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公開課教案
我這個是初二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和分布。(2)知道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
2.過程與方法(1)閱讀地形圖、景觀圖,概括我國主要山脈的特點。(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將山脈歸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和探索。二、教學重、難點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包含有錄像、景觀圖、地理圖表和FLASH動畫等的PPT課件;并為每組同桌學生準備一張空白的中國輪廓圖。四、研究方向在新授課教學中,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的作用,探索學生參與地理教學的途徑,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查圖、繪圖、辨圖等形式, 達到激發參與興趣,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成效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中國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勢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學習我國縱橫交錯的山脈,包括山脈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觀特點。教學設計中,以新穎的連線游戲情境引入,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在讀圖查找主要山脈的環節,讓學生動眼、動手,同桌間合作互助,擴大參與面,培養參與能力;對不同地區山脈景觀的辨析、比較,提升思維參與的品質。
教學過程 自我點評1.引入:出示五種地形類型名稱和景觀圖片,要求學生將其連線。簡要復習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征。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課題:縱橫交錯的山脈。2.尋山: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說明地圖中山脈的圖例。
講授“山脈走向”概念。要求學生根據圖例符號判斷某種山脈走向,并用規范文字表達。
出示中國主要山脈網格圖,要求學生判斷我國主要的山脈走向。布置讀圖、繪圖練習:請學生查找教材中山脈分布圖,按次序說出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各三列。
以及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弧形山脈。出示輔助動畫示意圖。
要求同桌學生共同在空白中國輪廓圖上繪出這些主要山脈的位置。(教師在大屏幕上示范)出示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
要求同學熟悉這些山脈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脈,說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學生在山脈分布圖中找出作為國界、省界的山脈。3.觀山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秦嶺的景觀照片。
請學生觀察其所處的位置,介紹其我國東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地位。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觀照片。
請學生對比辨別。教師介紹我國山脈“北雄南秀”的特點。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東西部不同山脈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并嘗試對其特點加以歸納。
4.登山播放2008北京奧運火炬在珠穆朗瑪峰傳遞的新聞片斷。請同學找出地形圖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
并說說火炬在珠峰頂傳遞可能遇到的困難。5.練習小結 出示動畫練習:將主要山脈的序號拖動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連線游戲,形象直觀,引發學生參與興趣。讀圖訓練中既查閱地圖,又動手在圖上標注,同桌間相互合作且參與面廣。
通過對南北、東西不同地區的典型山脈景觀圖加以觀察、辨析,得出我國山脈特點。鍛煉積極思維的參與。
六、教學反思機會難得,教研員李功愛老師聽了我的這堂課,并且在課后給我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給我啟發很大。因此,這堂課的反思,可以說真正是在“專家引領”下的個人反思。
這節《中國的山脈》,教學內容是《中國地理》(七年級)2.1地形分布中“縱橫交錯的山脈”部分。因為這堂課是學校組織的教學展示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總體理念,同時又要體現出地理學科教學中的特點,還要適當考慮創設“展示課”本身應當具備的一些亮點。
當然,這三者,應當是統一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下的。單獨抽取“山脈”作為地形分布的第一課時,一來是使教學內容集中、緊湊(個人感覺:似乎展示課上“攻其一點,稍作拓展”的策略還是不錯的);二來“山脈”作為中國地形的骨架,對學生形成我國地形的基本構架,也值得多花點時間。
對整堂課,我將其劃分成三個部分:(1)尋山——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學生根據山脈的走向,來查找地圖上的山脈,并配以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中描繪主要山脈的活動,這樣一來,通過“地圖”這一工具的使用,既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又讓學生在看圖、找圖、畫圖中得到了充分的參與。(2)觀山——熟悉主要山脈的自然景觀。
主要著眼于讓學生對我國南北部、東西部不同地區的山脈景觀進行綜合比較,以此來培養比較、歸納的能力。(3)登山——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以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的素材,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反思這節課,特別是在教研員李功愛老師的評講中,我感到還可以做如下的改進:(1)對于主要山脈的名稱和分布,我采用的是先講山脈走向,再以此來要求學生按走向類別查找。今后,是否可以嘗試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查找記憶這些主要山脈,然后再對其進行分類。
(2)我設置了一個讓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上繪出主要山脈的活動,但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課的結尾處,以布置作業的形式,。
2.我要做一個地理的ppt,介紹一個國家,求一個人們都不太熟悉的國家
瑞典【總況】瑞典王國(瑞典文:Konungariket Sverige?發音(幫助·信息))是一個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國家,首都為斯德哥爾摩。
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與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隔海相望,于西南通過厄勒海峽大橋與丹麥相連。
瑞典于1995年加入歐洲聯盟。瑞典面積為449,964平方公里,為北歐第一大國家。
[1] 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國土面積1.3%的城市里。[2] 瑞典是一個現代、自由和民主的國家,其公民享有高質的生活[3],政府亦非常注重環保。
[4][5]瑞典是傳統的鐵、銅和木材的出口國,其水資源也很豐富,但是石油和煤礦十分匱乏。隨著運輸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采,尤其是木材與鐵礦。
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并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制造業。20世紀瑞典形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今天,瑞典被視為具有社會自由主義傾向以及極力追求平等,瑞典二戰后大多數時間是左派社會主義政黨執政,設立許多社會福利制度,并且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通常名列前茅。1397年,瑞典與丹麥和挪威一起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蘭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
