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室內設計的中外建筑簡史的總結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所處環境的學科,它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用以指導建筑設計制作,用以指導建筑設計創作,研究人類建筑歷史遺留下來有代表性的建筑事例,從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經驗,為建筑設計汲取營養。
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筑物能夠經得起歲月的風霜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動搖.在建筑史上,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特征,凝結著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才華。中外建筑史,就像在品讀一部壯闊的史詩,揭開人類文明進步的面紗。
中國和外國的 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絕倫。
外國的建筑,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開始,這個輝煌的開端,建筑物體量巨大、設計精妙、工程浩大,充分體現了數千年前先行者們的智慧。古希臘的建筑物堪稱輝煌燦爛。例如在古希臘中被稱為“迷宮”的克諾索斯王宮,
不僅建筑技術精湛,而且內部裝飾極為復雜,其壁畫經久如初,整個王宮建筑設計嚴謹,玲瓏多變。又例如邁錫尼城堡,亦是一個里程碑。 整個城堡風格威嚴而粗獷,散發著一種古樸、凝重之感。
古羅馬建筑則以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著稱。古羅馬大角斗場與萬神廟就是其典型代表。氣勢雄偉,讓今人嘆為觀止。(圖: 和 。)神廟,皇宮,劇場,決斗場,浴場,廣場等各式建筑,無一不顯示了古羅馬的強大和奢華。
中世紀的建筑又顯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種風姿。哥特式建筑,其代表如米蘭大教堂, 。拜占庭教堂, 。又例如神索菲亞大教堂,代表著東羅馬帝國建筑藝術的高峰,既有羅馬建筑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既有教堂的結構,又有伊斯蘭教的風格,是兩大宗教藝術完美和諧藝術的藝術精品。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 , 維琴察圓廳別墅 ,和法國楓丹白露宮 等。
外國的建筑逸彩繽紛,中國的也不例外。
中國建筑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久,散布區域遼闊。古代的經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宗教建筑、住宅與聚落、園林等。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建筑簡史讓我從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建筑知識,知道其析其源流,序其現狀,揭其價值。
12級室內設計
2.中國建筑史論文范文
摘要: 自70 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
關鍵詞: 中國建筑史 現狀 對我們這些青年學者群來說,整個80年代可以說是一個方法論的年代,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
在這些方法論的影響下,青年學術導向著眼于對建筑歷史的宏觀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膽的詮釋和推論,希冀啟迪現實,預見未來,而不甘于傳統的考據與實證式的“做學問”。一批才華橫溢,西學中用,推古論今的佳作就此涌現出來。
但是在正統的歷史科學看來,正如任何歷史理論研究一樣,建筑史研究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應是解決某種問題,引發某種思考,或提供某種借鑒。而如果沒有較深厚的實證基礎和學術素養,各種有關建筑的“歷史哲學”、“理論框架”、“模式”等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多雷電而少雨露。
因為推論倉促,于史無補;思辯高寒,于世無緣。這些看法對青年學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建筑哲理的“論”偏多,盡管其中層次高下懸殊,而對建筑史的探究則少人問津,至于對建筑現實的評論更是少的可憐。
這里先撇開“論”,從“史”的一方面來說,應該承認,哲學方法論層次上對邏輯實證的批判與具體問題研究上對實證方法的否定從來不是一回事,建筑歷史研究上的“先鋒派”是很難擔當的。確實,10余年來以這些“新方法論”、“新角度”來研究中國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這是否說明,方法論本身雖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對待方法論的時代卻應該結束了。然而中國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機還不在于此。
以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為例即可說明。首先,這方面研究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倚重于扎實的實物及文獻資料功底,有時甚至還會借助于音韻、訓詁等舊國學考證方法。
但實際情況則往往是“大膽假設”有余,“小心求證”不足,尤其對于不少青年學者來說,由于主客觀原因而在這方面顯得薄弱。其次,“全國一盤棋”的協作奉獻式研究局面已難維持。
而造就信息共享的當代研究條件卻為期尚遠。再加上社會乃至有關機構對建筑史研究的實用主義態度,以及經費來源的枯竭等。
使這門學問愈來愈顯冷僻、萎縮,且后繼乏人。 盡管如此,近些年來中國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績裴然,令人振奮。
如傅熹年先生對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構圖與象征的研究。楊鴻勛先生對古代著名建筑的復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學術梯隊分別進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關系系列研究,汪寧生先生對古代明堂的文化人類學分析,龍慶忠先生及其學術梯隊的古建筑防災系列研究,陸元鼎先生、黃漢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對華南一些典型傳統民居的調查研究、曹汛先生對古建命題的縝密考證,張良皋先生對華夏建筑亞文化圈的推論,蕭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對風水內涵的發掘詮釋,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當然還應特別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陳志華先生等所進行的鄉土建筑調查研究等。
