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知音的故事(簡短的,不要高山流水)
1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2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后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3。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筑(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斗酒 ,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筑送行。荊軻死了之后,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里當幫傭。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筑助興。高漸離聽到筑樂,勾起了無線心思,高漸離像其他的仆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 。此時后來被他的主人聽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里 ,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高漸離依然答應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於是讓人弄瞎他的雙眼,從此放心讓他擊筑。 高漸離的筑,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筑的中空灌鉛,使筑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在秦王聽擊筑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筑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而以身殉。
4。戰國時北方有名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兩位賢人,二人結義奔楚。誰知他們長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時,正是風雪隆冬,不僅衣衫單薄,且隨身干糧也只夠一人食用了。在此時刻,左伯桃為了不使兩人都死于凍餓,所以尋機自盡殉義,而將衣著干糧全部留給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勵羊角衰以大事為重,趕快去投奔楚國,一旦壯志得酬,再回來安葬他的尸體也不算遲。羊角衰為左伯桃的為他而死至為悲痛。后來他果真在楚國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際,羊角衰交未忘記左伯桃的贈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結義兄弟,而且最后也自盡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長相廝守。
2.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
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4.關于知音的故事(簡短的,不要高山流水)
1 。
《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
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藥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
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
竟傾壺飲之。 2 。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后來鮑叔先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
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
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
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3。
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筑(古代的一種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入秦之時,他和荊軻斗酒 ,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筑送行。荊軻死了之后,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里當幫傭。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時有客人擊筑助興。高漸離聽到筑樂,勾起了無線心思,高漸離像其他的仆人評論演奏者技藝的長短 。
此時后來被他的主人聽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漸離技驚四座 ,不多久,遠近的人都知道宋子縣有這麼一位音樂大師,消息傳到了秦始皇那里 ,於是秦始皇傳他進宮表演。
高漸離依然答應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於是讓人弄瞎他的雙眼,從此放心讓他擊筑。
高漸離的筑,是樂器,也是武器。高漸離在筑的中空灌鉛,使筑既是樂器又成為武器。
在秦王聽擊筑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筑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而以身殉。
4。戰國時北方有名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兩位賢人,二人結義奔楚。
誰知他們長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時,正是風雪隆冬,不僅衣衫單薄,且隨身干糧也只夠一人食用了。在此時刻,左伯桃為了不使兩人都死于凍餓,所以尋機自盡殉義,而將衣著干糧全部留給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勵羊角衰以大事為重,趕快去投奔楚國,一旦壯志得酬,再回來安葬他的尸體也不算遲。
羊角衰為左伯桃的為他而死至為悲痛。后來他果真在楚國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際,羊角衰交未忘記左伯桃的贈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結義兄弟,而且最后也自盡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長相廝守。
5.關于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后人有詩贊美曰:月臨十五醉誰家,文朋詩友共天涯。倘若當年子期在,不使瑤琴碎成花。(周天侯·)
6.關于知己的故事
1、刎頸之交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憑著口舌立了點功,位次卻在我之上。
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微賤之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并公開揚言說:“我見了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聽說了這話,不肯和他見面。