瑞典于16世紀初脫離卡爾馬聯合,并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紀時瑞典借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積為目前的兩倍之大。
到1814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并于戰爭時期采取中立國政策,現時為永久中立國。
【地理】瑞典位于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部,東面瀕波羅的海和波的尼亞灣,因此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面為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也是和挪威的分界線。
瑞典國土總面積為449,964平方千米(173,720平方英里),可耕地比率約占7.0%[1],歐洲國家面積排名第五位,也是北歐最大的國家。瑞典地形狹長,南北長1574公里,東西最寬僅500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1] 從地理上分成三個大的地區,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山嵐起伏,大片遼闊的森林;斯韋阿蘭位于中南部,多為平原或丘陵,湖泊約9萬個;最南部為約塔蘭,由斯莫蘭高地和肥沃的斯科訥平原組成。大約有15%的瑞典國土位于北極圈以北[7]。
哥得蘭島和厄蘭島是瑞典最大的島嶼;維納恩湖、韋特恩湖和梅拉倫湖是瑞典最大的湖泊。南部的厄勒地區和中部的梅拉倫湖周邊則人口密度最高。
氣候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瑞典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氣候。即使位于較高緯度,但四季仍分明,氣候亦溫和。
瑞典可劃分三種氣候,南部主要是海洋性氣候;中部地區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北部主要為亞寒帶氣候。由于受到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瑞典較其他相同緯度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加拿大及美國北部)較為溫暖及干燥。
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1]西南部地區有較多降水,年平均降水量有1,000至1,200毫米。
瑞典的日照時間有較大的變化。瑞典的全年日照時間大約由1,100至1,900小時。
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夏季日照時間較長。例如首都斯德哥爾摩,在六月尾,日照時間會長達18小時以上,但在冬季(如十二月尾),日照時間則縮短至大約6小時。
瑞典南北地區在溫度上亦有明顯的變化。中南部地區普遍有較溫暖的夏季(平均最高溫度大約20至25度,最低溫度大約12至15度)及較寒冷的冬季(平均溫度大約零下4至2度)。
在北部地區,夏季較短及較清涼,但有較長及寒冷有雪的冬天。【植被】南部地區以闊葉林為主,最常見的是樺樹;北部和中部均為針葉林,以松樹、云杉居多。
【經濟】19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加上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瑞典經濟發展逐漸加速。到20世紀中葉更是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70年代開始,瑞典實施了新的產業調整戰略,進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和投入,積極發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現代化福利社會。近百年來,農業在瑞典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下降,瑞典農業勞動人口只占全國就業人口的3%左右[10],現有耕地300萬公頃,農產品自給率達80%以上,所產各類食品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可供出口。
[7]瑞典森林資源豐富,林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重要,除木材原料出口外,還建立了龐大的紙漿、造紙、家具、林產化工等配套深度加工工業部門,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最前列。其中針葉樹木產品的出口額居世界第二,紙漿出口居世界第三,紙業出口居世界第四。
[21] 同時政府注重環境保護,每年的采伐量不超過自然生長量,使得瑞典森林覆蓋率長期保持穩定。瑞典在保留傳統的特色同時,優勢部門卻已轉向技術集約度高的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大力發展信息、通訊、生物、醫藥、環保等新興產業。
目前,瑞典擁有自己的航空業、核工業、汽車制造業、先進的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和醫藥研究能力。在軟件開發、微電子、。
3.地理公開課教案
我這個是初二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和分布。(2)知道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
2.過程與方法(1)閱讀地形圖、景觀圖,概括我國主要山脈的特點。(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將山脈歸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和探索。二、教學重、難點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包含有錄像、景觀圖、地理圖表和FLASH動畫等的PPT課件;并為每組同桌學生準備一張空白的中國輪廓圖。四、研究方向在新授課教學中,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的作用,探索學生參與地理教學的途徑,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查圖、繪圖、辨圖等形式, 達到激發參與興趣,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成效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中國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勢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學習我國縱橫交錯的山脈,包括山脈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觀特點。教學設計中,以新穎的連線游戲情境引入,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在讀圖查找主要山脈的環節,讓學生動眼、動手,同桌間合作互助,擴大參與面,培養參與能力;對不同地區山脈景觀的辨析、比較,提升思維參與的品質。
教學過程 自我點評1.引入:出示五種地形類型名稱和景觀圖片,要求學生將其連線。簡要復習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征。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課題:縱橫交錯的山脈。2.尋山: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說明地圖中山脈的圖例。
講授“山脈走向”概念。要求學生根據圖例符號判斷某種山脈走向,并用規范文字表達。
出示中國主要山脈網格圖,要求學生判斷我國主要的山脈走向。布置讀圖、繪圖練習:請學生查找教材中山脈分布圖,按次序說出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各三列。
以及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弧形山脈。出示輔助動畫示意圖。
要求同桌學生共同在空白中國輪廓圖上繪出這些主要山脈的位置。(教師在大屏幕上示范)出示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
要求同學熟悉這些山脈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脈,說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學生在山脈分布圖中找出作為國界、省界的山脈。3.觀山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秦嶺的景觀照片。
請學生觀察其所處的位置,介紹其我國東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地位。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觀照片。