凡此種種,舉不一一,都對中國建筑史的領域拓展和深化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即將付梓的五卷集《中國建筑史》和《中國建筑藝術史》將全面反映近年來的中國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筑史研究的對象是歷史上建筑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時空發展序列,其歷史價值以及對后世、對現實以至對未來的影響。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際、通古今之變”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筑史的要旨。
當然還可以加上“辨中外之異同”等。跨世紀的中國建筑史研究仍存在兩大方面。
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國古代建筑史為例,近 l0余年來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增加,如大漢口原始社會建筑群遺址和廣漢上古三星堆遺址的性質,鄭州邙山早期城市遺址對版筑技術的上移。歧山周原遺址對造磚技術的推前,始皇陵遺址對陵寢制度的佐證,唐九成宮建筑布局和型制的發現,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為補充和部分改寫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基礎。
應該指出的是,未來的中國建筑史或應更多地滲入和吸收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文化史、藝術史、科技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和研究。
3.求中國的建筑史
中國建筑是以中國長江黃河一帶為中心,受此地區影響,其建筑形式類似,使用材料,工法,營造語言,空間,藝術表現與此地區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統稱為中國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
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概論編輯中國建筑史,主要分為中國古建筑史及中國近現代建筑史[1]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清末至今,西式建筑逐漸成為中國主流建筑形式,中式建筑從外觀形式上日漸衰退。
2中國古建筑編輯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筑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古建筑特征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
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古建筑形式中國古代建筑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
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筑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古建筑結構梁柱式結構體系“墻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
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梁柱式結構特點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
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于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因此,有許多建于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筑,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
后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筑的特點之一。
古建筑形狀中國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
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平面布局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筑、一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
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后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后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后為后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
4.求關于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文章
《中國古代建筑史》
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研究的理論著作。主編劉敦楨。1965年書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該書簡要而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建筑各歷史階段的發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全書共64萬字,圖片487幅。
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建委建筑科學研究院組織人力在梁思成、劉敦楨主持下編寫,集中了全國專家,先后八易其稿。1965年完成了由劉敦楨主編的第六次稿本,但因歷史原因直到1980年才出版問世。現在看來雖有很多不完善之處,但仍是目前最完好系統的歷史。是對中國營造學社發起調研我國古代建筑史以來工作的全面總結,集中了三代建筑史學家的辛勤勞作,可以說是古建史學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研究中國建筑史的權威著作。
5.如何學習《中國建筑史》
分圖文兩塊。