相如每逢上朝時,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后,后來相如出門,望見廉頗,他就調轉車繞道回避。于是,相如的門客們都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眷家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
現在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公然說一些無禮的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
平常的人對此尚且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用,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的威風比秦王怎么樣?” 門客們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說:“憑著秦王那樣的威風,可是我藺相如公開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
我雖然無能,難道會單怕廉將軍嗎?但我想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假如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同存。
我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后頭啊。” 后來廉頗聽到這話,就光著膀子背上荊條,由門客引導著到相如府上賠罪,說:“我這粗野鄙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竟寬容我到了這種地步啊!”兩人終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2、莫逆之交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3、雞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
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后,同歸鄉里。
范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后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 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
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 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
到了約定的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4、舍命之交 西漢時期,楚元王劉交招賢納士,天下賢人俱往之。左伯桃和羊角哀二人相識,且都有才具,于是結伴去楚國求官。
二人行至梁山,遇上大風雪。可梁山距離楚國還有很遠一段路程。
二人計算了下身上的干糧,只夠一人勉強行至楚國。于是左伯桃便對羊角哀說:“這樣下去我們兩個人就怕都要死在梁山了,我是你兄長,且身體不如你好,你不如穿上我的衣服。
拿著干糧,一個人去見楚王。”羊角哀聽了堅決不肯,“要死也是我死,且還不到車道山前必有路,我們先趕路,說不定有辦法。”
行至幾日,還是毫無人影。于是夜里,左伯桃偷偷脫下衣物,拿出干糧放到羊角哀旁,自己尋一樹洞。
第二天羊角哀發現,左伯桃早已凍死在樹洞中,羊角哀大哭,但已無力回天,于是草草掩埋,穿上衣物繼續趕路。終于行至楚國見到楚王,楚王知此事,下令將左伯桃厚葬,羊角哀也封官。
夜里,忽然左伯桃托夢于羊角哀,“賢弟,你現在可好,兄長我可受苦了,你把我葬在荊軻墓旁,那荊軻英雄了得。不愿我這凍死之人占他風水,讓我搬走,不然要拆我墳墓,特來告知賢弟,速速換個地方安葬。”
羊角哀剛要問,只見兄長化作一陣煙去了。第二天,羊角哀詢問鄉里,此處果然有荊軻墓,乃高漸離所葬,于是背下厚禮去荊軻墓祭拜,求荊軻不要計較,日后定經常來祭拜。
夜里睡著,左伯桃又托夢來。見左伯桃鼻青臉腫說“賢弟,兄長知你今日去祭拜荊軻,可他不買賬,還將我暴打一頓,讓我速速搬走,賢弟還是速速將我另尋地方安葬的好啊” 羊角哀見了大怒:“兄長不要害怕,且待我明日去與荊軻理論!”夜盡天明,羊角哀行至荊軻墓前,破口大罵:“我敬你刺秦勇士,禮遇有加,我兄長乃當代名儒,仁義廉潔之士。
你也敢欺辱他,,我且告你,如若還敢欺辱我兄長,我定當掘你墳墓,曬你尸骨。”言畢,有令下人扎草人,持刀戟,身披鎧甲,焚于左伯桃墓前。
跪下對說道:“兄長勿怕,我已去謾罵荊軻,諒他不敢再來欺負兄長,弟弟今日給你扎些草人兵士,供你使用,如若荊軻來犯,盡可與他廝戰!”如若無事,還望兄長告我。荊軻邀高漸離相助,手下又有隨從,愚兄不是對手,那荊軻放言,如若還不搬墓,定讓兄長尸骨漏于墳墓,賢弟還是速速將兄長另尋安葬吧。”
角哀聽了,怒發沖冠,“兄長且回,看我明日計較。”夜里,羊角哀向楚王寫下書信,言到如若沒我兄長,亦無角哀今日,今兄長受荊軻所欺,臣畢計較。
天一亮交上官印,提起刀劍,至荊軻墓前,搗毀神像,大罵一陣,隨后至左伯桃墓前,“弟弟有錯,枉令兄長受多日之苦,兄長斗不過他,弟弟今日且來幫你!” 言畢,自刎墓前,是夜,刀槍不斷。第二天百姓觀。
7.關于知己的小故事
知己的故事
管仲與鮑叔牙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起初二人合伙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所以鮑叔牙就多出了點錢,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
形容知己的成語
白首相知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解人難得 比喻知己難得。
青蠅吊客 死后只有青蠅來吊。比喻生前沒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林黑塞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處。
群空冀北 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
心腹之交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士死知己 士:有才識的人。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叨在知己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為您的知己朋友。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對知己一樣的待遇。形容受到賞識。
白首如新 〖解釋〗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士為知己者死 〖解釋〗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8.知音故事(短一點)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記不清是那一本書了,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但要比這個要長一些,它的記載是: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鐘子期相遇,琴韻丁冬聲里,彌漫著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鐘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鐘子期引為人生知己,因為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
后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鐘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中國古典文學或傳說中令人神往的故事,這個典故里體現著千百年來人們對那種情誼的渴求——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