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武的故事簡短
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后累及蘇武,蘇武不愿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于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范。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煙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匈奴壺衍鞮單于新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前81),蘇武等9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留匈奴19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后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后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范之一。
蘇武是漢朝杜陵人(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份,持符節出使匈奴,不料單于竟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又派漢降臣衛律以“榮華富貴”誘武投降,蘇武說:“屈節辱命,有何面目回大漢國土。”說罷,引出佩刀自刺,衛律急忙上前阻止不及,武氣絕很久,才醒過來。單于賞識他這種志節,更想收攬他,但終不答應,于是將武幽禁在地窖中,不給飲食,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節上的旃毛,以充饑渴,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于是遷武到冰天雪地無人煙的北海上牧羊,要他等待雄羊產乳才讓他回國,不給食物,蘇武餓時,便挖掘野鼠所聚的野草和果實充饑,在此艱難困苦的境遇下,度過五、六年。
有一次單于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愛同情,送他衣服飲食。
又經三年,單于又命李陵到北海為武設酒席歌樂,和武暢飲并勸他說:“足下虛心要等待回歸漢土,畢竟不可得,只有在此無人之地,空自挨受苦難而已,你一片忠義,誰能看到?”蘇武說:“我父子對朝廷,無功無德,而蒙皇上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此生常愿肝腦涂地報效,如今既得機會殺身報答,實在甘心樂意,為人臣事奉國君,猶如人子事父,子為父死,毫無所恨,愿勿再說了。”李陵與蘇武歡飲數日,又勸蘇武說:“但愿子卿聽陵所勸。”蘇武說:“ 我自分已死甚久,假若必定要我投降,就請結束今日的歡宴,讓我效死于當前。”李陵見武至誠堅決,喟然感嘆地說:“唉!義士,陵的罪過真是上通于天了。”說罷,淚下沾襟,與蘇武訣別而去。
后來李陵又到北海上,告訴蘇武說武帝已經駕崩,蘇武得知消息,面向南方,悲痛號哭以致嘔血,約有數月。
到了昭帝即位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假托說:“漢天子在林中射得一只雁,足上系有帛布書寫『蘇武被困在某澤中』請予放回。”單于驚奇承認,于是放歸蘇武。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后,授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官典屬國,賜錢二百萬,田地二頃,住宅一區,到了宣帝即位時,又賜爵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兄弟老友,家中不留余財,享年八十余歲才安然去世
簡短的:
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一共過了五、六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獵。蘇武會編結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頗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品。三年多過后,於靬王得病,賜給蘇武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圓頂的氈帳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遷離。這年冬天,丁令人盜去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陷入窮困。 漢昭帝登位,幾年后,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只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問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于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
2.蘇武牧羊的故事簡短
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
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并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么時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蘇武來到北海,每天一邊放羊,一邊遙望前方漢朝的方向。
他撫摸著出發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思念家鄉親人和朝廷,就連晚上睡覺時也緊緊地把使節抱在胸前。日子一長,使節上的毛都脫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桿子。
蘇武在北海邊一直度過了19年,直到匈奴與漢朝和好的時候才被釋放出來回到漢朝。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
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3.張騫的故事(簡短)
張騫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畫的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據此圖論證了漢武帝派張騫赴大夏國問金人(佛佗)名號,是佛教傳人中國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對觀點,認為這是附會之說。但不管怎么說,張騫出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是真實可信的。此圖是現存最早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4.關于劉邦的故事,要簡短
漢高祖劉邦和碭山狗肉的故事
碭山的狗肉在周圍毗鄰四省七縣有名氣,與歷史上最好吃狗肉的漢高祖劉邦有關。劉邦起兵,三十歲時當了沛縣的泗水亭一小小的亭長,這是秦朝最基層的小吏。家境貧寒卻好美食,特別愛吃狗肉。除在家中做著吃外,還常到街上和賣狗肉者家去吃。他家鄉沛邑有好幾家賣狗肉的,他都去吃過,他特別喜歡到樊噲家去吃。無資付狗肉錢,就賒欠。樊噲幾乎天天向他要狗肉帳。賒欠久了,就成了白吃。為躲避這個無賴食客,樊噲曾把狗肉鋪子從護堤河的這邊搬至護堤河的另一邊。不到兩天,劉邦度過河,找來吃,由于常吃常欠,劉邦欠了樊噲一大筆狗肉錢。樊噲的狗肉鋪子,因亭長帶頭吃,生意更興隆了。后來,他們倒成了一對好朋友。這后來,就是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坐朝的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率領九百名戍卒在宿縣的大澤鄉舉起了反秦的義旗,各地受秦暴政壓迫的群眾紛紛起而響應。這時沛縣的主吏蕭何、沛縣獄椽曹參策動當時秦政沛縣令,決定派人去找劉邦,派誰去呢?賣狗肉的樊噲和逃亡在外的劉邦暗中有聯系,所以就派樊噲去找劉邦,這時候劉邦在芒碭一帶已經聚集了幾百人的起義隊伍了。當樊噲領著劉邦的隊伍返回沛縣的時候,沛縣令把權讓給了劉邦。劉邦起兵,樊噲跟隨。在西進咸陽之前,劉邦是碭郡長,統率碭郡人馬,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閏九月,從碭郡出發,向秦地進軍,直搗關中。進入咸陽秦的宮室以后,被富麗堂皇的宮殿,五光十色的財寶,美麗多姿的宮女所吸引,就想住在秦宮室里,享受這帝王生活。樊噲看出劉邦眷戀帝王生活,就問他:“你是想取得天下,還是想當一個富翁?”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取得天下。”樊噲接著說:“依我看秦王迷戀豪華的宮室,沉湎糜爛的生活,醉心于妖麗的宮女,導致了王朝的滅亡。你想取得天下,就不要留戀這些東西。”劉邦聽不進樊噲的勸告,樊噲就把劉邦信任的張良找來,要張良再勸說劉邦。張良說:“樊噲的話是對的,我們現在剛推翻暴秦的統治,你就追求享受,不是‘助桀為虐’嗎?”劉邦終于接受了他們的勸諫,把秦宮室府庫中的財寶都封存起來,只是蕭何帶走了“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一齊還軍霸上(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劉邦后來帶著張良、樊噲等一百多人馬,到了項羽的營地鴻門(在陜西臨潼縣東)。他當面向項羽請罪說:“我跟將軍合力攻秦,將軍轉戰在黃河之北,我戰在黃河之南,想不到我能先進關破秦,和你在這里相見。現在有小人在挑撥我們之間的關系,讓你對我產生了誤會。”項羽直率地說:“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要不,我怎么會這樣干呢?”項羽設宴招待劉邦,在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想將劉邦搞掉,氣氛很緊張。劉邦在張良、樊噲機智勇敢的對策之后,借口外出入廁,逃離了項羽的營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在這場爭權奪位的政治斗爭中,霸王沽名釣譽,劉邦計高一籌,項羽失掉了戰機,劉邦贏得了天下,以吃狗肉成癖的劉邦成了漢朝的開國始祖,皇帝的飲食習慣,當然影響深遠。在劉邦家鄉沛郡(秦朝是泗水郡)一帶,吃狗肉蔚然成風,歷久不衰。劉邦是豐生沛養,發跡碭山,所以他稱帝后,豐沛蕭碭的狗肉生意十分紅火,吃狗肉的習俗遍及城鄉。所以,現縣民間把跟著無賴屁股后面討還欠債,稱作“要狗肉帳”;把吃吃喝喝中結成朋友的,戲稱“交狗肉朋友”。根由,皆來于劉邦當年吃狗肉的故事。