文要自己通讀教材,如果老師有推薦就把他推薦的建筑史書籍看看,沒推薦,圖書館里借幾本看看,其實教材后面的參考書目不錯。這是時間充裕的話了。若是忙的話,純應試(這個不好,中建史學進去了相當有意思,你會感慨中華文化的精妙)的話,記得每個朝代的標志建筑的名稱、特征、建設者,橫向比較如何(有什么獨特之處特征),縱向比較如何(發展演變史),就差不多了。還有就是結構方面的東西(如斗拱)相對比較復雜,要理解著背一背,網上找個三維模型拉一拉轉一轉體會一下。
圖就是經常臨摹書中的插圖,既練了鋼筆畫又了解了該建筑特征。
另外條件允許可以實地去參觀,比如蘇州園林,實地去了你更體會它布局的匠心。
6.急需一千字的中國建筑史論文
中國建筑史
來源:中華園林網 發布日期:2007-06-02 瀏覽次數:15568
施工組織設計 施工現場管理制度 施工項目成本控制方法 道路施工組織設計 綠化養護承包合同 東海龍開元小區綠化工程 某住宅小區綠化養護管理 某公司住宅樓基坑開挖施 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 施工現場管理制度
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代序)
研究中國建筑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社會對于中國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雖然對于新輸入之西方工藝的鑒別還沒有標準,對于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自“西式樓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產之家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筑為陳腐。他們雖不是蓄意將中國建筑完全毀滅,而在事實上,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筑。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余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近如去年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便是一例。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入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余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市政上的發展,建筑物之新陳代謝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戰之前,中國舊有建筑荒頓破壞之范圍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趨勢。這現象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在經濟力量之凋敝,許多寺觀衙署,已歸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傾圮,無力保護;二、在藝術標準之一時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園館街樓,自西藝浸入后忽被輕視,拆毀劇烈;三、缺乏視建筑為文物遺產之認識,官民均少愛護舊建的熱心。
在此時期中,也許沒有力量能及時阻擋這破壞舊建的狂潮。在新建設方面,藝術的進步也還有培養知識及技術的時間問題。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著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筑的研究。
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圣義務。
中國金石書畫素得士大夫之重視。各朝代對它們
找個資料太多了,你自己去看看吧~~
7.室內設計的中外建筑簡史的總結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所處環境的學科,它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用以指導建筑設計制作,用以指導建筑設計創作,研究人類建筑歷史遺留下來有代表性的建筑事例,從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經驗,為建筑設計汲取營養。
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筑物能夠經得起歲月的風霜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動搖.在建筑史上,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特征,凝結著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才華。中外建筑史,就像在品讀一部壯闊的史詩,揭開人類文明進步的面紗。
中國和外國的 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絕倫。
外國的建筑,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開始,這個輝煌的開端,建筑物體量巨大、設計精妙、工程浩大,充分體現了數千年前先行者們的智慧。古希臘的建筑物堪稱輝煌燦爛。例如在古希臘中被稱為“迷宮”的克諾索斯王宮,
不僅建筑技術精湛,而且內部裝飾極為復雜,其壁畫經久如初,整個王宮建筑設計嚴謹,玲瓏多變。又例如邁錫尼城堡,亦是一個里程碑。 整個城堡風格威嚴而粗獷,散發著一種古樸、凝重之感。
古羅馬建筑則以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著稱。古羅馬大角斗場與萬神廟就是其典型代表。氣勢雄偉,讓今人嘆為觀止。(圖: 和 。)神廟,皇宮,劇場,決斗場,浴場,廣場等各式建筑,無一不顯示了古羅馬的強大和奢華。
中世紀的建筑又顯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種風姿。哥特式建筑,其代表如米蘭大教堂, 。拜占庭教堂, 。又例如神索菲亞大教堂,代表著東羅馬帝國建筑藝術的高峰,既有羅馬建筑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既有教堂的結構,又有伊斯蘭教的風格,是兩大宗教藝術完美和諧藝術的藝術精品。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 , 維琴察圓廳別墅 ,和法國楓丹白露宮 等。
外國的建筑逸彩繽紛,中國的也不例外。
中國建筑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歷史悠久,散布區域遼闊。古代的經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宗教建筑、住宅與聚落、園林等。從陜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建筑簡史讓我從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建筑知識,知道其析其源流,序其現狀,揭其價值。
12級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