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首簡短的名人現代詩
1、《遠和近》顧城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2、《小巷》顧城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著厚厚的墻。
3、《生活》北島
網
4、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5、《一代人》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6、《感覺》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7、《重量 》韓瀚
她把帶血的頭顱,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讓所有的茍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8、《弧線 》 顧城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9、《遠方》三毛
遠方有多遠?
請你,請你告訴我,
到天涯海角,
算不算遠?
問一問你的心,
只要它答應,
沒有地方,
是到不了的那么遠。
2.名家的詩作,簡短一點,要三篇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3.很短的著名詩歌
《祖國啊,我為你自豪!》
當巍峨的華表,
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
當雄偉的天安門,
讓風云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
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
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
洪亮的聲音,
全世界都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那勝利的旗幟,
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
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4.現代詩歌名家名篇5篇,急需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名人的較簡短的現代詩 加賞析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于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鐘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里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于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么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愜意。
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鐘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6.幫忙找一些名家的短小的詩歌,散文,短一點的,急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爛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7.短篇名人現代詩
鄭愁予《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全文:
【火煉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焚九歌用以煉情
燃內篇據以煉性
煉性情之為劍者兩刃
而煉劍之后又如何 就
煉煉火的自己吧
煉自己成為容器
不再是自己而是
大實若虛
此所謂爐火純青
是容飛鵝即興闖入
過癮而不
焚身
作者簡介:
鄭愁予(1933— ),原名鄒文滔,河北人,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其父為國民黨軍官,詩人青少年時期隨父親奔走于戰場中,在炮火聲中度過。1949年詩人去臺灣,1955年服役。1958年畢業于臺灣中興大學商學院,在基隆港務局任職。詩人從15歲就開始發表詩歌,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任《現代派》刊物編輯。 1968年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學習,畢業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講師。后任耶魯大學教授。1965年,詩人停止寫作,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操詩筆。有詩集《夢土上》、《衣缽》、《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詩人有“中國的中國詩人”稱號,其詩風深受宋詞風格的影響。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