5.邊疆建設者的感人故事(簡短一點)
一組數字的背后
5月1日,在國道314線1877—1880路段,清除積雪4050立方米。
5月2日,在巴方境內距國門9公里處,雪崩挖方450立方米,清理塌方碎石70立方米,在距國門18公里處清理積雪1350立方米。
5月3日,在巴方境內距國門38公里處,清理雪崩挖方6480立方米。
5月4日,在巴方庫色檢查站拖拉車輛19輛。
5月5日,在巴方境內清理積雪1350立方米。
5月6日,在中國境內1877—1881路段及巴方境內清理積雪14355立方米,并用裝載車拖拉車輛19輛。
枯燥的數字,在常人眼里或許讀不出什么,體會不到個中艱辛,但在搶險隊員那里卻意味著付出,意味著奉獻。在被救的21位同胞眼中,那就是使他們的生命重獲新生的階梯,而這階梯是由各族兄弟被風干的血汗凝結而成!
整整6天,搶險隊員們眼睛被雪灼傷,手被磨破,他們無怨無悔。他們早上7點半出發挖雪開道,晚上要到凌晨才能返回到借宿的地方——一個塔吉克族退休職工的家里。每天晚上只有兩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他們和衣而睡,就這還是時而被凍醒。因缺氧而引發的頭痛不時折磨得他們不得不多次服用止痛片鎮痛。機械手艾尼瓦爾·買買提和隊員努爾熱合買提為保證搶險車正常運轉,在夜里每小時就要起來把機械車預熱半小時。為了防止意外,他們輪流守著,直到第二天出發。累了只能墊個塑料布坐在雪地上的干燥處休息,餓了就喝口礦泉水、啃口干馕,就這樣一堅持就是6天。在這為了21位同胞生命能夠重獲新生的6天里,搶險隊員放棄了“五一”長假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面對后來同胞相見時那一聲聲真摯的感謝,他們卻樂觀地對21位被救同胞兄弟笑著說?押“實際上我們應該感謝你們,是你們讓我們在‘五一’長假里出了一趟國。”多么純樸的兄弟,多么可親可敬的人。這就是我們的同胞兄弟,這就是我們在雪山閃耀的中華之魂,民族之魂!
6.祝融取火,的神話故事簡短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
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鉆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鉆木取火的石頭。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
他采來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后來的擊石取火方法。
擊石取火比鉆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保存火種,因此,當時中黃帝封他為火正官,并賜名祝融。
7.岳飛的故事簡短
岳飛生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
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現整理岳飛生平最著名的5個經典歷史故事:一、岳母刺字 岳飛小時候家里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煉身體。
岳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
母親鼓勵兒子報效國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每次作戰時,岳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戰,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立了不少功勞,名聲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岳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
“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饑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后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
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
岳飛死時只有三十九歲。他一生謹記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精忠報國”四個字。
二、三拒詔書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于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 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
和議達成后,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
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并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愿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唾手燕云,終欲復仇而報國。”
這無異于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 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三、直搗黃龍 岳家軍進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
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
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
郾城大捷后,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率領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 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
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
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四、十二金牌 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
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
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后;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
在要么“班師”、要么“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
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
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五、莫須有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
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親自刑審、。
8.鴻門宴的故事 簡短100字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后更加憤怒,下令擊敗劉邦的軍隊。劉邦從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驚,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說情,并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肴,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撥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壁一雙,并向大將軍)獻上玉斗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范增卻撥劍將玉斗撞碎。后人將鴻門宴喻指暗藏殺機。