認這是奇恥大辱。在簽訂以后,袁世凱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經政府批準,有租讓給外國一寸土地者,以國賊論處。當時的這種談判,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沒有辦法。當時中國留學海外的精英胡適就說:這個談判應該說在之前中國的歷史當中,是沒有過的,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爭取到了對自己最大的退讓。王蕓生在30年代初編輯的《60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時候也說,在回顧整個談判,袁世凱的指揮和領導,應該說是沒有大錯的。當年的一些歷史學家也都肯定了當時21條的交涉。所以說他拱手賣國,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給他的竊國大盜的“謚號”也是偏頗的。至于出賣戊戌變法和暗殺宋教人,更是缺乏確鑿證據。
除此之外,在政治領域反而有一些是應該肯定的:
首先,執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國會組織法》,接著又依法進行選舉,并在1913年初召開了國會。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試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現代國家機關。其中規定文官高等考試,以國法學、刑法、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經濟學和財政學七種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通商約章等五種為附科,應試者自擇其一。
再次,他推行軍民分治,一再下令軍警不得干預政治,也是完全正確的。
總的看來,他在制度層面的施政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抹煞。
7.歷史對袁世凱的評價,有著怎樣的爭議呢
袁世凱稱帝的正面意義 要談袁世凱,必須拋開歷史課本的有色眼鏡來看,袁世凱一生有三個重要的時期,在朝鮮,辦新政和辛亥革命。
在朝鮮,所謂弱國無外交,相信會在他的人生觀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而日本,通過君主立憲形成的強大,也會讓他對與革新前的日本相似國情的中國的出路有了一點模糊的認識。即在一個強有力的統治階層的領導下進行于世界潮流同步的資本主義改革,而當時只能依靠漢丨人官僚來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的滿人政丨府顯然已經無法做到這一點。
那么,該由什么樣的統治階層來完成這一變革?這個時期的袁世凱肯定還在考慮和觀望著。 小站練兵,是袁世凱涉足新政的一開端,但新政并不是他主導的,而是舊湘淮系崛起的官僚如李鴻章和張之洞所領導的,這一時期,是占據著中華大地絕大多數的漢丨人領導階層迅速從滿人的統治下攫取權利的黃金時代,這一變化在八國聯軍進北京這一被后世視為國恥的事件中達到高潮。
當時北洋領袖李鴻章在廣州正和香港的英軍策劃東南互保,即如果八國聯軍有推翻清政丨府的念頭,則約束京津一代的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等新式北洋軍隊作壁上觀,而遠離清廷統治中心的東南各省伺機獨立,以英國為保護,并看形勢來奪取中國政權,南洋領袖張之洞也約束自己的故系將領的部隊不得參戰(當時新軍的編成分兩部分,即以直隸的北洋新軍袁世凱部和以湖北為中心的南洋新軍),所以造成了當時北京附近空有十幾萬裝備精良的新式陸軍和數倍的巡防營舊軍,而清政丨府卻只能依靠裝備著大刀長矛的義和團和裝備落后的由甘軍組成的武衛后軍來抵抗的局面,迅速的失利是很正常不過的事,事后,李鴻章等看全國形勢,推翻請政丨府的時機依舊不成熟,也不可能得到狡猾的不愿意看到中國強大的洋人的支持,故出來善后。此后旋死,由袁世凱接收了其北洋勢力。
在這一時期,袁世凱隨著對北洋新軍的掌握,顯然已經意識到,由占人口多數的漢丨人來統治中國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當時列國環飼,都愿意用清廷來限制中國的崛起,加上很多省份還是滿人控制政權,對于長期任職于中央的袁世凱來言,他是不愿意用激烈的手段來奪取政權的,因為這必然將導致國家的分裂。所以,他采用的是一種漸進式的奪權。
辛亥革命,一日之間,中國半數土地易幟,讓袁世凱不得不接受暴力革命的方式,但隨著和孫文的會談,中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迅速崛起,成了一個迷茫的疑問。 首先,中國各省用一種自發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權,雖然各省打著革命的旗號,但真正奉行同盟會命令的也只有江西的李烈鈞,云南的蔡鍔是梁的學生,主張的是君主立憲,山西的閻西山,關起門來做皇帝,湖北的黎元洪,主要是南洋新軍的將領在主導,根本沒把同盟會放在眼里,其他各省,甚至有很多不過是清政丨府的舊官僚換個門面而已。
這樣一個群雄割據的局面,需要怎樣一種力量來統一?毫無疑問,這是需要一個紐帶的,袁世凱首先想到的是同盟會,用政讜的理想和凝聚力來把各省聯系起來,于是,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北京之談便出現了。 然而,北京會談,總體來講卻讓袁世凱非常失望。
首先,同盟會的精神領袖孫中山,本身就是一個在國外長大的假國人,除了空洞的口號,毫無能力,在個人能力上,他居然幼稚的對袁世凱說,中國的未來就在于三件事:第一是推翻滿清,這一點已經完成;第二,在十年訓練一百萬新式陸軍,來獲得國家的穩定和抵御外辱;第三,修十萬里的鐵路,來振興經濟,因為美國就是依靠鐵路,完成了飛速的國力的積累的。一百萬新式陸軍要多少軍費?孫大炮大概覺得加加稅就解決了。
如果中國的民族實業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即使修成十萬里鐵路,又有什么用處?袁世凱對孫的個人雖然在公開場合進行了大大的褒揚,但私下里,是什么想法,大家完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組織形式上,同盟會也完全不具備一個讜派所應有的凝聚力,當時的同盟會只是一種非常松散的組織,大家的目的就一個——推翻滿清,推翻滿清后怎么做?事實證明,同盟會最后連自己控制的省份都擺不平! 于是,袁世凱把眼光投向了日本,小小的日本是通過什么來團結國家的上層建筑的?忠君,愛國!這是一種精神的紐帶,讓日本的武士和商人們放棄了個人的利益,而投身帝國復興的大業中來的。
而中國人,所缺少的不正是一種共同的精神信仰么?看看各省割據的軍閥,甚至北洋派系的內部,所有失去理想的人們只能拼命的攫取經濟利益,用紙醉金迷來掩蓋自己精神的空虛。其實,一直以來,中國人民都不缺少愛國的精神,即使惡劣如東陵大盜孫殿英之流,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曾英勇的率領軍隊打過幾次硬仗。
被歷史課本罵臭了的大軍閥段祺瑞,吳佩孚在下野后也都拒絕過出任日偽政權的高官。中國人,愿為國士的執拗從未缺少過,缺少的,只是一個前進的方向。