請學生對比辨別。教師介紹我國山脈“北雄南秀”的特點。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并配以東西部不同山脈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并嘗試對其特點加以歸納。
4.登山播放2008北京奧運火炬在珠穆朗瑪峰傳遞的新聞片斷。請同學找出地形圖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
并說說火炬在珠峰頂傳遞可能遇到的困難。5.練習小結 出示動畫練習:將主要山脈的序號拖動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連線游戲,形象直觀,引發學生參與興趣。讀圖訓練中既查閱地圖,又動手在圖上標注,同桌間相互合作且參與面廣。
通過對南北、東西不同地區的典型山脈景觀圖加以觀察、辨析,得出我國山脈特點。鍛煉積極思維的參與。
六、教學反思機會難得,教研員李功愛老師聽了我的這堂課,并且在課后給我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給我啟發很大。因此,這堂課的反思,可以說真正是在“專家引領”下的個人反思。
這節《中國的山脈》,教學內容是《中國地理》(七年級)2.1地形分布中“縱橫交錯的山脈”部分。因為這堂課是學校組織的教學展示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總體理念,同時又要體現出地理學科教學中的特點,還要適當考慮創設“展示課”本身應當具備的一些亮點。
當然,這三者,應當是統一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下的。單獨抽取“山脈”作為地形分布的第一課時,一來是使教學內容集中、緊湊(個人感覺:似乎展示課上“攻其一點,稍作拓展”的策略還是不錯的);二來“山脈”作為中國地形的骨架,對學生形成我國地形的基本構架,也值得多花點時間。
對整堂課,我將其劃分成三個部分:(1)尋山——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學生根據山脈的走向,來查找地圖上的山脈,并配以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中描繪主要山脈的活動,這樣一來,通過“地圖”這一工具的使用,既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又讓學生在看圖、找圖、畫圖中得到了充分的參與。(2)觀山——熟悉主要山脈的自然景觀。
主要著眼于讓學生對我國南北部、東西部不同地區的山脈景觀進行綜合比較,以此來培養比較、歸納的能力。(3)登山——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以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的素材,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反思這節課,特別是在教研員李功愛老師的評講中,我感到還可以做如下的改進:(1)對于主要山脈的名稱和分布,我采用的是先講山脈走向,再以此來要求學生按走向類別查找。今后,是否可以嘗試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查找記憶這些主要山脈,然后再對其進行分類。
(2)我設置了一個讓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上繪出主要山脈的活動,但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課的結尾處,以布置。
4.如何做好一個地理幻燈片
地理屬于一門綜合學科。它既包含自然地理,又bai包含人文地理。也就是說你制作的幻燈片的觀眾們,有的可能偏重自du然科學方面,而有的又可能偏重人文科學方面;你制作的幻燈片既不能包含大量的文字數據zhi,又不能盡是人文地理講訴;你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把一些偏重理科方面的知識用人文敘述方式演示出來(可以考慮用flash演示)——方便偏重人文科學的觀眾觀看,然后把人文方dao面的知識用接近于理科推理、或者緣由(專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的方式演示)——方便偏重自然科學的觀眾觀看。
總結一點就是:可以用文字、屬圖像、短片,并輔助容易理解的模型(縮小比例實物型的、或者動畫型的)。
5.七年級上冊地理的ppt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3、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4、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5、緯度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6、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7、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8、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轉產生四季更替現象;地球公轉時地軸總與公轉軌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夾角不變。 9、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10、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緯度66.5°~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緯度23.5°~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1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1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1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15、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6、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17、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
6和P30圖2。7)(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于亞洲。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8、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9、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20、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3、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地震帶上。
24、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5、在衛星云圖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區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26、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27、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28、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29、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 44、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對流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0、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1、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2、氣溫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 3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
34、緯度越高太陽輻射越小。 35、到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5億。
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6、一般來說,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地理ppt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