當時辛亥革命芳舉一年,帝制在當時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要推翻帝制的是一小撮有著海歸背景的精英群體。認不清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就難以理解康有為的保皇讜,張勛的辮子軍,辜鴻銘的不剪辮子,楊度的籌安會,魯迅的小說《阿Q。
8.在兩分鐘內給袁世凱做個簡要的評價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云一時,叱咤中國政壇。
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
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于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
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干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
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獲。
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后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
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
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后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并改元洪憲。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復民國。
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死于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
9.800字近代史對袁世凱的評價
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如下:
受孫中山政治繼承者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兩黨利益影響(而非中國國家利益),為維護和宣傳孫文派系發動“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顛覆北洋政府繼而國共兩黨先后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國史對于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以負面居多,袁世凱的真實形象被扭曲丑化。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表示,中國國民黨在1927年成功奪權后,對袁世凱進行了大量妖魔化工作。實際上,沒有袁世凱就沒有民國的建立。因有史料支撐,部分學界人士對袁世凱的功過已經有趨于客觀公正的評價;袁家子孫表示,受官方誤導,民間近百年來對袁的評價還是以負面居多。而關于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遭人質疑。
袁世凱在軍事、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樹,他和平逼迫清帝退位,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沖突的方式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他領導的北洋政府開放黨禁,解放思想,使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出現自春秋時期后第二個“百家爭鳴”時期。經濟上確立“私有產權”制,推行“自由經濟”,使中國經濟在晚清后出現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有人視袁世凱為一個真正的改革家。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是暗殺宋教仁的元兇。真正的元兇近代有不同說法。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如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部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亦有學者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情況分析,指出宋教仁是被幫會分子暗殺。[94][95]后來袁世凱欲建立中華帝國,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起初表示衷心支持君主立憲的北洋軍人蔡鍔也背叛袁世凱。稱帝之舉被部分人視為袁氏政治生涯中的錯誤決定,但當時部分社會精英認為君主立憲制度比共和制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后來的歷史學家唐德剛說,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轉型運動中,不僅袁世凱對共和政體沒信心,而孫中山及后來者**、**等人都對共和政體產生過動搖,事實上他們最后都是搞個人獨裁的最高形式皇帝,蔣、毛二公雖然都有做皇帝之實,但力避做皇帝之名,袁公的不幸是他原無做皇帝之實,卻背了個做皇帝之名。
1915年,日本政府企圖逼迫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在外交壓力下,最終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但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袁世凱政府對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并拒絕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款,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印度被英國殖民)。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98]再加上《二十一條》中的相關條款跟孫中山之前為籌款而主動提出的涉日條款相似,因此以此深究實在有欠公允。袁世凱本人也號令全國教育聯合會將簽訂條約的5月9日定為“國恥日”,依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